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是三四日,竟將這厚厚兩本文字看完了。《Moment in Peking》譯作《京華煙云》,譯出了華彩與神韻。
對此書的第一印象不算好。某日夜里偶然看到電視上的播放,看到那四句悲壯至極的獻詞,決定仔細看看。那一集從木蘭約見曹麗華、安排與蓀亞見面開始,依序往后。劇里蓀亞極其惱怒,之后又接著騙局、迷奸、越來越深的誤會,覺不出這劇的內(nèi)涵,也就無興趣再看下去。后來下了電子版,一來忙,一來沒有真正的興趣,看了幾章便放下了。此次回家,腹瀉到脫力,只能在床上躺著,便清閑得拿起再看,不料只三四日,竟已看完。
故事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和具體的情節(jié)無關(guān),是讓人在閱讀中能體會到作者的心,同時也讓人堅信,無論發(fā)生了什么,無論面臨什么樣的困境,總是會走出來的,總是會慢慢變好的,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堅實而布滿溫情的。讓我想到了成田美名子的《亞歷山大》,和忘記作者的《暖床人》,舒服、溫暖、流暢。我討厭生生做出來的猜忌、疏遠、仇恨和反目,雖然我相信人性本惡,卻也同時相信人心向善,而人的智慧、寬容、體貼與愛,使人之間變得堅韌,并不脆弱。木蘭只是說“妹妹,你比我有福。”,莫愁日后懂得,亦不提起;蓀亞也只是想想,未真正去往心里。我本以為木蘭與立夫的感情會毀了四個人的幸福,可是蓀亞與木蘭之間、莫愁與立夫之間、木蘭與莫愁之間,何嘗不是深深的愛和切不斷的羈絆。細細看下來,看四個人的生活、情感、處事和交流,會不由自主的從心底微笑起來。我們習(xí)慣于驚天動地的愛情,習(xí)慣于因愛生恨的反目,可是我們卻逐漸忽略了生活的幸福。木蘭懂得立夫,立夫欣賞木蘭,他們在精神上完美契合,但生活上卻未必會如意;而木蘭與蓀亞,莫愁和立夫,誰又會覺得是不幸的結(jié)合呢?
《京華煙云》是近代小說,與《紅樓》相比,感覺大不相同?!都t樓》講述的是久遠年代的故事,那個年代人的思想理念,和現(xiàn)代差別很大,我們可以拋開自己的思想去看他們的故事,然后再來思考和評判。而近代小說由于相隔太近,處于思想變化的過度時期,有一些與己相似的理念,也有許多因此引發(fā)的沖突、勝利與妥協(xié),于是自己不再是置身事外,仿佛也身處其間,參與扮演沖突中的某一方。失敗的時候會覺得難受、沮喪、無奈。參與感太強,情緒極易被影響,平時也就極少看近代小說。
說《京》讓人打從心底微笑出來,并不是因為他反映的社會和現(xiàn)實,只是一種感覺,向善、堅韌、寬容、溫暖的感覺。看到最后的民族遷移和抗日戰(zhàn)爭,眼里總是滿含淚水。林如斯女士稱之為:“最壯麗的最后一頁”,說“父親不但在紅玉之死后揮淚而已,寫到那最壯麗的最后一頁時,眼眶又充滿了眼淚,這次非為個人悲傷而掉眼淚,卻是被這偉大的民眾所感動,眼淚再收也收不住了。作者寫得自己哭了,怎么會叫讀者忍者眼淚咽下去呢?”
若是換作之前,我可能也只是感動而已,可是今年,08年中國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事情,那么多的悲痛、憤怒和淚水,一位留學(xué)生在經(jīng)歷法國火炬?zhèn)鬟f現(xiàn)場后:“從不知道,國歌唱起來是如此的悲壯和鼓舞人心。”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災(zāi)難,才具體而真實的體會到愛國感情和凝聚力。“這歌聲離他們越來越近,木蘭心中涌起一陣強烈的情緒。是一種快樂感,一種光榮感,她想那是必然無疑的。她的激動為以前有所未有。這種激動,只有個人溶進偉大的運動中,才會感覺得到。……她感覺到一個民族,由于一個共同的愛國的熱情而結(jié)合,由于逃離一個共同的敵人而跋涉萬里;她更感覺到一個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偉的力量,就如同萬里長城一樣,也像萬里長城之經(jīng)歷千年萬載而不朽。……”
不知是否因為作者是中國人,故事雖由英文翻譯過來,卻沒有一絲的不連貫。整篇文字極其流暢與自然。
兩個覺得有點別扭的地方:紅玉死了沒多久阿非便和寶芬結(jié)婚,而之前阿非和紅玉又是如此的相互傾心。似乎有種黛玉即死,寶玉便娶寶釵的錯覺。雖知此比喻并不恰當(dāng),可我總嫌此處感情接不上。再來就是素云的犧牲,實話有些瞠目結(jié)舌。一個人如此快的有了如此大的轉(zhuǎn)變,不太能相信。
往前翻翻,竟已寫了四頁。好的文字總是發(fā)人深省,最后附上老先生的獻詞,也正好與開頭所提呼應(yīng)。
全書寫罷淚涔涔,
獻予殲倭抗日人。
不是英雄流熱血,
神州誰是自由民。
0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