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阜陽民間曲藝
阜陽民間曲藝
  
  
  曲藝是一種以說唱為主的一種藝術(shù)門類。古代優(yōu)伶的演出到秦漢時代的
  
  “百戲”,無不包括曲藝活動。至唐宋時,曲藝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門獨立的
  
  說唱藝術(shù)。阜陽民間曲藝源遠流長,在無涯的歷史長河中,阜陽民間曲
  
  藝種類不斷增加,優(yōu)秀民間藝人層出不窮,他們有的在家鄉(xiāng)附近走村串
  
  莊到處去說唱,有的說唱著走四方,從阜陽出去到全國的許多地方,又
  
  從外面說唱著回來,雖然滿身塵土,然而卻以自己的夸張語言演繹出一
  
  個個活龍活現(xiàn)、令人難忘的人物和一幕幕令人或唏噓或歡樂、引人入勝
  
  的故事。
  
  
  
  
  本報記者 張殿權(quán)
  
  
  民間藝人和普通老百姓共同演繹
  
  我國曲藝歷史悠久,到唐宋時,曲藝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門獨立的說唱藝術(shù),
  
  由于其好聽、通俗明白,在民間深受老百姓喜愛,并經(jīng)過一些民間藝人
  
  和普通老百姓共同演繹,曲種繁多,形式和內(nèi)容絢麗多彩。阜陽地處中
  
  原,經(jīng)濟、文化與全國其它地方交流頻繁,因此我市的曲藝歷史同樣是
  
  歷史悠久,源于或流布在阜陽地區(qū)的曲種很多,有淮詞、鶯歌柳、道情
  
  、清音琴書、墜子、大鼓、評書、三弦書、端公戲、灶書、蓮花落、講
  
  圣諭、杠天神、大小鐃、相聲等等20余種,在安徽享有“曲藝之鄉(xiāng)”的
  
  美稱。
  市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趙海濱介紹說,由于戲劇和曲藝有些地方接近,比如
  
  唱腔,我市的有些曲藝也算作戲劇,如道情、清音等。曲藝和戲劇的分
  
  別主要在于:曲藝是以說唱故事或無故事情節(jié)但經(jīng)過提煉夸張了的人和
  
  事,以巧妙的語言和音韻來取悅觀眾;曲藝的演員通常為一至二三人表
  
  演,道具簡單,演員演唱時一忽兒代表故事中人物說話,一忽兒又夾敘
  
  夾議,引人入勝。曲藝演唱靈活機動,不管是集鎮(zhèn)、廟會、田間隨時隨
  
  地都可以演出。發(fā)源于我市的有清音、淮詞、潁上端公戲、潁河溜等,
  
  地方特色濃郁,其余的大鼓、琴書、墜子、評書等也和當?shù)仫L情文化、
  
  語言、音韻、民歌相互影響,也具有較為濃厚的地方特色。
  
  一個民間老藝人的往事
  
  在我市,解放后人民翻身得解放,物質(zhì)生活條件改善,需要文化活動,
  
  因此曲藝發(fā)展很快,也多次組織過會演。后來大興說新書唱新書,不準
  
  說舊書唱舊書。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古老的曲藝形式大鼓、墜子、琴書
  
  、相聲等被當作封資修的東西停演(文革后期才恢復),對口詞、快板
  
  、三句半、數(shù)來寶等容易創(chuàng)作表演,很受青睞。文革結(jié)束后又恢復起來
  
  ,不少節(jié)目還獲過各種獎項。
  阜南縣會龍鄉(xiāng)67歲的孟獻春,出生于一個琴書世家,是一位自小就學唱
  
  琴書的老藝人。他告訴記者,他父親原來也是一個唱琴書的,但很有學
  
  問,不僅能唱很多傳統(tǒng)長篇幅琴書,而且還能自己編書目。他從小受父
  
  親的耳濡目染,對琴書就很喜歡,15歲時正式和父親學琴書。那時候不
  
  僅是琴書,包括墜子、大鼓、評書等等很多民間曲藝形式老百姓都十分
  
  喜歡。他跟著父親,到全國很多地方去演出,到河南商丘、鄭州,又沿
  
  著隴海鐵路線到西安、蘭州等地,每到一處,無論是在書棚,還是在村
  
  頭、街邊,隨便就可以擺開場子演起來,當?shù)乩习傩粘3J且宦牭接姓f
  
  唱聲,就慌忙跑出來看、聽,聽得五迷三道,飯也不去吃。而他和父親
  
  每次出去演出,都是唱幾個月才又回家來。在外面就住在當?shù)匕傩占依?br>  
  ,吃喝有人招待,還被當明星似的被到處追著,演出之余攀著他和父親
  
  聊天,父親高興起來,不拿任何東西就能唱起來,讓旁邊的人高興不已
  
  。也正是因為他唱琴書,他和現(xiàn)在的老伴得以認識、結(jié)婚。后來,他兄
  
  弟姐妹幾個人都學會了唱琴書,后輩們也幾乎都會唱,并且青出于藍盛
  
  于藍??h里、鄉(xiāng)里、村里有宣傳或搞什么文化活動,他都必被邀請去演
  
  出。
  然而,九十年代后隨著生活的改變,很多曲藝種類都漸漸被冷落。孟獻
  
  春的琴書也是如此,雖然也時而給當?shù)卮迕裱莩銮贂?,但次?shù)已經(jīng)很少
  
  了。現(xiàn)在,67歲的他依然保存著他的京胡、琴等表演時用的工具,沒事
  
  的時候也常拿出來擦擦,彈唱幾句。
  
  
  “淮詞窩”里唱淮詞
  
  “小小竹竿夾稍稍,送給情郎做上一根簫。我郎會吹簫,先吹淮詞,后
  
  吹下河調(diào)……”這是流行在阜南沿淮一帶的一段淮詞(又稱“淮調(diào)”)
  
