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柳(一)
— 漫話古詩詞中的楊柳
1
別情依依的灞橋柳
在卷帙浩繁的古詩詞里,“折柳相贈”與“折柳送別”已經成為一種古人的情感符號和頗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意象,尤其對于文人墨客而言,更是一種源遠流長、長盛不衰、相沿成習的高雅風尚和詩歌主題。在唐詩宋詞中,我們經??梢钥吹焦湃艘浴罢哿钡姆绞絹肀磉_自己的離情別緒。例如:
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白居易·憶江柳
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鄭谷·柳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施肩吾·雜曲歌辭·楊柳枝
傷見路傍楊柳春,一枝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孟郊·橫吹曲辭·折楊柳
楊柳多短枝,短枝多別離。
贈遠累攀折,柔條安得垂。
青春有定節(jié),離別無定時。
但恐人別促,不怨來遲遲。
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
朱顏與綠楊,并在別離期。
樓上春風過,風前楊柳歌。
枝疏緣別苦,曲怨為年多。
花驚燕地雪,葉映楚池波。
誰堪別離此,征戍在交河。
周邦彥·蘭陵王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
……
久而久之,“折柳送別”這一寓意深長的行為方式,漸漸演化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惜別概念,并由此內涵衍生出諸多與之相關的詞語,也同樣表達依依不舍的離愁別緒,譬如:“柳色”、“柳枝”、“柳條”、“柳絲”、“煙柳”、“柳蔭”、“柳絮”、“柳綿”、“柳花”、“楊柳”等等。
隋代無名氏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王維·送沈子福之江東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
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唯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
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戎昱·移家別湖上亭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杜牧·新柳
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
綠蔭未覆長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幾處傷心懷遠路,一枝和雨送行塵。
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
梁簡文帝·折楊柳
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
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城高短簫發(fā),林空書角悲。
曲中無別意,并是為相思。
其實,我們如果從文化的源流與傳承的角度上來審視的話,“折柳”的原始含義應該是表達男女之間的甜蜜愛情和纏綿悱惻的離傷別恨的。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先于隋唐的《詩經》和《樂府詩集》中萃取一二例證:
其一:《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p>
這幾句詩,描述了主人公當初身著戎裝、走向疆場時,在楊柳依依的春天里與家人繾綣道別,而回歸故里的時候,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寒冬。盡管他連年征戰(zhàn)殺伐,但一刻也沒有忘卻魂牽夢繞的家園。因為風雪彌漫處,一直有一苗溫暖的燈光為他而守候,并在濃郁的夜色里,照亮了他的歸途。每每讀至此處,我總會想起韋莊在他的《菩薩蠻》中所描述的情景與感受:“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其二:《樂府詩集·清商曲辭·讀曲歌》:“折楊柳。百鳥園林啼,道歡不離口?!?/p>
這首詩描寫的是女主人公沐浴著明媚的春光采折楊柳,意欲送給心上人。由于長時間沉浸于思念他的柔情之中,不知不覺間,仿佛林中的百鳥也在呼喚情人的名字(“歡”)。在這花團錦簇、柳絲搖曳的芳春,在這園林鋪繡、鳥鳴婉轉的花季,情竇初開的她,怎能會不產生美麗的錯覺呢?
