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木牙角雕刻的工藝品雖然多為小器,卻是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具有悠久的歷史。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萬余件竹木牙角器物除一部分是考古發(fā)掘的出土之物,絕大多數是明清兩代皇家收藏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工藝技法主要有圓雕、深淺浮雕和鏤雕三種,其中還包括拼貼、鑲嵌等技藝。其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用器,一類是陳設品。其中從各種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以至清玩之物,應有盡有。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時代的風尚和審美取向,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珍貴的遺產。
匏器是明末出現的一種特殊工藝品,為明末太監(jiān)梁九公首創(chuàng),后一直受到宮廷的重視。清代康熙年間的匏器制品最為有名。匏器的制作方法是當葫蘆結果時,用各種形狀并刻有各式花紋的模具將其夾緊,待其自然長成后再行裁割加工,即成為所需的各種器具。匏器制品不加雕刻,秀巧清朗,為別具一格的工藝新品種,堪稱清代宮中一絕。
文竹鏤空兩層海棠式盒,高14.5cm,縱22cm,寬15.5cm。清宮舊藏 -
盒呈長圓海棠式,分兩層,其上層與蓋子母口扣合,平底,圈足較淺。木胎,貼黃達三重,通體飾變形夔紋,陽起較明顯。此盒不同凡響之處在其罩架。罩架為隨形海棠式,以紫檀鏤空而成。罩面圖案及架緣均鑲以竹黃,而竹黃邊沿所起陽線及花牙則保留紫檀本色,紫檀凝重,竹黃柔和,二者相輔相成,增其雅潔之氣。 -
此盒包鑲技術精湛,尤其是罩架應用大面積鏤空,難度高,耗工巨,足見當時工藝之發(fā)達。 -
清代宮廷工藝技術是我國古代工藝技術史上集大成的時期,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但由于過分重視技巧,往往流于賣弄,格調欠高。此件海棠式盒則不僅技巧高超,而且氣質不俗,在清代工藝品中是罕見的。 -
棕竹七佛缽,高14.5cm,口徑23.6cm。清宮舊藏 -
缽圓體,口微內斂,口沿平齊,底部渾圓如釜。器型稍扁,體碩大,壁厚重,入手沉著。缽外浮雕一周共7尊佛像,均為結跏趺坐,雙手疊置膝上,眼簾低垂,寶相莊嚴。其背光為淺浮雕,佛像為高浮雕,輔以恰到好處的陰刻,形成多層次的紋飾,突出了立體感。佛座之蓮臺設計為半圓形,以適應器下部的曲面形態(tài),視覺效果頗佳,是別具匠心的細節(jié)處理。器表打磨光潤,強調棕竹獨特的自然肌理,于淺赭色地中顯現深色懸針狀條紋,向下漸變?yōu)榧毿〉念w粒,長短、聚散不一,深淺二色相映生輝,令人眼花繚亂。缽內壁陰刻隸書填綠彩乾隆御題詩句: -
古寺聞藏古缽珍,舍離曾得奉金人。 -
何來沙汭漁家器,又歷風旙海劫春。 -
紀事五言尤憶昨,選材七佛重傳神。 -
笑予何復拘名象,青石由來半假真。 -
并“乾隆戊寅(二十三年,1758年)春日御題”及“乾隆宸翰”填朱印章。 -
此詩錄于《高宗御制詩》二集卷七十五,原題作《題枷楠木佛缽》,其后有自注曰:“開元寺佛缽見皮日休詩序甚詳,去歲南巡索觀題句,仍命藏寺中,愛其制古,因命良工以枷楠香木肖形為之。然日休所云帝青石作,以今觀之,則陶器而非石,蓋世代屢易焉,知不出于贗,故末句及之”云云。查皮日休《開元寺佛缽詩》并序,見《全唐詩》卷六一三,述開元寺缽來歷甚奇,以為佛法東來的征象,乾隆因之有感而發(fā)。開元寺位于江蘇蘇州盤門內東大街,始建于三國吳,唐開元廿六年(738年)改今名,是蘇州著名佛寺。皮日休曾隱居于蘇州,故多詠是地風物。 -
依乾隆之詩題及注,知七佛缽最初以枷楠木為之,而此種棕竹制亦為乾隆所愛,或其誤以棕竹為枷楠矣。所謂七佛,乃佛經中對過去世界的七位佛祖的合稱。據《長阿含經》應為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及釋迦牟尼佛。這件棕竹七佛缽工、質皆美,又深具文化韻味,無疑是清乾隆時期竹刻工藝中的精品。 -
竹雕荸薺式小盒,清中期,通高4.9cm,口徑最大3cm。清宮舊藏 -
盒以竹根雕作荸薺球莖狀,扁圓形,小口,邊緣呈不規(guī)則狀,有蒂式蓋,與盒身子母口相合,蓋上圓雕彎曲的頂芽,旁簇擁三個短喙狀側芽。蓋、身扣緊后,渾然一體,全無痕跡。盒身光滑圓潤,浮雕環(huán)節(jié)一周,底心凹入。此盒肖形生動,意匠高妙,細節(jié)處處饒富趣味,惹人憐愛。 -
文竹嵌竹絲長方盒,清中期,通高4.9cm,長9.5cm,寬6.7cm。清宮舊藏 -