  ,情真意切,而有富有生活氣息。
  淮詞,是我市曲藝中的一朵著名奇葩,主要流行于安徽、河南兩省的沿
  
  淮流域水路發(fā)達的集鎮(zhèn),已經(jīng)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曲牌有30多個?;丛~
  
  在清末民初最為盛行,從民國初年到抗戰(zhàn)期間,上至淮濱下至正陽關(guān)。
  
  沿淮各集鎮(zhèn)都有淮詞流行,而我市阜陽南縣則曾經(jīng)最為突出,中崗集周
  
  圍就有200多位淮詞藝人,因此被譽為“淮詞窩”。
  據(jù)阜南縣文聯(lián)副主席冷治武介紹說,關(guān)于淮詞的由來,至今都有不同說
  
  法。有的說,是發(fā)源于明朝在長江下游及其支流流域的一種小曲,之后
  
  流傳到淮河一帶來的,而我市的潁上、阜南都有,而且很盛。由于這些
  
  地區(qū)百姓語言、音調(diào)和習俗都不大相同,因此相互吸收融化,各具特色
  
  。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在淮河上至淮濱下至正陽關(guān)這一帶,變成了獨
  
  具特色的淮詞。但也有人說是清代一些趕考舉子上南京趕考,不少富家
  
  子弟沒有考中,就到秦淮河的青樓聽小曲解悶,同時也學著唱,以后演
  
  變成了淮詞。阜南縣1903年生、已故的淮詞老藝人袁海波曾經(jīng)回憶說,
  
  他小時候淮詞就在淮河兩岸被傳唱起來了,而他的師傅張二少就是在淮
  
  河的大船上跟清江、揚州的商人、歌妓學的。
  他說,阜南淮詞特點主要是,曲調(diào)細膩柔麗,婉轉(zhuǎn)優(yōu)美,講究字正腔圓
  
  ,韻味深沉。而詞格上較規(guī)正統(tǒng)一,所有曲目句數(shù)按一定程式安排。在
  
  唱詞的句式結(jié)構(gòu)上灑脫多變,不拘一格。文詞清雅優(yōu)美,頗具古典詩詞
  
  格調(diào)。伴奏樂器以簫、碟為主。淮詞曾經(jīng)是供當?shù)匕傩兆钪饕膴蕵分?br>  
  一,在阜南當時流行著一個順口溜“一筆好字,兩句淮詞,三杯下肚,
  
  四季衣帽”。建國后,各級文化部門多次派曲藝專業(yè)工作者到阜南等縣
  
  進行收集整理。1986年阜陽演出的淮詞坐唱《凡人小事》,獲得省創(chuàng)作
  
  一等獎、演出二等獎。后來也集中了一些老藝人也對淮詞曲目、音樂進
  
  行系統(tǒng)的整理。
  
  
  
  
  
