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人拒絕了母兄替她贖身的計劃,卻以此來要挾寶玉,“約法三章”。襲人一向喜歡“用柔情以警之”,這倒不用多說。只有這“約法三章”的內(nèi)容,很有點意思。
說是“兩三件事”,只是個概數(shù)。第一件是要求寶玉別再動不動發(fā)誓“化灰”“化煙”。因為寶玉急著取信于襲人,順口說出,襲人順勢而勸。這一件,未必是襲人原來計劃中的。因為閨房之中,小兒女私情,信口發(fā)個毒誓,其實也算不了什么大事。
襲人提出的第二件,是要求寶玉假裝愛讀書,別再誹謗讀書人。這可能是寶玉最惹賈政生氣的一件事了,顯然是襲人籌之極熟、思慮再三,早就想著相機提出的。當然,按襲人的本意,可以是要求寶玉用心讀書,但也知道不可能實現(xiàn),于是退而求其次,只要“作出個喜讀書的樣子來”。這個要求,有理有節(jié),知進知退,顯示出襲人的大智慧。
同樣的、或者類似的要求,寶釵也曾勸過寶玉,結果是寶玉“咳了一聲,拿起腳來走了”,湘云也曾勸過寶玉,結果寶玉直接下了逐客令:“姑娘請別的姊妹屋里坐坐,我仔細污了你知經(jīng)濟學問的”。作為與寶玉從小到大、關系最深、距離最近的襲人,她顯然更了解寶玉,所以沒有像寶釵湘云一樣直接提出高要求,而是要求他“裝愛讀書”,一邊應付賈政,一邊又表明自己的立場:我其實是站在你這邊、幫著你應付老爺?shù)?,從而博得寶玉更大的信任,也比較容易達成自己的目標。
襲人的第三件事,是要求“再不可毀僧謗道,調(diào)脂弄粉”“不許吃人家嘴上擦的胭脂了,與那愛紅的毛病兒”,附帶的還有“百事檢點”“不任意任性”。
“調(diào)脂弄粉”與“吃人家嘴上擦的胭脂”以及“愛紅”的贊美,其實是一回事,就是“最喜在內(nèi)幃廝混”,喜歡“為諸丫鬟充役”。古代的胭脂是純天然草木,而不是化學合成,也不是礦物質(zhì)原料,所以胭脂也可以食用。寶玉吃胭脂歷史悠久,始于極年幼的時候,所以只算是一種怪癖,尚不至于下流。但是隨著他年紀漸長,這個怪癖的負面性越來越嚴重,于是襲人有此一勸。
只是“毀僧謗道”四個字最為扎眼。因為寶玉也相信神靈之說,也“案上只設一爐,不論日期,時常焚香”,并且還教育別人“只要心誠意潔,便是佛,也都可來享”,并不是思想超前到唯物主義的地步。
寶玉的思想,有點“萬物有靈”的味道,傅秋芳家的婆子都聽說他“看見燕子,就和燕子說話,河里看見了魚,就和魚說話,見了星星月亮,不是長吁短嘆,就是咕咕噥噥的”,第五十八回還是見“一個雀兒飛來,落于枝上亂啼”,就聯(lián)想到雀兒是在懷舊,恨不得找公冶長來翻譯鳥語。
這些思想與正統(tǒng)有沖突,倒是與民間宗教有相通之處。中國民間宗教,風有風神,雨有雨神,打雷有雷公,閃電有電母,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土地爺爺,家家做飯都有灶王爺,還要給灶王爺安排個配偶灶王奶奶,賈家馬棚里偶然失火,賈母就派人“去火神跟前燒香”。“萬物有靈”幾乎到泛濫的地步。
寶玉與宗教思想有相通之處,我們看不出他哪里有對佛教、或者道教的詆毀。雖然曾撒嬌地嘲笑王夫人“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剛、菩薩支使糊涂了”,但也在在黛玉病情減輕時念佛“阿彌陀佛,寧可好了罷”,引起紫鵑意外。由此看來,寶玉雖然不信任、或者不迷信宗教,但也不至于嚴重反對,為什么襲人會把“毀僧謗道”當成一件大事,向?qū)氂瘛凹s法三章”呢?
僧,是和尚,也可指女僧尼姑。道,在這里不是道教,而是道士,包括道姑。說到這里,我們不難猜到,寶玉生活里能接觸到的“僧道”都是些什么人了吧?那神秘的一僧一道這時還沒有出現(xiàn)在他的生活里,他除了一個偶然見面的張道士,只接觸過誘導趙姨娘魔魘害人的馬道婆、拐騙芳官等人的智通圓信,以及思春戀愛的智能兒等人。
第十九回襲人“約法三章”的時候,除了智能兒,其他道姑、尼姑還沒有出場,但她們與賈府的來往并不是一天兩天,寶玉顯然早就認識了她們。而對這些人,寶玉這個有點靈氣的大男孩,顯然也不會給予太大的尊敬?!皻r道”,想必由此而來。
如果僅僅是這樣,對來往家中的尼姑道姑、和尚道士不太尊敬,那是富家公子的特權,襲人想必也不以為忤,至少沒必要這樣鄭重其事地提出。但是這里又涉及到一個人,使事情的嚴重性有了變化。
馬道婆的重要節(jié)目是與趙姨娘密謀害人,但是剛剛說完,就有“王夫人的丫鬟進來找道:‘馬奶奶可在這里?太太等你呢?!笨梢娖渑c王夫人來往更加稠密。而拐走芳官的智通圓信等人,更是被王夫人留住了好幾天了。
賈母并不排斥神佛,但更側重于“惜老憐貧”,行動落在實處,往往是舍米舍面散錢,給窮人實在的接濟。馬道婆誘導她為寶玉供奉香油,提出獅子大開口“一天四十八斤”“一天二十四斤”,賈母“聽了點頭思忖”,有點看出她在敲詐。
王夫人則不然。她的宗教信仰,則到了定期吃齋、留宿尼姑的程度。正如張愛玲在《雷峰塔》中提到過的:“信佛的多半都是老太太和愚民”,王夫人的宗教信仰也近于愚昧。因為如果她真對宗教有略為清醒的認識而信仰,絕不會佛道一起來。
賈珍在秦可卿的喪事上既請和尚做法事,也要道士設壇,是“我有錢,我愿意揮霍”的心態(tài)。賈母與尼姑道姑來往,也有點“我花得起,借此解悶”的自信。只有王夫人癡迷太深,真是“愚民”了。
襲人勸諫的“毀僧謗道”,倒不是寶玉表現(xiàn)得有多強烈,只是與實權派王夫人沖突。說穿了,襲人的“約法三章”,恐怕自己也不敢相信寶玉真能做到,不過是借此向王夫人表忠心而已。有了這時的鋪墊,寶玉挨打后的進讒才會不突兀,才更能博得王夫人信任,從而鋪平襲人升遷之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