原文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是中國唐代詩人陳子昂所作的最為著名的唐詩,體裁屬樂府。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的“古人”|和“來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這兩句緬懷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期待來者,感慨自己懷才不遇。這首詩通過抒發(fā)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注釋
2)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賢士,如燕昭王、樂毅等。這句表現(xiàn)了詩人對歷史上君臣遇合,風(fēng)云聚會成就一番事業(yè)的無限向往之情。
3)來者:指后世的明君
賢士。這句表現(xiàn)了
詩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見“來者”的無限傷感之意。
4)悠悠:長遠得無窮無盡的樣子。
5)愴(chuàng創(chuàng))然:傷感的樣子。
譯文
歷代的
圣君,我見也沒見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時候?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追憶歷史,我無緣拜會那些求賢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來,我更為不能生逢曠世明君而萬分擔(dān)憂。一想天地的廣闊無邊與永恒不息,就浩嘆
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吊古傷今,我怎能不憂從中來,潸然淚下呢!
韻譯: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
獨自憑吊,我眼淚縱橫凄惻悲愁!
今譯:
放眼望去哪有古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法古賢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唯獨我一人登臺感懷,更覺得凄愴心酸,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登幽洲臺歌詩文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創(chuàng)作背景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
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dān)任參謀,隨軍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qū)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黃金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作者介紹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
唐代文學(xué)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fēng)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成年后始發(fā)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guān)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24歲時舉進士,官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dāng)政,任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jīng)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
武則天的株連政策而下獄。垂拱二年(686年),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
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dāng)?shù)厝嗣裆瞰@得較為深刻的認識。圣歷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鄉(xiāng),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quán)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
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
[3]
評析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直言敢諫,但卻沒被當(dāng)權(quán)者采納,屢受打擊,心情郁郁悲憤。在此情形下,詩人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fā)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jié)前緊后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