  
  淵源難解的潁河溜、鶯歌柳、三弦書和墜子
  
  許多民間文藝形式在發(fā)展中,都會發(fā)生變化,或獨力形成一種新的曲種
  
  ,或與其它藝術(shù)形式結(jié)合形成新的曲種。產(chǎn)生于我市的潁河溜和鶯歌柳
  
  、三弦書、墜子便有著說不清、解不開的復雜關(guān)系。
  市民間藝術(shù)家協(xié)會主席張建忠多年來不僅從事曲藝工作,而且一直在為
  
  保存這些傳統(tǒng)曲藝在努力。他說,“潁河溜”源于我市潁河兩岸,約在
  
  明末清初形成,“溜”就是順口唱、隨情而發(fā),民間小調(diào)和地方戲曲都
  
  可揉進去盡情發(fā)揮。早期的潁河溜,不僅在以阜陽為中心的潁河流域流
  
  行,在河南省的豫東、豫中一帶也有很大影響。潁河溜的音樂為雜曲牌
  
  體,演唱曲牌有較多的民間小調(diào)和地方戲曲成分,板式上有大起板、小
  
  五板、飛板等。潁河溜的演出曲目基本上都是小段和愛情故事,像《藍
  
  橋會》、《鴻雁捎書》、《繡花鞋》等。潁河溜的演出特色是,藝人們
  
  在唱詞、唱腔上自由性大,演唱時可根據(jù)曲目劇情和感情需要自行發(fā)揮
  
  ,悲時可唱拉魂腔,喜時可唱山歌調(diào),悲憤時可唱漁鼓曲,歡樂時可唱
  
  清音譜。
  據(jù)說,后來的墜子便是由潁河溜演變過來的。事實上,近百年來,隨著
  
  墜子的興起,潁河溜已經(jīng)逐漸消失了。如今在阜陽以及河南省潁河兩岸
  
  已成為絕唱,不但是普通百姓,就連如今阜陽曲藝界的很多人士也都沒親
  
  眼見過。
  他說,墜子,因伴奏樂器為墜胡得名,阜陽墜子與河南墜子基本上差不
  
  多。阜陽的墜子,被稱為“大口墜子”,而河南墜子則稱為“小口墜子
  
  ”。大口墜子最突出的特點是,在板式上頂板唱,板起板落,唱腔規(guī)整
  
  、硬朗、粗獷。墜子音樂唱腔上屬于主曲體,唱腔板式有慢四句、快四
  
  句(垛板)、大小寒嘆板等。在調(diào)式上分硬功大調(diào)和老八板兩大類,硬
  
  功大調(diào)一板一眼,節(jié)奏強而快,老八板較慢。在詞格上多為七字句、十
  
  字句、垛字句,偶爾夾入五字句,伴奏樂器主要是墜胡,還有演員手持
  
  簡板打節(jié)奏。墜子演唱形式基本上有三種:一是自拉自唱,腳板擊節(jié)奏
  
 ?。欢且蝗耸殖趾啺逖莩?,一人拉墜胡伴奏;三是一人伴奏,兩名藝人
  
  手持簡板對唱。
  那么,潁河溜又是如何演變成墜子的呢?我市的老藝人徐志邦曾回憶說
  
  ,他的父親徐廣真曾經(jīng)就唱過潁河溜,并聽他多次談起過潁河溜演變墜
  
  子的一段歷史。大約是在清朝道光三年(1824年),河南禹州有個叫朱
  
  良軍的商人,押運易船芝麻到安徽潁州府賣。船行至河南槐店碼頭時,
  
  朱良軍上岸后忍不住去賭博,不但把一船芝麻輸光了,還欠了一大筆債
  
  。身無分文的他,無臉回家,便逃到當時的潁州西鄉(xiāng)(今臨泉縣八里莊
  
 ?。瑸榱撕?,而拜潁河溜藝人張教祥為師,學唱潁河溜,他的藝名改
  
  為朱永軍。此后,他不僅學會了潁河溜的唱段、唱腔,還把家鄉(xiāng)的地方
  
  戲曲、民歌小調(diào)揉了進去,更豐富了潁河溜的唱腔。兩年后,他謝師還
  
  鄉(xiāng),在禹州一帶傳唱潁河溜。當時禹州一帶,拉墜胡的較多,因而潁河
  
  溜也由當初的三弦伴奏漸漸地改為了墜胡伴奏,當?shù)厝艘簿土晳T地把潁
  
  河溜稱之為墜子了。大約五年后,張教祥賣藝來到禹州,見徒弟朱永軍
  
  把潁河溜唱成了“不倫不類”的墜子,非常生氣、惱火,但他仔細一聽
  
  ,覺得唱腔、伴奏都比潁河溜優(yōu)美,也便偷偷地學起來。他回到家鄉(xiāng)后
  
  ,唱給附近的百姓聽,沒想到老百姓都十分喜歡,于是在他的帶動下,
  
  臨泉、界首等潁河兩岸的潁河溜藝人也漸漸把潁河溜演化成為了墜子。
  然而,也有人認為墜子是脫胎于鶯歌柳的。潁東區(qū)文化館館長、市曲藝
  
  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建華說,鶯歌柳,又稱鶯歌書。鶯歌柳的演唱曲調(diào)為主
  
  曲體,基本曲調(diào)有慢板(四句腔)和垛板兩種。早期演唱形式為演員自
  
  談自唱,腳梆擊節(jié)奏,后來發(fā)展為演員自擊八角鼓或小鈸,由樂師操三
  
  弦或墜胡伴奏。鶯歌柳的書目多以愛情、忠孝和勸善為主要內(nèi)容。據(jù)老
  
  藝人師承相傳,約在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已經(jīng)在阜陽地區(qū)傳唱
  
  。阜陽地區(qū)一些老藝人認為,我們這里先行鶯歌柳,即是墜子書脫胎于
  
  鶯歌柳的依據(jù)。與此相對應的是,曾經(jīng)有不少藝術(shù)人認為鶯歌柳是三弦
  
  書的一支,后來與道情結(jié)合演化成為河南墜子。而在清末民初時期,很
  
  多墜子藝人,也幾乎都會演唱鶯歌柳。
  那么,三弦書又是一種什么樣式的曲種呢?
  張建華說,三弦書是曾在阜陽地區(qū)流行的早期曲種,據(jù)說形成于明末清
  
  初,早期稱“腿板書””,主要流行于河南開封、許昌、南陽等地和湖
  
  北、山西、安徽的一部分地區(qū)。清末民初,隨著新曲種的興起,三弦書
  
  藝人都改唱了墜子,使這一曲種逐漸走向沒落。解放前后,阜陽地區(qū)已
  
  經(jīng)很難見到這種曲藝形式了。早年的鶯歌柳和三弦書基本相同,都用三
  
  弦伴奏,因此有鶯歌柳是三弦書一支的說法。1980年當時屬于阜陽地區(qū)
  
  的渦陽縣發(fā)現(xiàn)一位60多歲三弦書藝人,他是一個盲人,他演唱時自談三
  
  弦、腳踏板和竹節(jié)子伴奏,后來整理出的《劉老六》參加過會演。
  他感嘆地說:“如今三弦書藝人,也許根本就沒有了?!?br>  
  乞丐的“專業(yè)技藝”
  
