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楚天金報)記者 李昌建 通訊員 喻少柏 報道:如今,武漢市黃陂區(qū)的盤龍城早已名揚天下,其發(fā)現(xiàn)被公認是20世紀中國考古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今天,當我們回憶盤龍城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時,一個個細節(jié)仍顯得那么扣人心弦……
洪魔作亂,驚醒“盤龍”千年夢
今年7月28日,位于武漢市黃陂區(qū)六指街潘崗村的戰(zhàn)國貴族古墓,經過10天的搶救性發(fā)掘,已出土大量兩千多年前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具有極高考古研究價值的竹簡。
但是,這一發(fā)現(xiàn),與1954年的那場特大洪水過后在黃陂發(fā)掘的盤龍城相比,卻遜色多了。“如果沒有那一次特大洪水,或許盤龍城至今還湮沒地底不為世人所知。”有“發(fā)現(xiàn)盤龍城第一人”之譽的原武漢市博物館研究員藍蔚如是說。
大汛后,各地四處取土筑堤時,發(fā)現(xiàn)了很多古墓葬,武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下稱“文管會”)抓緊作了一次文物調查。藍蔚當年28歲,任市文管會秘書。有一天,他在查找地圖和翻閱文獻資料時,找到了一張復制的地圖。后來查明,這是一張1932年由湖北省陸地測量局實測的五萬分之一軍用地圖,上面標有“盤土城”城墻的標志符號。但是,此前考古界一直未找到城的準確位置,他決定去實地看看。
初冬的一個早晨,藍蔚與同事游紹奇一道,騎車結伴前往黃陂盤龍城實地踏勘。兩人北出岱家山,只見田野荒蕪,人煙稀少,野徑難行,后經獵人指點,直到中午時分才輾轉找到城址的方位。
藍蔚和游紹奇找到盤龍城遺址后,開始進行步測城墻、繪制草圖、拍照和文字記錄等工作。憑著一定的專業(yè)眼光,他們初步判斷遺址的年代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殷商時期(后證明是商代早期)。
當時,國內史學界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商朝的政治版圖和商文化的勢力范圍主要局限于黃河流域。如今,地處長江流域的武漢境內發(fā)現(xiàn)了一處古城遺址,即使發(fā)現(xiàn)者的聯(lián)想能力再豐富,也很難將它和商代文明聯(lián)系起來,遑論宣布它就是一座商城。可以想見,他們當時是何等的激動和興奮!但是,他們還并未意識到,這個發(fā)現(xiàn),改寫了中國史學界此前關于“商文化不出黃河流域”的結論,對中國早期文明有著極重要認識價值的驚世發(fā)現(xiàn),就是在這次踏訪后開始“浮出水面”。
歷史塵封了3000多年后,重新打開了記憶。
不解之謎,商王筑城為哪般
對盤龍城的發(fā)掘共進行過4次。
第一次發(fā)掘是在1963年6月,共清理發(fā)掘了商代墓葬5座以及一批建筑遺跡,出土青銅器、玉器數(shù)十件。
第二次發(fā)掘是在1974年春,地點是李家嘴1號墓。該墓一次出土成組的青銅器22件,成為當時已知我國商代前期出土青銅器數(shù)量最多的一座墓葬。消息傳至北京,引起全國考古界矚目?!皣鴮殹贝笥窀昃褪窃谶@里發(fā)現(xiàn)的。
第三次發(fā)掘是在1974年秋,越來越多的寶貝再現(xiàn)于世,成果也更讓人震驚:除了確定城址年代為商代二里崗上層時期外,還發(fā)現(xiàn)了大型宮殿建筑基址,清理了長江流域最大的奴隸殉墓葬,發(fā)掘了許多商代中小墓葬,出土了一大批青銅器、玉器、陶器。
1976年,進行的第四次發(fā)掘完整地揭示了盤龍城宮殿建筑群,確認了“前朝后寢”式宮殿建筑群的格局,解剖了南城垣,清理了南城壕的一段,大致確認了盤龍城城垣的修筑、使用和廢棄年代,獲得了一大批實物資料。
隨著考古發(fā)掘的不斷推進,盤龍城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過去數(shù)十年來,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商代青銅器總數(shù)已達400余件,不僅數(shù)量遠遠超過鄭州商城,而且不少為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盤龍城還出土了數(shù)以萬計的陶片、100多件石器。除此之外,盤龍城還因發(fā)現(xiàn)了城垣、壕溝、宮殿、墓葬等大型建筑設施而聞名于世,特別是它“前朝后寢”的宮殿格局,奠定了中國宮殿建筑的基石,一直影響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近三千年。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評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盤龍城入選。這意味著,它與安陽殷墟、臨潼秦陵及兵馬俑坑、新疆樓蘭古城等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擁有同等顯赫的地位。
盤龍城遺址的年代一經確定,人們馬上會追問:遠在中原的商王朝統(tǒng)治者,當年為什么要在這里筑城?而它存在了約200多年后,公元前12世紀又突然城毀人去,這又是為什么?再如,作為商王朝的邊陲之城,它到底是諸侯封國的都邑,還只是商朝部隊遠征的軍事城堡?
