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拼音shī,形聲。從(? yǎn)也聲。本指旗幟。
也,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蛇”的省略,表示蜿蜒蠕動。施,金文
(,是“旗”的本字,飄揚的軍旗)(也,即“蛇”,蜿蜒蠕動),比喻軍旗在風中旖旎飄動。篆文將金文字形中的寫成,即誤將金文字形中的旗桿形狀寫成“方”形的,誤將金文字形中的旗幅形狀寫成“人”形的。造字本義:動詞,軍旗在柔和的風中旖旎招展。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簡寫成,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施瑯與鄭成功的恩恩怨怨
施瑯(1621-1696年),福建晉江人,身材魁梧,有見識,性倜儻。明朝末年,四方騷動,天下大亂。他認為,這正是“英雄建業(yè)之時”,遂投身于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部下,很快便以智勇兼?zhèn)溟l名于世,被授職左沖鋒。
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平定福建,施瑯隨鄭芝龍降清,并跟隨清軍征廣東。當時,兩廣各地的抗清義師如火如茶,清軍屢遭重創(chuàng),而清軍的總督、提督之間相互傾軋,勢如水火。施瑯認為不足與謀,又開始了新的選擇。
此時正在福建抗清的鄭成功聞知施瑯精通兵法,且善治水師,便誠懇相邀,禮遇甚厚,施瑯轉而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施瑯歸順鄭成功之后,屢立戰(zhàn)功,為壯大鄭成功的抗清勢力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施、鄭二人關系一度十分融洽。
然而,在其后的相處過程中,由于對某些軍事行動二人意見相左,逐漸產生了矛盾。特別是二人的性格不容,更使矛盾激化。一方面,施瑯“恃才自傲”,鄭成功不能容忍;一方面,鄭成功“濫用權威”,造成“人多思叛”,施瑯也因此決定與之分道揚鑣。
順治九年(1652年),鄭成功下令逮捕施瑯及其父施大宣、弟施顯,施瑯聞訊逃脫,而鄭成功在盛怒之下殺死施大宣、施顯。施瑯在憤怒與痛苦之中,再次選擇了歸順清廷。施瑯再次降清后,轉戰(zhàn)廣東福建,與鄭成功長期對壘,施鄭二人可謂不共戴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入臺之后,施瑯不僅沒殺鄭氏一人,而且對鄭氏禮待優(yōu)厚,更令鄭氏想不到的是,施瑯登臺不久,便前往鄭成功之廟,以隆重的禮儀進行祭祀,并親讀祭文。此舉不得不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