  很多曲藝曲種的由來都是含著悲傷的故事,而數(shù)來寶和打花棍等就是古
  
  時候窮乞丐討要飯食而發(fā)展、流傳起來的。
  趙海濱說,數(shù)來寶,又叫快板書、竹板書、蓮花落、快板等等。據(jù)說,
  
  蓮花落歷史頗為悠久,宋代已有乞丐乞討時演唱蓮花落的記載。蓮花落
  
  流行全國,語言多具地方特色。解放前,多為乞丐乞討時說唱,即興編
  
  詞,見啥唱啥,沒有固定的唱詞。多為一人演唱,也有二人演唱,一人
  
  主唱,一人幫腔。多數(shù)藝人都是一手打竹板,一手打竹節(jié),如“掌柜的
  
  ,大發(fā)財,一對元寶滾滾來……”。解放后,逐漸演變成一種娛樂形式
  
  。由于唱詞靈活、易編、易學,宣傳中心工作來得快,發(fā)展很快,形式
  
  多樣,有一人唱、對口唱、群口唱?,F(xiàn)在,還常能見到這種曲藝形式。
  而打花棍,據(jù)說在遼金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也曾是解放前乞討謀生的一門
  
  技藝,老百姓民間也稱為“嚓啦機”。他說,打花棍全國各地幾乎都有
  
  。我市以前的打花棍常見是一人或兩人表演,尤其是少男少女在演唱時
  
  載歌載舞,饒有風趣。演唱時演員手持竹子制成內(nèi)串銅錢的花棍,不斷
  
  敲擊手腳、肩和四肢各部位,發(fā)出“嘩嘩”聲響,十分歡快,很有感染
  
  力。打花棍曲調(diào)簡單,多為四句反復的民歌體,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結(jié)
  
  構(gòu),唱詞內(nèi)容多為民間小調(diào)相同。
  如今,不少中老年人鍛煉身體,打花棍的舞蹈動作被加入新的元素,又
  
  開始在全國熱起來。
  
  
  
  
  
  僅僅在木匠中傳唱的灶書
  
  “灶書是我市非常獨特的一種曲藝,之所以說他獨特,是因為它只在木
  
  匠中傳唱,而且基本上沒有專業(yè)藝人?!备纺峡h文聯(lián)副主席冷治武說,
  
  和淮詞一樣,灶書主要流行于阜南縣和河南省固始縣一帶,阜南人稱“
  
  灶社”。它是木匠中流行的一種演唱藝術(shù),早期阜南縣一帶曾有“十個
  
  木匠九個唱灶”的民諺。關(guān)于灶書的歷史無可考證,據(jù)傳木匠干活或歇
  
  息時,喜歡說古唱今,很有趣,因此很受喜愛,以后一些木匠也紛紛效
  
  仿,這種娛樂活動就在木匠行中流傳開了。
  他說:“ 灶書最初時,是一人演唱,唱腔也很簡單,僅用木工工具擊節(jié)
  
  奏,有的敲鍋蓋也可以唱。”后來逐漸發(fā)展成了兩人或多人演唱,有時
  
  還可以分角色化妝演唱,再后來又增加了打節(jié)奏的“灶鼓子”,還配以
  
  鐘鼓,有些類似嗨子戲、花藍子戲?,F(xiàn)在,很少見了。
  
  
  有迷信色彩的杠天神、講圣諭和端公調(diào)
  
  由于古代封建迷信盛行,很多民間藝術(shù)都有迷信等內(nèi)容在其中,我市的
  
  傳統(tǒng)民間曲藝也不例外,其中帶有迷信色彩的便有杠天神、講圣諭和端
  
  公調(diào)等。
  杠天神是我市的稀有曲種,曾經(jīng)僅僅流傳在臨泉縣一帶。臨泉縣文聯(lián)主
  
  席韓光說,因為它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所以又叫“神戲”。在解放
  
  前的三十年代,在臨泉縣瓦店、姜寨、黃嶺等地曾經(jīng)常有演出活動。據(jù)
  
  記載,一般都是在廟會和逢年過節(jié)時演出,參加演出有多人,分別化妝
  
  成灶爺、郭三姐、李滿堂、天兵天將等人物,在打擊樂的伴奏下,邊唱
  
  邊舞。唱腔極其簡單,近似民歌。根據(jù)表演形式、唱腔和代表曲目分析
  
  ,可能和端公戲、灶書有一定血緣關(guān)系或?qū)儆谄渲幸粋€分支。
  而另一個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曲藝是“講圣諭”。據(jù)說,講圣諭是在清
  