其三:《樂府詩集·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這首詩描寫了出征者不忍與親人離別的依依心情。他蹬鞍上馬,并不揮鞭而去,反而折下鮮嫩而綿長的柳枝,來表達自己的一懷愁緒。凄然如訴的笛聲,從送行的人群中飄出,更增添了他此時的悲苦與惆悵。
再者,我們從后來的詩詞里,也可以感知到“折柳”的真摯愛意與千千情結。比如:
劉禹錫·柳枝詞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杜牧·獨柳
含煙一株柳,拂地搖風久。
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雍裕之·江邊柳
嫋嫋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雍陶·題情盡橋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沈佺期·橫吹曲辭·折楊柳
玉窗朝日映,羅帳春風吹。
拭淚攀楊柳,長條宛地垂。
白花飛歷亂,黃鳥思參差。
妾自肝腸斷,旁人那得知。
喬知之·橫吹曲辭·折楊柳
可憐濯濯春楊柳,攀折將來就纖手。
妾容與此同盛衰,何必君恩獨能久。
溫庭筠·雜曲歌辭·楊柳枝
……
兩兩黃鸝色似金,裊枝啼露動芳音。
春來幸自長如線,可惜牽纏蕩子心。
……
古代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外、驛館旁、官道邊、津渡口、柳堤上,除了飲酒話別、折柳相贈、吟詩賦詞之外,有時還要吹笛唱歌。盡管曲調不盡相同,但比較常見而固定,為一般的文人雅士司空見慣、耳熟能詳。故而,古詩詞中常常把勸酒、折柳、吹笛、唱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此來表達彼此之間的深情厚誼和憂傷別情。與送別相關的著名曲子有三支:一是上面提到的北朝樂府民歌《折楊柳歌》:“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倍翘拼摹段汲乔?,又稱為《陽關三疊》,源自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有人將此詩譜入樂曲,成為風靡一時的送別曲,又因為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復疊唱、詠之再三,因此又被后人冠之以《陽關三疊》。三是唐代的《楊柳枝詞》,此曲原本是唐教坊曲名,多用以詠柳,藉以表達綿綿不絕的離別之情。樂府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曲,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歌辭》、《折楊柳歌詞》,相和歌辭中有《折楊柳行》,清商曲辭中有《月節(jié)折楊柳歌》,其歌辭大抵是漢魏六朝的作品,一般都是用五言古體來抒寫的。而唐代不少詩人所作的《楊柳枝詞》則大都是七言近體的七絕,雖然其內容仍是詠柳或與之相關的事物,但在形式上卻予以翻新了。在唐代,人們常用絕句來配樂演唱,七絕尤多。我們也可以從不少詩作中感受到“別筵離歌”的普遍性。諸如: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劉禹錫·楊柳枝詞其一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劉禹錫·楊柳枝詞其二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那么,古人何以折柳送別呢?大致想來,其因有三:一是華夏文化的承續(xù)性使然,賦予“柳”的特別含義,應發(fā)端于《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戀和牽絆正好表達了出征將士懷家戀土的離愁別緒,更使得這種思緒化虛為實、具體可感、形象逼真,這為后來的送別詩奠定了情誼綿長、難割難舍的文化基調。二是柳樹的習性使然,柳樹本身具有一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能夠入土而活、隨遇而安,正如清朝褚人穫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所指出的:“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xiāng)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北娝苤鴺渑c其它樹木相比,其特點就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借來祝愿遠別之人,身處異鄉(xiāng)、隨緣隨遇、一切順遂。這種解釋不僅顯得合乎情理,而且更具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位。三是“柳”諧“留”音,折柳相贈表示“留念”之意,用以體現深情挽留、不忍相別、永志不忘的真情厚意。故而,以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縷諧旅,以絲代思,以軟條擬柔情,以細葉狀愁眉,以飛絮零落喻人生飄淪,如此等等,便成為古人的寄情意象。
