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的人怎樣說謊
Dan Ariely
關于欺騙有兩種基本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人在本質上不誠實,會主動尋找欺騙的機會。比如,一個人經過自動加油站時會猜測那里有多少錢,如果盜竊會有多大的概率被其他路人發(fā)現,一旦被人抓住會遭到怎樣的懲罰?;?#8220;成本-收益”的計算,潛在的小偷決定自己是否要行竊。另一種觀點認為,人性原本是誠實的,人們不會刻意尋找欺騙的機會,而是環(huán)境引誘了人。比如,人們參加會議時“借”了一支筆,享用了從自動飲料機里灑出來的額外的飲料,在財產損失聲明中夸大被損壞的電視機的價值。為何這類不誠實事件普遍存在?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我和我的同事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五所大學做了一項研究,我們“引誘”參與者在實驗中欺騙。我們讓參與者在5分鐘內完成20道數學題,每答對1道題可以獲得50美分。普通組參與者的答題紙被收回并評分,結果是參與者平均答對4道題。實驗組參與者在答題結束后,答題紙被立即粉碎,如此一來,我們就不可能知道參與者究竟答對了幾道題,參與者就可以通過撒謊來得到更多的錢。結果是參與者聲稱自己答對的題目的平均數為6道,比正常組高出50%,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的欺騙幅度為正常值的50%。換個角度看,參與者沒能解決的題目平均為16道,而他們只對其中兩道撒了謊,占比12.5%。
實驗的結果很有意思,環(huán)境的變化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的欺騙行為?首先,欺騙被發(fā)現的風險的變化并不會改變人們欺騙的程度。比如,允許參與者銷毀一切可能表明自己身份的證據后,他們依然聲稱自己答對了6道題。其次,我們發(fā)現,如果在實驗開始前要求參與者審視自己的誠信準則(如要求參與者簽署誠信聲明),則欺騙行為能夠基本杜絕。最后,最令人震驚的一個結果是,如果答對題目的回報是撲克籌碼,隨后能夠兌換成相應的現金,那么平均欺騙幅度就會增加一倍以上。
實驗結果揭示出人性中有趣的一些特點。在受到誘惑時,大部分人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誠實。另外,即使沒有被發(fā)現的可能,大部分人也不會變成一個瘋狂的說謊者,人的良知會對行為有所限制。最后,當欺騙的直接目的與現金分割后,欺騙幅度就會大大增加。非現金交換會極大地刺激人的欺騙心理,這種心理導致了操縱股價、虛假報表、關聯(lián)交易等犯罪行為。
《讀者》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