  朝時才有的,起初是一些官學、有錢有勢的鄉(xiāng)紳和名儒雅士操辦起來的
  
  ,后來一些社會慈善團體和“佛堂”也開始用這種曲藝形式來舉辦活動
  
  。韓光說,“講圣諭”是自清朝至解放前宣傳封建倫理觀念、宗教信仰
  
  并兼有文化娛樂性質(zhì)的一種活動,也有稱作“宣講釋文”的。解放前阜
  
  陽地區(qū)各縣的很多城鎮(zhèn),都有講圣諭活動。和杠天神一樣,也一般是在
  
  廟會和逢年過節(jié)時,搭起一個涼棚,擺上一張桌子和一張椅子,宣講人
  
  坐到椅子上,照本宣科唱出來;有時還搖動一只銅鈴,以吸引人來聽、
  
  看。宣講的唱腔曲調(diào)靈活,節(jié)奏自由,只是根據(jù)當?shù)卣Z言聲韻化多帶有
  
  一定拖腔。
  張建忠說,端公調(diào),本世紀初以曲藝坐唱形式在潁上縣部分地區(qū)流行,
  
  又稱“端公戲”。據(jù)一些老藝人說,這種曲種是由一種“請端公”的迷
  
  信活動演化來的,在很早以前很多地方的巫婆、神漢從事這種封建迷信
  
  活動,通常是一個人自己敲小鑼自己唱,一個人便是一臺戲,以后發(fā)展
  
  成了多人的坐唱,分角色對唱或輪唱。解放以后,藝人們才結(jié)伴為伍,
  
  組成端公戲草臺班子,吸收了地方戲曲的一些唱腔,配以弦樂伴奏,逐
  
  漸成為端公戲。
  但現(xiàn)在,這些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曲藝活動,基本上都絕跡了。
   
  文革中“最流行的文藝”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曲種會突然呈現(xiàn)出一種新奇的發(fā)展狀態(tài)。而在文革
  
  時期,三句半和對口詞等便是如此,突然成為曲藝界中的“寵兒”,幾
  
  乎大人小孩都能演一段。
  趙海濱說,三句半,不是阜陽特有的,在全國都有。據(jù)考證起源是宋代
  
  的“十七字詩”,這種詩前三句為五字,最后一句為兩字或一字。當然
  
  ,現(xiàn)在的“三句半”,是在五六十年代配以打擊樂器表演而流傳開的。
  
  對口詞,同樣在全國各地都有,一般不用樂器伴奏,不要道具,唱詞與
  
  新詩接近,表演夸張、幽默、幅度較大。
  為什么三句半、對口詞會在文革期間突然火爆起來呢?他說,主要的原
  
  因是,三句半、對口詞非常容易創(chuàng)作,容易排練,演出省事,能緊跟當
  
  時的政治形式,文革期間每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都用這種形式演出。
  曾經(jīng)在文革中參加過宣傳隊的張玫,如今回憶起當年演三句半、對口詞
  
  的往事,既感嘆,又覺得“好笑”。她說,當時因為年輕,對革命懷著
  
  真摯而熱烈的情感,于是他們一些同學組成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到處
  
  去為工農(nóng)兵演出。那時候,他們宣傳隊的同學都非常積極,因為上課不
  
  正常,他們整天在一起,演出的節(jié)目都是他們幾個人根據(jù)黨中央的有關(guān)
  
  精神和指示自己琢磨出來的,誰能編排出好的臺詞,就被捧為“英雄”
  
  ,她沒事時在家也琢磨,幾乎每個人都成了“編劇”。無論是在學校,
  
  還是在街頭,找到一片空地就開始演出,拉過往的人看。
  
  
  
  
  巧嘴言說大世界
  
  阜陽民間曲藝中很多曲種是由外地傳入阜陽的,由于簡單易學、生動活
  
  潑、幽默風趣,因此曾經(jīng)在阜陽民間流傳廣泛。評書、山東快書和相聲
  
  便是其中的三種,可以說是“巧嘴言說大世界”。
  市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趙海濱說,在阜陽,評書又被稱為評詞、評話,而民
  
  間又稱之為“說書的”,對又唱又說的稱為“唱書的”、“唱小戲的”
  
  。一般評書藝人都是一人演出,只說不唱,或坐或站。演出道具只有一
  
  塊“醒目”,也有在手拿一尺長左右小棍作道具。夏季,說書的藝人手
  
  拿一把尺余長的折扇兼作道具。以前,我市各縣都有一批有影響的評書
  
  藝人,如阜陽城里康亞東(外號康八)和界首的榮全玉等等。
  他說,已經(jīng)去世的榮全玉是界首人,他8歲的時候開始學藝,16歲就能演
  
  說長篇評書。他的評書非常有名,風格與眾不同。因為他學過梆劇,他
  
  表演時就常常把其中的手眼身法步和人物的唱詞、道白融入到評書里;
  
  而且,他說書時隨心所欲,將原著結(jié)構(gòu)打亂,重新編排,但很講究開場
  
  爆、中場笑、末場鬧,因此非常引人入勝,讓人回味無窮。
  曾經(jīng)也學習過山東快書的張建華說,山東快書是由山東傳來的,演出時
  
  要用山東話,特別有趣。起初,山東快書專說水滸傳、梁山泊、武松的
  
  故事,所以又曾稱為“武老二”。據(jù)說,山東快書起源于山東臨清、濟
  
  寧一帶,傳到阜陽約有百年的歷史。山東快板是一人演出,演員一手持
  
  兩塊月牙銅板,一邊打節(jié)奏一邊說唱,另一只手表演動作。山東快書節(jié)
  
  奏較快,可長可短,兼以說白,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三種。
  山東快書傳入阜陽后,不少人把月牙銅板換上兩塊吃飯碗筷打節(jié)奏。后
  