盒長方形,委角,扁體,蓋與身子母口相合。盒內壁包鑲文竹,外底亦鑲嵌文竹,其余部分皆嵌貼竹絲為飾。竹絲細密,色澤肌理變化精微,排列均勻。盒體每面轉折處銜接自然,了無痕跡。蓋面與立壁的過渡帶還打破紋飾通體橫排的規(guī)律,轉折處排出菱形裝飾塊,構思巧妙。蓋面于竹絲層上又嵌貼文竹層為飾,以染色竹黃貼出黑花勾連方格紋,在竹絲裝飾的烘托下成為器物的點睛之筆。 -
文竹貼花方水丞,清中期,高2.9cm,口徑3.4cm,底徑6cm。清宮舊藏 -
水丞作四方抹角馬蹄式,凸口,方唇,平底。通體包鑲文竹為飾,口邊、足緣及轉折棱線處均鑲貼深色竹簧。器身每面中央飾變體幾何紋樣,抹角處過渡的四條窄面則于下部飾如意云頭紋。 此器形制乖巧可人,色澤淡雅,為同類制品中較為突出者。 -
文竹鏤空嵌玉方筆筒,清中期,高13.8cm,邊長9.4cm。清宮舊藏 -
筆筒方體,底附四矮足。筒身每面中央均有鏤空長方形區(qū)域,鑲嵌一青白玉玉板為飾,周圍鏤雕變體蟠螭勾連紋。 -
筆筒器形極為工整,線條橫平豎直,鏤空處雖縫隙狹小,但文竹包鑲一絲不茍,通體幾乎不見接縫痕跡。文竹表面的色澤、肌理等都處理得細膩入微,加之其上又施以淺浮雕,乍看直似黃楊木雕刻而成,由此可見清中期文竹工藝的高超水平。此器的玉石鑲嵌與文竹工藝結合得恰到好處,秀骨清像,格調高雅。
竹雕“孟姜匜”銘文臂擱,清嘉慶,長25.9cm,寬9.8cm -
臂擱長方形,覆瓦式,較寬大厚重,四角有四矮足。正面開橢圓形空間,內去地浮雕金文34字為飾。背面陰刻行書銘文二段,其一為:“摹薛尚功譜,周‘孟姜匜’銘三十四字,惟首一字不可識。文云:‘□叔作朕子孟姜盥匜,其眉壽萬年永保其身,洍洍越越男女無謀,子子孫孫永保用之?!词瞧鳌畢F’字從‘皿’,與‘杞公匜’相類,諒是同時之物,字畫古奧,詞義清雅,良可貴也。嘉慶丙寅秋日曼生陳洪壽鐫?!毕驴獭奥毙∮?。又:“金石竹刻,古之君子誦讀之暇,聊以消遣,余讀書未違,酷好鐵筆,是銘曾三鐫矣,惟此完善,博古者定不以余言為河漢也。翌日曼生再記?!笨獭奥庇?。鐫刻字體嚴整,筆畫圓潤,一筆不茍,如淬火而成,不失吉金趣味。 -
按:此器金文摹自宋薛尚功編撰《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卷十一,其后考釋綴語也本諸是書。 孟姜匜今已佚。據《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其釋文與薛氏有出入:“慶叔作媵子孟姜盥匜,其眉壽萬年永保其身,沱沱熙熙男女無期,子子孫孫永保用之?!?-
此器作于清嘉慶丙寅年(十一年,1806年),時代明確,更顯難得。清代金石學大盛,清后期碑、帖學之爭亦為學界焦點之一,影響所及,竹刻領域也多有純以文字書法為飾者,從這件臂擱上可窺當時風氣之一斑。 -
文竹人物題詩方筆筒,清晚期,通高14cm,長7.2cm,寬7.2cm -
筆筒四方式,通體包鑲文竹,嵌紅木底座,四足。在筒身相對的兩面以陰刻技法各刻畫一人物:一為文士,背向立,戴高巾,斜持拐杖,傴僂腰身,容顏雖只是側面,但可見須髯及胸,抿唇凸頜,頗顯龍鐘老態(tài)。衣袂輕飏,似有微風吹動,極為生動。衣紋繁復,線條如屈鐵,有陳老蓮筆意。另一面為一漁人,正向立,粗服跣足,手扶斗笠,釣竿倚于肩上,挺身揚首,面含微笑。兩相對比,意味深長。筒身其余二面均陰刻題銘。一為楷書:“昔蒼頡創(chuàng)業(yè),翰墨作用,書契興焉。夫制作上圣立憲者莫先于筆,詳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鑠乎煥乎,不可尚矣。庚子四月蒼溪王竹民刊?!奔啊巴鮿住弊瓡∮ ?-
相對一面為行書:“雕鐫精巧,似遼東之仙物;圖寫奇麗,笑蜀郡之儒生。和卿題。” -
此器風格清雋,書畫皆有可觀,文竹鑲嵌及陰刻技法尤為精妙,是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 -
竹雕梅花筆筒,清晚期,高10.4cm,筒徑10.3cm -
筆筒圓體,略扁,色近深紅,口沿內傾,三矮足。器表淺浮雕折枝梅花。在浮雕的枝干及花朵之內又以陰刻及去地浮雕等技法凸現物象的立體感,風格于疏獷中不乏細致之處。器身有陰刻行書五言律詩一首: -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
橫笛和愁聽,斜枝依杖看。 -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
并“支山”款識。 -
竹雕鏤空松樹形洗,清,高9cm,口徑最大11.9cm,底徑最大10.5cm -
此洗缽式,口微斂,外底內凹,器表色澤深紅。周身浮雕松皮鱗紋,并鏤雕松枝虬勁,松針匝體,兩側松枝直伸入口沿,使器形輪廓更富變化。在口邊及近底處的隙地雕松鼠6只,若隱若現,平添幾許生趣。 -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