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嚴灘之辯
【原典】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與汝中追送嚴灘,汝中舉佛家寅相幻相之說。
先生曰:“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span>
汝中曰:“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是本體上說工夫。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是工夫上說本體?!?/span>
先生然其言。
洪于是時尚未了達,數(shù)年用功,始信本體工夫合一。但先生是時因問偶談,若吾儒指點人處,不必借此立言耳。
【譯文】
先生啟程就任兩廣總督,錢寬與王畿(字汝中)一直追到嚴灘送別,王畿舉佛家實相幻相的說法詢問于先生。
先生說:“有心就是實,無心就是幻;無心就是實,有心就是幻?!?/span>
汝中說:“有心就是實,無心就是幻,是就本體上說功夫;無心就是實,有心就是幻,是就功夫上說本體。”
先生認為他說得對。
錢德洪當時沒明白,此后數(shù)年用功下來,才知道本體、功夫其實是合一的。只是先生當時因被人問起偶爾說的,如果我們再去指點別人,不必借老師的這個典故來證明自己的言論。
【解讀】
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核心概念是致良知。一開始王陽明就將良知賦予了本體的意義,而致良知就是開拓、顯現(xiàn)良知的過程,也就是陽明心學的功夫論。良知與致良知的關系即本體與功夫的關系。在這次“嚴灘之辯”中,王陽明進一步闡述了本體與功夫關系:本體(良知)是功夫(致良知)的先天根據(jù),功夫以本體為出發(fā)點和前提,并在過程的展開中以本體為規(guī)范,這與心學“尊德性”的主張是一貫的。這樣,從本體上說功夫,必須設定本體的存在(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與此同時,本體唯有通過切實的致知過程,才呈現(xiàn)為真實的根據(jù)。
【導讀】
良知是本體,是一真實存在,直接主導著人的各種行為,人皆有良知,此是心之本體,故曰“有心俱是實”。否認本體的真實存在,則現(xiàn)實人事活動均為幻想,為了保證現(xiàn)實功夫的真實性,不能拒絕本體的真實存在,故曰“無心俱是幻”。但此一真實本體非現(xiàn)實可見之物,而必須依靠現(xiàn)實道德實踐來體現(xiàn),本體的真實性保證了工夫的現(xiàn)實意義與價值,工夫是本體的顯現(xiàn),因此,“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是從本體上說工夫。另一方面,本體是形而上之虛設,至善之本體本無所謂善與不善,即陽明所謂“無善無惡,是謂至善”,因此本體乃是無善無惡的本體,這才是最真實的存在,故曰“無心俱是實”。那么本體是怎么設置出來的呢?是通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追問善惡而設置的,因此現(xiàn)實中的各種善惡雖為人心所為,是一種存在,但這種存在還不是真實的存在,故曰“有心俱是幻”。通過現(xiàn)實之善惡而追溯形而上之本原,從而設置了心之本體,這正是從工夫上說本體。錢德洪當時并未領悟,多年后始知道工夫本體不可分。但為了保持傳統(tǒng)儒家道德宣教的純粹性,錢氏并不贊成以佛教實相幻相說來立教。
第24章 不擇衰朽
【原典】
嘗見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門,退坐于中軒,若有憂色。德洪趨進請問。
先生曰:“頃與諸老論及此學,真員鑿方枘。此道坦如道路,世儒往往自加荒塞,終身陷荊棘之場而不悔,吾不知其何說也!”
德洪退,謂朋友曰:“先生誨人,不擇衰朽,仁人憫物之心也?!?/span>
【譯文】
曾經(jīng)看到先生送幾位老儒生出門,回到堂屋坐下后,隱隱面帶憂色。錢德洪走上前去問緣故。
先生說:“剛才和幾位老儒生談論致良知之學,真是圓鑿方枘(比喻格格不入,話不投機)。本來這門學問就像平坦的大路一樣,但當世的儒生往往自己加以堵塞,終身陷在荊棘叢里而不悔,我不知道應該怎樣說服他們。”
錢德洪出來之后對朋友說:“先生教育人,不管你歲數(shù)大小、是否腐朽,是圣人心懷天下、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span>
【解讀】
王陽明也有教育失敗的時候,他碰上頑固老儒生也是一籌莫展。陽明從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立論出發(fā),賦予博愛以寬容的內涵,而寬容正是意味著能包容與自己相反的力量,接納令自己討厭的事物。錢德洪“先生誨人,不擇衰朽”的感嘆,正是反映出王陽明的包容一切的仁人憫物之心。
第25章 無我自能謙
【原典】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與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結果了此生。諸君常要體。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致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span>
【譯文】
先生說:“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個‘傲’字。為子傲必不孝,為臣傲必不忠,為父傲必不慈,為友傲必不信。因此,象和丹朱都屬于不肖之輩,就是因一個傲字而荒廢了一生。諸位應該要體察到。人心本就是天理,原就是精精明明的,要想讓它不被污染,只要一個‘無我’也就夠了。胸中切不可‘有我’,有我即是傲。先賢圣人的許多優(yōu)點,也只是因為‘無我’而已,無我便能謙虛。謙乃萬善之基,傲乃萬惡之首。”
【解讀】
無我即無私,這是仁的實質所在,也是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王陽明非常強調無我,認為“無我自能謙”,有我即傲,而“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他把無我看成是心本體的本然,是圣學的根本,看成是圣人的道德境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