  來多以計劃生育、好人好事、黨的方針政策內(nèi)容為主,因此發(fā)展很快,
  
  頗受歡迎,各縣市都有山東快書人才。
  張建華如今是相聲演員,近些年來對相聲傾注了大量感情。他說,相聲
  
  在阜陽地區(qū)流行較晚,本世紀四十年代才先后有相聲演出活動和職業(yè)相
  
  聲藝人出現(xiàn)??箲?zhàn)前后界首演員楊松林(外號小蘋果)、趙少影(藝名
  
  趙傻子)、張殿臣、李俊才等在界首和豫皖邊界各縣很有名氣?!艾F(xiàn)在
  
  ,我市從事業(yè)余相聲表演的大約有15對演員,在地市一級演員和演出水
  
  平是比較好的。”
  
  依然受歡迎的大鼓書和琴書
  
  我市的許多曲種,如大鼓書,在民間其實一直都很受百姓歡迎,然而由
  
  于種種原因,如今普通老百姓卻很少能見到現(xiàn)場演出了。
  張建華如今雖然是一個相聲演員,但他最早接觸、學習的卻是大鼓書。
  
  他說,大鼓書因演唱藝人演唱時敲一扁形小鼓而得名,是我們阜陽地區(qū)
  
  曾經(jīng)最流行曲種,大鼓書藝人非常多,演出活動也多。大鼓書,一般是1
  
  人1鼓1板單獨演唱,在音樂唱腔方面屬于板腔體,上下句反復結(jié)構(gòu),藝
  
  人唱說的有上板、慢板、藥板、閃板、緊板、落板等。唱腔分為立嗓、
  
  臥嗓,臥嗓是一種假聲,俗稱綿羊腔,韻味十足。太和藝人魏修1958年
  
  參加省曲藝會演獲獎后到北京匯報演出,在懷仁堂受到周恩來的親切接
  
  見。
  關(guān)于大鼓書,他有很多溫馨、難忘的記憶。他說,他出生在原阜陽縣新
  
  華公社梨樹大隊,那時候唱大鼓書的很多。他們村有一個姓周(記不得
  
  名字了)的盲人,人們都叫他周瞎子,大鼓書唱得非常好。一到晚上他
  
  就擺開場子唱,他天天去聽,7歲就跟著他學了?!爱敃r因為人們太喜歡
  
  大鼓書了,他一段接著一段唱,唱兩三個小時后,很累了,可人們還想
  
  聽。他就喊我的小名,說‘替我弄兩句’。我也是毫不畏懼,拿起大鼓
  
  用的‘家伙’,起頭就唱:‘俺老師不唱我來接,俺老師累得直吐血…
  
  …’,惹得大家都大笑。”張建華1976年進了城,后來每次在街上見到
  
  唱大鼓或唱快板的,他都會忍不住停下來,靜靜地聽。但現(xiàn)在,雖然還
  
  有一些大鼓書藝人,但卻很少見到大鼓書演出了。有時侯,他在家沒事
  
  時,便自娛自樂地唱唱。
  張建忠說,事實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在阜陽城也有不少唱大鼓書
  
  等的地方。他小時候就住在古樓附近,在古樓附近就有三個說書的場子
  
  ,經(jīng)常有演出,他經(jīng)常去看。那時比較有名的藝人他至今都還記得,有
  
  周至國、劉立成、訾秉華、“周瞎子”等等。
  趙海濱補充說,那時候曲藝真的是頗受歡迎,當時的阜陽縣曾經(jīng)想建一
  
  個像影劇院一樣的書場,但后來由于種種莫名的原因,沒有建成。
  和大鼓書一樣,琴書也依然受老百姓的喜愛,然而如今在阜陽,也很少
  
  能見到演出了。
  市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孟穎從小便開始學琴書,2004年她獲得中國曲藝最
  