正是這些不解之謎,讓它顯得那么神秘誘人。
令人更為期待的是,與盤龍城豐富的寶藏相比,目前發(fā)掘出來的寶貝還只是冰山一角。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桃元說,據(jù)勘測,盤龍城遺址總面積為110萬平方米,而目前發(fā)掘的面積還不到1萬平方米。是否還有更驚人的發(fā)現(xiàn),確實難以預料。
沉睡地下數(shù)千年,一朝醒來的盤龍城卻對今人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盤龍城是新中國誕生后最早發(fā)現(xiàn)的古城址之一,那時,國內考古工作剛剛起步,考古人才十分匱乏,盤龍城事實上成為新中國第一代考古工作者的實習基地。
李桃元說:“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目前享譽國內的諸多商朝考古專家學者,相當一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參加過盤龍城的發(fā)掘和研究,很多人就是從這里起步,一步步走向全國的?!?/font>
四個農民,水田里撿個“國寶”
前面所提到的國寶面世,都與古代墓葬的發(fā)掘有關,但國寶崇陽饕餮(念taotie,古代神話中的野獸)紋銅鼓的發(fā)現(xiàn),卻頗具戲劇性。
饕餮紋銅鼓于1977年6月14日在崇陽縣白霓公社新堰大隊(現(xiàn)白霓鎮(zhèn)大市村)汪家嘴出土。1981年曾被送到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巡回展出;1999年2月又被選調到香港展覽,目前這件鴻寶重器已名揚四海。然而有關銅鼓的出土經過卻還鮮為人知。
1977年6月中旬,崇陽縣連降大雨,山洪暴發(fā),致使白霓公社新堰大隊四小隊一帶的田坎崩塌,稻田被淹。14日上午,該隊社員程正華、程國章等4人受隊長安排,去大市河邊查看水災,當他們走到汪家嘴時,程正華忽然發(fā)現(xiàn)在沿河岸稻田埂底下有個像“樹蔸”樣的東西,但走近一看,卻是一件埋存地下只露出頂端的銅器物。他甚覺奇怪,即邀另3人一齊進行掏挖,經過3個多小時,這件銅器物被掏出來了,發(fā)現(xiàn)原來是件銅鼓。
一行4人格外高興,忙找來繩子和木杠,將銅鼓拴好抬回家,并一路敲敲打打地喊道:“我們挖到寶物啦!我們挖到寶物啦!”這一喊叫立即招來附近的許多群眾圍觀。
巧的是,時任崇陽縣輕工業(yè)局下派的農機修理員吳繼武,為修理農機正好來到了這里。忽然聽到“當!”“當!”的金屬敲擊聲,他很是奇怪,忙問房東這是什么聲音,房東告之是有人敲打銅鼓的聲音。他問明情況后慌忙趕到程正華家,果見有個奇特的銅鼓,幾人正在圍觀,程正華則手持木棍,興高采烈地敲打著。
到底是何物?吳繼武并不清楚。但他上前阻止道:“不能敲打!再打,鼓就要破了!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誰破壞了誰犯法?!背陶A一聽,嚇住了,就沒有再敲,銅鼓避免了可能毀于一旦的劫難。
第二天上午8時,吳繼武給縣文化館打去長途電話。
縣文化館劉三保聽到這個消息,十分好奇。不到9時,他就趕到了大隊部,先找到吳繼武,然后由一名大隊干部陪他到四小隊,找程正華等了解銅鼓發(fā)現(xiàn)的經過。
當劉三保的目光接觸到這件銅鼓的瞬間,他大吃一驚:此鼓不僅造型奇?zhèn)サ渲兀壹y飾繁縟古雅,實屬罕見之物。該鼓整體由鼓冠、鼓身、鼓足三部分組成,鼓冠做成馬鞍形,中間有一圓孔可穿繩索以供懸掛;鼓身為現(xiàn)代腰鼓形,橫置,有橢圓形鼓面,能左右敲擊;鼓足是正立方體形,中空與鼓腹相通。鼓面無紋飾。其它部位飾有云雷紋和饕餮紋,鼓身兩端還飾有三圈乳釘紋。
做完實地勘察后,劉三保于當天下午趕回單位,向館長匯報情況。為了對這件銅鼓有個初步的考證和認識,劉三保特地查閱了《古青銅器簡介》一書,其中有件與銅鼓相似的雙鳥饕餮紋商代銅鼓圖譜,當時他眼睛一亮,認為崇陽銅鼓應與該鼓年代相當,是屬于青銅時代(即商至春秋)時期的文物。
