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多由肝腎虛損,肝血腎精不能相互滋生,終致精虧血少,正氣虛弱,邪毒內侵,可生痰致病。證型之間可相互交織及相互轉變。腎主骨生髓藏精,故腎虛為本病之本,治療上應抓住補腎填精之根本。氣血兩虛之證為精虧之標,瘀血及痰阻亦為臟器功能不足的產物。病之初期常以肝腎陰虛及氣血兩虛為主要見證,并可伴有氣滯血瘀之象。隨著疾病的進展,上述癥狀加重并可陰損及陽,呈現(xiàn)陽虛痰阻征象。病證日久,邪毒日深,正氣虛甚,復感外邪而致毒熱熾盛,呈現(xiàn)出正虛邪盛的虛實夾雜之候。經過有效的醫(yī)治,證型又可向肝腎陰虛方向發(fā)展。癥狀的多樣性及證型間的交織,固定的分型不能完全反應疾病的內在本質,臨證時要仔細辨析。頭暈耳鳴,胸脅腰痛,低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陰虛之征;納呆腹脹,疲乏無力為脾虛見癥;腰膝酸軟,畏寒浮腫,四末不溫為腎陽虛衰之候;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為氣血兩虛之象;骨痛劇烈,固定不移多為瘀血阻滯所致;骨痛有包塊,肢體麻木,抬舉無力為痰濁流注,濕性重著之性;壯熱不已,口渴溲赤為熱毒熾盛;身體上部出血以血熱妄行者居多,下部出血以氣不攝血為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