  高獎——牡丹獎表演獎,并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表演過。她說,在
  
  全國有不同流派,阜陽琴書有其獨特的特點,曲調(diào)優(yōu)美、婉轉(zhuǎn)動聽,并
  
  常拌有民間小調(diào),因此深受老百姓喜愛。阜陽琴書,伴奏除了揚琴,還
  
  有軟弓子、胡琴、三弦、琵琶、墜胡、箏、簫、笛笙等等?,F(xiàn)在,演唱
  
  音樂上為主曲體,在演唱和伴奏中也有少量的曲牌變換和穿插。阜陽琴
  
  書早期的演唱活動因音樂唱腔都很清高典雅,主要是給大戶人家唱堂會
  
  ,唱小段子,還沒有大部頭書。后來,逐漸走上集鎮(zhèn)街頭的書棚和鄉(xiāng)間
  
  村頭演唱,并開始演唱大部頭書。一般在演唱前先合奏一段樂曲。“目
  
  前,我區(qū)各縣琴書老藝人相繼去世,很少有琴書班子活動了。解放后一
  
  些人學過,但也很少演出了?!?br>  她說:“我在北京等北方的一些大小城市劇場演出時,幾乎是座無虛席
  
  。而有時侯我回農(nóng)村老家,和父親一起為周圍百姓無償演出時,老百姓
  
  也擠滿了全場,演完一段還要演一段?!?br>  
  
  解放后即已不見的大、小鐃
  
  “大、小鐃曾是我們阜陽曲藝的一種,但可惜的是解放后即已不見了。
  
  我們也沒有見過現(xiàn)場的演出。”張建忠說,在阜陽地區(qū),大、小鐃又被
  
  稱為“唱大鐃子書的”和“唱小鐃子書的”,而演唱者幾乎都是流散的
  
  藝人,他們今天在這,明天就跑到那,居無定所。據(jù)說,演出時,把大
  
  鐃放在桌子上敲擊伴唱,是唱大鐃書的;而將小鐃子拿在手里敲擊伴唱
  
  ,則稱為唱小鐃子書的,唱時左手單手敲擊,幾句書唱完后,還可以左
  
  手拿鐃,右手拿筷子大小的棍敲擊,好像樂器伴奏過門一樣。
  
  
  不得不提的曲藝之家、苗湖書會和曲藝賽
  
  “解放前曲藝藝人多是以分散、自發(fā)活動為主,一般都是一人或幾人結(jié)
  
  成班社進行演出。”趙海濱說,他們有的是在城市里的書棚或集鎮(zhèn)上或
  
  廟會期間臨時搭書場,唱一段就收一次錢;有的是在農(nóng)村巡回包場演出
  
  ,一個村莊唱一場或幾場(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有時是在晚上有時是在白天
  
 ?。?;有的以曲藝為要飯手段,沿街挨門乞討時演唱。還有一種比較特別
  
  ,就是以“玩班會”的形式出現(xiàn),參加的人較多,一般在十個人左右,
  
  有樂隊伴奏,在解放前以這種形式演出的主要是一些喜歡曲藝的富家子
  
  弟和文人雅士,他們不以此為謀生手段,純粹是自娛自樂。據(jù)有關(guān)資料
  
  ,1951年當時的阜陽地區(qū)大約有1000多曲藝藝人,后來各縣都組織了曲
  
  藝協(xié)會組織。
  有演出,就需要舞臺。趙海濱說,解放前,阜陽城隍廟前說書場、府院
  
  書場、界首游藝場、太和游藝場等都很有名,這些地方幾乎每天都有書
  
  棚,少的有兩三場,多的有六七場。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書棚看上去
  
  都很簡陋,周圍用箔圍起來,里面放一些長條凳,能容納100到200人不
  
  等,十分熱鬧。但以前的曲藝節(jié)目,其中不少格調(diào)不高,含有封建迷信
  
  和淫穢內(nèi)容,解放后各縣政府組織這些民間藝人參加夜校學習,許多封
  
  建迷信淫穢的曲目都不允許演出了。
  “阜陽有很多曲藝藝是家中代代傳的,特別是在解放前,因為這是一種
  
  能‘討口食’的才藝,不少藝人家庭幾乎每個人都能演,堪稱‘曲藝之
  
  家’?!睆埥ㄈA說,而界首市曲藝墜子、大鼓書藝人黃成海一家便是其
  
  中之一,在我們阜陽曲藝界曾久負盛名。黃成海自幼就學唱大鼓,聲音
  
  高亢激昂,他最拿手的曲目是《五虎平西》,因為他的名聲很大,山東
  
  、河南、安徽的30多個縣市的老百姓都知道他,常邀請他去演出。他的
  
  妻子王志榮,也是界首人,8歲就拜師學唱墜子。他們結(jié)婚后即演唱對口
  
  墜子,一個聲音甜潤婉轉(zhuǎn),一個聲音渾厚有力,演唱中一個捧一個逗,
  
  深受百姓歡迎,被譽為“鴛鴦趟子”。1958年,黃成海參加在蚌埠舉辦
  
  的全省第一屆曲藝匯演,他演唱的曲目《父子辯論》獲得演出二等獎。
  
  而他的女兒黃玉云在家庭的熏陶下,也愛上了曲藝,唱起墜子,1972年
  
  考取縣曲藝隊,聰慧好學,博采眾長,很快也出名了。
  談論阜陽曲藝藝術(shù),界首苗湖書會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界首市宣
  
  傳部王瑞介紹說,界首市苗湖書會創(chuàng)始于1985年農(nóng)歷6月6日,一年一度
  
  ,曾經(jīng)舉辦過很多屆。苗湖是一個村莊,位于該市任寨鄉(xiāng)東南,苗湖書
  
  會創(chuàng)建人是苗湖農(nóng)民老藝人苗清臣。當時是咋回事呢?因為十一屆三中
  
  全會后,群眾生活改善,但文化生活卻十分貧乏。從藝幾十年的苗清臣
  
  到河南寶豐縣觀摩“馬街書會”后受到啟發(fā),四處奔走聯(lián)絡藝人,多方
  
  籌集經(jīng)費,于1985年舉辦了為期3天的書會,當時規(guī)模也不小,參加的有
  
  河南、安徽兩省9個縣市的30多位知名藝人,因此影響很大。后來,為了
  
  把苗湖書會辦的更好,1986年他成立了“苗湖曲藝隊”,吸收一批愛好
  
  曲藝的年輕人來學習琴書、墜子、大鼓、評書等,他們用這些優(yōu)美的曲
  
  種演出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幾乎都是農(nóng)村人的農(nóng)村事。后來由于種種原
  
