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身體好不好,能活多久,不是天注定更不是人能左右的。這一切皆是血液體決定。
總結為:血為陽氣之母。血通,人不病。
來,我給大家講一個特別有意思醫(yī)案故事。
陳亦人教授1924年出生于沐河河畔的中醫(yī)世家,祖父彥三公精于中醫(yī)婦科,父親平甫公尤擅兒科。1945年在家鄉(xiāng)獨立懸壺濟世,1951年加入沭陽縣沭城區(qū)醫(yī)務公會,1954年擔任沭陽縣沭城區(qū)衛(wèi)生工作者協會主任之職,1955年考入江蘇省中醫(yī)進修學校,翌年以優(yōu)等生畢業(yè),并留校執(zhí)教,先后執(zhí)教《中醫(yī)診斷學》、《溫病學》、《中醫(yī)內科學》、《傷寒論》等多門課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陳亦人教授擔起了指導研究生的重任,并開設了《傷寒論》的研究生學位課。此后,陳亦人教授由講師晉升為副教授,直至教授,指導研究生亦從碩士生上升到博士生。主編的《傷寒論求是》,作為研究生學位課程教材,效果很好,深受同學好評。與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并稱為'南陳北劉'。除開展教學研究外,近年來開展的'傷寒論價值研究'和'疑難病辨治規(guī)律和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突破。
他對于古中醫(yī)、經方的研究造詣,和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劉渡舟齊名,被業(yè)界稱為“南陳北劉”。
有一次,陳師接待一個47歲的女性患者。
這個女性患者最近這兩周以來腦袋迷糊。
她這個腦袋迷糊早就有了。迄今為止,已經有五六年了。從前一直在忍,現在暈得太離譜,實在忍不了了。
別人腦袋迷糊都是站起來迷糊、走幾步迷糊,迷糊時候趕緊坐下來,或者躺下來,就好點。這個人不這樣。她是躺下迷糊,站起來、走起來就好點。這就非常奇怪!
這人不可能一天到晚總站著吧,晚上總得休息吧??墒侵灰惶上?,立刻就暈。暈起來房前屋后都在跟著轉。
這可怎么辦呢?
有醫(yī)師用,平肝潛陽的癥狀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肝風一吹會迷糊。
也有醫(yī)師用痰濕的癥狀治療。無痰不作眩嘛!痰濕多了,腦袋也會迷糊。依然無效。
也有醫(yī)師用補中益氣法治療,依然無效。
后來,幾經輾轉,找到了陳亦人教授。
刻診,見患者脈澀,舌暗紅,苔薄。
陳師看了以前的方子。平肝、化痰、補氣之法,都不好使。中醫(yī)治療眩暈,一般情況都是這樣治療呀!
陳師想,會不會是血瘀所致?
畢竟,患者脈澀。脈澀,提示有血瘀。
于是,陳師開了張活血血瘀的方子——
牡蠣15克(先煎),丹參15克,葛根15克,桃仁10克,白薇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川芎6克,柴胡6克,共是3劑。
結果,患者3劑藥喝完后,癥狀大有好轉。接著,再用5劑,諸證悉平,靜臥眩暈消失。
這就是陳亦人老師治療眩暈的經典醫(yī)案。曾經被多部專著收錄。
這里面是什么治療思路呢?
患者的問題在于淤血。脈澀,舌暗紅,這些都可以看做是,淤血阻于內、血運滯澀的表現。
血瘀為什么會導致眩暈呢?
我們的腦袋,號稱清陽之地。清陽之氣上升,神志才會清晰,五官感之才會正常。清陽之氣是化生于脾胃,以水谷精微之氣為載體,為大腦提供能量的陽氣。
清陽之氣要想輸送到大腦,必須借助血液。血為氣之母。它自然也是陽氣之母。如果血瘀,血流不暢,那么清陽之氣也就無法流到頭部。
這個時候,人就會眩暈。
淤血所致頭暈,為什么在靜臥時加重呢?
因為靜臥,則血液流動會減慢。動起來,血液流動會加快,所以會好一點。
從以上分析,患者自然要活血化瘀。
你在看看上頭陳師的配伍。
配伍里的白芍、當歸、桃仁、川芎、丹參都是活血化瘀的。這是治療的基礎。柴胡疏肝。肝氣舒暢,有助于氣血的運行供給。牡蠣重鎮(zhèn)安神。白薇滋陰涼血,配合當歸可以更好的養(yǎng)血。葛根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是治療頭頸部眩暈、頭疼等疾病的常用藥。
這就是治療思路,理解透徹了,其實也是很簡單。
傳播中醫(yī)藥知識
讓我們一起踐行吧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