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曉世界著名遺產(chǎn)----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古城西安一大古跡,然而.西安的灞橋卻是古往今來的名勝,灞橋之所以能成為名勝,當(dāng)然有其原因----.那就是灞橋的柳樹.
這灞橋的柳樹和現(xiàn)在的柳樹有什么不同之處嗎?否!它與如今的柳樹毫無區(qū)別.那究竟是為什么?
原因有二:
首先;它緣于”折柳贈別”的風(fēng)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xí)俗最早起源于《詩經(jīng)•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
其次:楊柳是春天的標(biāo)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涵著“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進(jìn)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xiāng)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fā)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quán)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在情理之中了。
灞橋柳,是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送走友人抒發(fā)離別之情的寄托之物,灞橋柳,一年又一年,長得枝繁葉茂,為的也是等待那折它送別的人們吧……
注;灞柳不是柳,而是楊樹;既然不是柳樹,為什么要叫“灞柳”呢?原因是古人“楊柳不分”,所謂“楊柳不分”不是說他們無法區(qū)別二者,而是說在詩作中,楊柳往往連用或者并用,楊樹不好聽,一般都用柳樹代之。[部份資料引自]
古城----西安
到處可欣賞那枝繁葉茂的楊柳
[灞橋柳歌詞]
灞橋柳 灞橋柳,
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
我人在陽春 心在那深秋
你可知無奈的風(fēng)霜,
它怎樣在我臉上流,
它怎樣在我臉上流
灞橋柳 灞橋柳,
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我人在夢中 心在那別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請欣賞歌曲[灞橋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