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錢穆: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為至者,言其至廣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寶貴,而非至高難能。而今之民則鮮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嘆風俗之敗壞。
春齋:仆以為中庸之人并非指“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亦非僅指平常之人所易行之道;中庸之德當然也不是平常之人所易具之德也。
中庸并非僅僅不喜不怒、一本正經(jīng)的“中和”表面儀態(tài),或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友信的表面文章,而是一種有更深層次要求的做人態(tài)度。中庸之道更重要的是要求人們顧全大局,嚴格律己以遵循某行為標準,即使行為合乎“禮”,使“名”“實”相符的處世之道,是一種處世最高要求和最佳狀態(tài),非有很深的修養(yǎng)不為,故曰“其至矣乎”,顯然不是“平人常人”無修者之可為也。作為一個社會人,重要的是要守常,即始終保持一種不偏不倚的處世常態(tài)。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位置,權利和義務,中庸思想就要求每個人忠于自己職守,持不偏不倚的人生態(tài)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憲問》:)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同上)縱觀漢儒所為《中庸》,全篇主旨與圣意相去甚遠,其中僅此一句是全文主旨,直指“中庸”之旨:“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孔子的另一個重要救世口號是“克己復禮”,也建立在“中庸之道”上,它要求大家克制自己私念,恢復周公所訂之禮,這樣社會才能和諧。“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行為的標準就是這個“禮”,也就是不要越禮,相反,要克己復禮。守中合禮者必仁,仁者也必定中庸,守禮。《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8216;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中庸之道就是要求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也就是說,不要做超越自己位置的事,不要說自己不應說,或于身份不相符的話。根據(jù)此精神推而廣之,士師不應拿賄賂判葫蘆案以失公正;教師不應收了束修另開小灶才講關鍵內(nèi)容,等等。中庸還有不消極,也不過激;對上級不拍馬,不打小報告,對下級不苛刻等的內(nèi)容:“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大學》)試想:人人都安于禮,社會會不和諧?孔子為何“小”管仲?就是因為管仲不中庸、不合禮,不合行為規(guī)范,《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這里特別還須指出的是“民”并非僅指平民,以為上層可消遙禮外。這個民字是指一切自然人,正如《大雅》“厥生初民,時維姜嫄。”《左傳,僖公十年》:“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左傳文公十三年》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yǎng)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yǎng)神,篤在守業(y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zhí)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jié)也”這里并非只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一切自然人,包括統(tǒng)治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