6月17日上午,縣文化館負責人趕緊前往大市做銅鼓征集工作。他們將銅鼓的發(fā)現(xiàn)者和有關社員都集中到一起,宣傳國家的文物法規(guī),程正華等人終于被說服了,答應將銅鼓交給國家。
20日,省博物館文物專家王振行趕到崇陽,初步斷定銅鼓的鑄造年代為殷商。爾后,省博物館又派考古專家李天元等再做考證,在實地勘察后,還對銅鼓出土處周圍約7000平方米的范圍內進行了鉆探,但還是未發(fā)現(xiàn)古遺址或古墓葬的痕跡。專家們遂一致認為此鼓應是殷商時代遺存下來的戰(zhàn)鼓,后被河道變遷所掩埋,可能與武丁征伐荊楚有關。
武丁,商朝國君,軍事統(tǒng)帥。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約公元前17世紀,他統(tǒng)兵南征,擊敗荊楚軍,拓展了商朝版圖和勢力范圍,使商朝成為西起甘肅,東至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流域,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通過幾十年的文治武功,使得殷商國家大治,經濟發(fā)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諸侯賓服,出現(xiàn)了繁盛的局面,史稱“武丁中興”。武丁在位59年而卒,祀為高宗。
有人殺兄,楚王下令限期破案
另一件國寶有古代連環(huán)畫之稱,它就是出土于荊門包山的“漆奩畫”。
1956年,荊門包山一個兩千多年前重要的古墓群被發(fā)現(xiàn),文物部門隨后將其劃為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此前后,這個墓群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抗日戰(zhàn)爭時期,侵華日軍曾在包山2號墓封土堆上挖過戰(zhàn)壕;1974年為修水渠,3號墓和4號墓先后受損;1975年因農民燒窯,5號墓的封土竟被取去三分之二,墓群的搶救發(fā)掘已是迫在眉睫。
1986年11月8日至1987年1月25日,文物部門組成了考古隊,由當時的省考古所研究員王紅星帶隊,對墓群開始進行搶救性發(fā)掘。
在2號墓西北部,隊員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入口直徑達1.7米的盜洞,但盜賊可能遇到了某種強大的阻力,并未深入其中。對該墓進行鉆探時,一股強大的氣流突然沖了出來。
省地質實驗研究所很快得出報告結論:氣體主要成分是槨內有機物腐爛后產生的甲烷。野心勃勃的盜賊看來正是被甲烷給擋了回去!
竹簡逐步發(fā)掘出來,墓主“貞”以“左尹”(楚國中央政府主管司法的職官名稱)的身份出現(xiàn)了,而且竹簡上還記載了“貞”對多起殺人案的審理情況,被告既有官員,也有平民及奴隸。其中有一起殺兄案甚至驚動了楚王,楚王明確要求“貞”限期破案。而經濟案件亦占有一定比例,如繼承權之爭、土地糾紛等,但主要是黃金糾紛案。
但引起不少考古隊員更大興趣的是一件裝飾品。那是一件古人用的假發(fā),約25厘米的長發(fā)15束,每束約25至45根,一端以絲線編織并以生漆粘接。
“兩千多年前就有了假發(fā),古人對美的追求并不遜于今人。”一名隊員嘆道。
在生活用器中,被俗稱為“梳妝盒”的“奩”上,外面用作裝飾的一圈“連環(huán)畫”尤為引人注目。整個畫面上,“連環(huán)畫”分為5段,描繪的是楚國貴族盛裝出行、一黃衣人俯首迎賓的全過程,繪有26個人物、4乘車,以及馬、狗、豬。車、馬、道路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來陣陣贊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