在漢唐時代,“折柳送別”的感人場景多出現在灞橋一帶,因而在許多詩詞中,“灞橋柳”幾乎成為“傷離恨別”的代名詞了。
古長安東灞城門,亦稱青門,青門外有一條屬于渭水支系的河流——灞水,而馳名于世的灞橋正是橫跨其上的一座木梁石柱墩橋。春秋時期,秦穆公掃平群雄、稱霸西戎,遂將滋水更名為灞水,賦以霸權的寓意,并在此首度建橋,故稱“灞橋”。漢唐至清,此橋曾屢毀屢修。秦時,人們在灞水兩岸廣植柳樹。早在漢代,人們送行至此,就有折柳相別的習俗,而至唐代,在灞橋上設立驛站,東出潼關而遠行的親朋好友大都在這里踟躕良久、唏噓握別、折柳相送?!度o黃圖》在“灞橋”詞條下面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薄堕_天遺事》也講到:“來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為斷魂橋?!贝饲榇司埃斂芍^“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我向秦人問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保ā独畎住ゅ绷晷兴蛣e》)自此以后,“灞橋柳”、“青門柳”被廣泛地寫入辭章,代替相別之人抒發(fā)依戀之情、難舍之意。譬如:
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白居易·長安春
青門柳枝軟無力,東風吹作黃金色。
街東酒薄醉易醒,滿眼春愁銷不得。
白居易·青門柳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李益·途中寄李二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好風若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裴說·柳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
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羅隱·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馮延巳·浣溪沙
春到青門柳色黃,一梢紅杏出低墻。
鶯窗人起未梳妝。
繡帳已闌離別夢,玉爐空裊寂寥香。
閨中紅日奈何長。
唐宋時代,至若春和景明,灞橋兩岸,弱柳扶風,綠絳垂地,裊裊娜娜,流煙滴翠。春雨瀟瀟時,更是碧色如洗,綠波蕩漾,濃墨渲染,柳暗花明。每值暮春時節(jié),風飏絮飛,柳花勝雪,十里長堤,煙籠霧罩,隱約迷離,別具風韻,被人譽為“灞橋柳雪”,此乃古都長安的一處絕美勝景,名列“關中八景”。后人有詩贊曰:“古橋石路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頗俱詩情畫意的灞水邊、灞橋上一直蘊含著一個煙柳朦朧、兒女情長、牽衣頓足的傷懷意境。正如唐代詩人鄭谷在他的《小桃》一詩里所描述的:“和煙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連灞橋?!彼未院螅┒妓?,長安的漢唐氣象也逐漸消斂,但“灞橋風雪”的景致依然存續(xù),折柳送別的習尚沿襲不輟。在這一時期,仍有灞橋凄麗而多情的意象載入詩篇。例如:
柳永·少年游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
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
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賀鑄·連理枝
繡幌閑眠曉,處處聞啼鳥。
枕上無情,斜風橫雨,落花多少。
想灞橋、春色老於人,恁江南夢杳。
往事今何道,聊詠池塘草。
懷縣年來,蕭蕭壯發(fā),可堪頻照。
賴醉鄉(xiāng)、佳境許徜徉,惜歸歟不早。
秦觀·憶秦娥
灞橋雪,茫茫萬徑人蹤滅。