  因停過一段時間,但現(xiàn)在又逐漸恢復起來。
  作為“曲藝之鄉(xiāng)”,解放后阜陽地區(qū)以及各縣都舉辦過多次規(guī)模不同的
  
  曲藝匯演和比賽,也組織過一些有名藝人參加全國和省里的調(diào)演、匯演
  
  和比賽,獲得過不少獎項。而其中不少活動張建忠都參加過,而且留下
  
  了大量資料照片等,現(xiàn)在想起來依然感到十分懷念。他說,1982年9月,
  
  阜陽地區(qū)舉行全地區(qū)業(yè)余文藝調(diào)演,不少曲藝節(jié)目都參加了調(diào)演,獲得
  
  好評。1987年11月在阜陽電業(yè)局禮堂舉辦了歷時四天的阜陽地區(qū)首次曲
  
  藝大獎賽,阜陽地區(qū)各縣市的200多名曲藝藝人參加了大賽,可以說是阜
  
  陽地區(qū)曲藝界的一次規(guī)模空前的盛會,有46個精彩的曲藝節(jié)目參加了大
  
  賽,評出了創(chuàng)作一等獎4個、表演一等獎4個,創(chuàng)作二等獎12個、表演二
  
  等獎10個,創(chuàng)作三等獎15個、表演三等獎18個,并涌現(xiàn)出一批非常有潛
  
  力的年輕曲藝演員。
  
  
  要為曲藝發(fā)展做些事
  
  目前,我市曲藝是一種什么狀況呢?
  許多曲藝界的人士在接受采訪時,都實事求是地說出了他們的看法。一
  
  直堅持曲藝創(chuàng)作表演的張建華說,雖然近幾年,我市曲藝有所發(fā)展,也
  
  多次獲得省級獎項甚至國家級最高獎,但總體來說并不太好,有的曲種
  
  近乎消失,如潁河溜等,他們甚至都沒看過現(xiàn)場表演;有的曲種多年沒
  
  有人演出,很難說將來還會不會有人學習、演出;有的雖然還有人在演
  
  ,但后繼缺人;只有很少的曲種在積極、穩(wěn)步發(fā)展。究其原因,從大的
  
  方面來說,是其它娛樂形式的沖擊,但這其實并不是根本的原因,因為
  
  事實上很多曲種,老百姓——尤其是農(nóng)村觀眾,還是很喜歡的。比如中
  
  央電視臺的《曲苑雜壇》收視率一直很好,就是一個證明。問題主要還
  
  是在:一是創(chuàng)作人員少,以前的創(chuàng)作人員或者不寫了,或者寫其它東西
  
  去了,即使有些新作品,由于創(chuàng)作思想不夠新,因此創(chuàng)作、表演質(zhì)量不
  
  太高;二是表演人才缺乏,更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培養(yǎng)人才的機制;三
  
  是由于缺乏信息溝通,演出機會少。
  孟穎結(jié)合自身的演出經(jīng)驗,也談了她的看法。她說,事實上,不僅農(nóng)村
  
  觀眾依然喜歡曲藝,她在北京、淮北等全國的很多大中城市演出,其實
  
  一樣受歡迎,演出時觀眾反響非常大?!扒囀且环N很講究現(xiàn)場與觀眾
  
  互動的藝術(shù),所以,要多走近觀眾,與觀眾進行呼應、交流。我相信,
  
  曲藝如果能與時俱進,創(chuàng)作出與廣大老百姓生活貼近的新作品,一定能
  
  有新的廣闊發(fā)展?!?br>  市曲藝家協(xié)會也在為發(fā)展曲藝做工作。他們準備在今年上半年對全市曲
  
  藝創(chuàng)作、表演等人才進行摸底,并借界首舉辦苗湖書會的契機,舉辦一
  
  次全市的曲藝作品創(chuàng)作大賽和相關(guān)匯演,鼓勵創(chuàng)作,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新人,并
  
  將精心組織曲藝節(jié)目到廣場、社區(qū)、農(nóng)村去,多與觀眾交流,為他們演
  
  出。
  
  
  
  
  
  
#日志日期:2007-5-16 星期三(Wednesday) 晴

評論人:浪頂之星 評論日期:2009-10-18 21:59
  這個帖子竟然2年多沒有人跟 實在扼腕
  安徽界首市陶廟鎮(zhèn)有一個村子--名字具體忘記了
  有一個藝人叫 藝名 “鐵錘”
  他的名氣和口碑可謂浩蕩
  只是網(wǎng)上無論如何找不到他的信息
  也許現(xiàn)在還有很多他的磁帶和唱片在
  
  具體多少年
  我也忘記了 也許10年也許15年
  但是無論過去了多少年
  現(xiàn)在的村子里再也看不見了
  
  當一種文藝脫離了他的土壤
  走到了電視臺
  生命力基本上變成了演唱和收錢
  藝人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深入底層生活的平民精神已經(jīng)不再
  
  如果這已經(jīng)成為事實
  那是怎樣的無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喜聞樂見的說唱藝術(shù) 曲藝
河洛大鼓
郭進拴:原創(chuàng)散文《馬街書會奇觀》
廊坊:多個曲藝種類在這片土地誕生
張海燕 || 春節(jié) . 寶豐馬街書會(外一首)
界首村莊故事丨任寨鄉(xiāng)苗湖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