人蹤滅,此時方見,乾坤空闊。
騎驢老子真奇絕,肩山吟聳清寒冽。
清寒冽,只緣不禁,梅花撩撥。
在浩如煙海的留別詩詞中,有一首傷別詞尤為引人,那就是聶勝瓊的《鷓鴣天》。據明代梅鼎祚的《青泥蓮花記》載,宋朝吏部屬官李之問在長安卸任,趕赴京師升遷他處。京都有一位名倡聶勝瓊,天生麗質、聰穎靈慧、能歌善舞、嬌巧可人。李之問一見傾心、朝思暮想、萬般憐愛,而聶勝瓊也是情有獨鐘、善解人意、芳心暗許。李之問將要離開京城時,聶勝瓊在蓮花樓為之設宴餞別,席間,她情意綿綿、愁思縈懷,吟唱了一首詞,末句為:“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凄楚的歌聲,婉曲的柔腸,憔悴的玉顏,晶瑩的粉淚,令李之問心生悲憫,幾可謂肝腸寸斷、扼腕痛惜。他因此又在京都盤桓月余,前思后想,不忍離去。后來因為妻子反復急切督促歸家,他這才心懷悵然、落寞而去。沒過十天,聶勝瓊填了一首《鷓鴣天》寄給李之問,詞曰:“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后,別個人人第五程。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別個人人”意謂送別那個人;“人人”,在此當指李之問,而“第五程”極言路程之遙遠。李之問于歸途中收到這首詞,將其珍藏在隨身攜帶的小箱子里,但是到家之后便被心細如發(fā)的妻子覺察到了。在妻子的追問之下,他毫不隱瞞,一一據實相告。李妻也很喜歡這首詞,認為語句清健、情意綿長、令人動容,于是,她頓起惺惺相惜之情,拿出自己多年積攢的私房錢,資助李之問娶回聶勝瓊,去成全這段人世間的美好情緣。聶勝瓊來到李家后,換掉綾羅金玉之服飾,洗去胭紅脂白之梅妝,以主母之禮細致而周全地侍奉李妻,一家人相敬相愛、和睦美滿,自始至終沒有出現過任何家庭不快和糾紛。這也成為宋代詞壇上的一段佳話。
2
真情綿綿的章臺柳
在唐代前期的百多年里,詩歌盛行于世、廣為流播,甚而可以作為出仕擢升之終南捷徑,而詞只能稱之為“詩馀”,意即賦詩之余偶爾為之。有人認為,長短句始于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簫聲咽),但這一論點由于缺乏可考史據,至今眾說不一、懸而未決,然而韓翃的《章臺柳》和柳氏的《楊柳枝》卻被同一時代的許堯佐載入傳奇小說《柳氏傳》,并收入《太平廣記·四百八十五》和唐孟棨的《本事詩·情感一》。由此看來,這兩首詞堪為長短句的開先河之作。
韓翃,一作韓翊,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生卒年不詳,唐代著名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韓翃得中進士;唐代宗寶應年間,他在淄青節(jié)度使侯希逸幕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到長安,閑居京都十余載。唐德宗建中年間,因作《寒食》一詩被德宗所賞識,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于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別御筆親書此詩,并批道:“與此韓翃”。因而,這個舉世罕有的故事也成了中唐詩壇上的一段美談。他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至今仍廣為傳誦、家喻戶曉。
據說,當時頗負才名的韓翃與家道富裕且愛賢惜才的李生結為好友,李生的美姬柳氏出自倡家、艷壓群芳、名滿京城,而且歌舞彈唱、吟詩作畫皆能為之、無所不通。由于韓翃常來常往,淺斟低唱,二人彼此傾慕,相見恨晚。李生得知內情后,在一次酒筵上忍疼割愛,將柳氏贈與韓翃。后來韓翃登第,歸家省親,暫將柳氏安頓在京都長安。天寶末年,遭逢安史之亂,叛賊攻陷京都。柳氏以姿容絕世,懼為亂兵所辱,乃剪發(fā)毀形,寄居尼庵。此時韓翃已入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侯希逸幕任書記。當亂局平定、兩京收復之后,韓翃即遣人尋訪柳氏,攜去一囊黃金,并寄以《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绷吓踅鹱x詩、感泣不已,以《楊柳枝》相答,祈望劫后重聚、不離不棄,詩曰:“楊柳枝,芳菲節(jié)。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柳氏隨后不久又被京中蕃將沙吒利擄走。一日,柳氏偶于車中看見韓翃緊隨其后,她不懼沙吒利的威勢,“以手揮之,輕袖搖搖,香車轔轔,目斷意迷,失于驚塵”,隨之遣使女婢把自己的困境和相思之情密告韓翃。后來侯希逸的部將宴請韓翃,有一位叫許俊的虞侯見他郁郁寡歡、神情沮喪,便探問其故,他以實情相告。許俊請韓翃親筆致信,馳馬奔至沙吒利處,救出柳氏,最終使二人得以團聚。
自此,“章臺柳”的故事盛傳一時,詞牌中的《章臺柳》即由此而來。韓翃的《章臺柳》實際上是《瀟湘神》的仄韻格,可是因為這首詞在當時不脛而走、婦孺皆知,所以常稱為《章臺柳》,而柳氏的《楊柳枝》亦稱之為《折楊柳》。
“章臺”,是漢時長安城的一條街名,此處垂柳叢生、長絳拂面、綠蔭匝地,也是青樓歌妓聚居之所。李白在他的《流夜郎贈辛判官》一詩中寫道:“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紅顏我少年,章臺走馬著金鞭……”崔顥也在其《渭城少年行》一詩中寫道:“……斗雞下杜塵初合,走馬章臺日半斜。章臺帝城稱貴里,青樓日晚歌鐘起。貴里豪家白馬驕,五陵年少不相饒。雙雙挾彈來金市,兩兩鳴鞭上渭橋。渭城橋頭酒新熟,金鞍白馬誰家宿。可憐錦瑟箏琵琶,玉臺清酒就倡家。下婦春來不解羞,嬌歌一曲楊柳花?!焙笫蓝嘁浴罢屡_走馬”喻指冶游之事,而“章臺柳”既成了“柳樹”的代稱,也成為一種別具風情的詩詞意象。例如:
李商隱·贈柳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歐陽修·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3
悲情凄凄的曲江柳
另一種與古都長安相關的“柳”就是“曲江柳”。白居易在他的《曲江早春》中寫道:“曲江柳條漸無力,杏園伯勞初有聲。可憐春淺游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p>
“曲江”,即曲江池,位于長安東南部。當年秦始皇曾在此修建離宮——宜春苑;漢武帝時,曲江池被劃入上林苑,因其水流曲折、回環(huán)穿行,故名曲江,這里也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園林所在地。園內有水色澄碧、淡煙空濛的曲江池,宮闕連綿、花團錦簇的芙蓉園和美輪美奐、巍峨玲瓏的大雁塔等名勝古跡,同時也是京城近郊的游賞勝地。唐時,每至春夏,曲江池畔便是柳絲如簾、柳影深幽、柳浪聞鶯,加之溪流清澈、蜿蜒有致、景色綺麗,故而游人熙攘、比肩接踵、來往不斷。盛唐時期,貴族仕女,車馬侍從,樽壺酒漿,笙歌畫船,悠游宴樂于曲江之上。據說唐明皇每年兩度在此宴會群臣,新科進士也每每春風得意、呼朋喚友,設宴于曲江池畔,把酒痛飲,慶賀賞景,故而“曲江流飲”也被后人列入“長安八景”。
在《敦煌曲子詞》中,有一首《望江南》,使得曲江柳蜚聲天下。詞曰:“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p>
這是一首反映妓女內心痛苦的作品,通篇采用的是第一人稱。她所訴說的對象,應該是一位心儀于她的青樓過客。
這首詞以柳喻人,看似淺顯直白,實則悲苦縈懷、情感深沉。首韻二句,“莫攀我,攀我太心偏”,她毫不掩飾,直言相告:不要鐘情于我,不要依戀我,這樣的愛慕不是忠貞,也不是執(zhí)著,而是過分地偏狹與固執(zhí)。這兩句十分簡約的話語,聽起來冷漠無情、斷然拒絕,而實際上是深藏愛意,出于無奈而言之。她深知自己的處境和身份,既沒有資格談情說愛、兩情相悅,更不敢奢望高攀他人、談婚論嫁。原因何在?她接著哀戚地說道:“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眼前花容月貌、楚楚可憐的她,一如池畔的柳枝,隨風飄蕩、無所依靠;身不由己、任人攀折,何談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呢?說到底,自己只不過是那些依紅偎翠、眠花臥柳者懷中的尤物而已。與誰在一起,都是“恩愛一時間”啊。尋歡作樂一罷,巫山云雨散去,哪里還有恩愛和情意可言?一切都是逢場作戲、虛情假意罷了。在她看來,一個淪落于風塵中、消磨于風月場的女子,根本就沒有愛與被愛的權利。這是何等的凄苦與悲哀啊!她毅然決然地拒絕了愛她的人,一則說明她的善良、無私與誠實,二則也體現了她內心深處無緣真正愛情的缺憾與悲傷,當然,其中也不乏許多的無奈與幽憤。
由此,“曲江池”和“曲江柳”不斷地被后來人入詩入畫,反復吟誦。譬如:
王建·寄賈島
盡日吟詩坐忍饑,萬人中覓似君稀。
僮眠冷榻朝猶臥,驢放秋田夜不歸。
傍暖旋收紅落葉,覺寒猶著舊生衣。
曲江池畔時時到,為愛鸕鶿雨后飛。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作者簡介
崔長平,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詞研究會會員,曾在省級以上報刊發(fā)表散文隨筆、現代詩歌、古體詩詞、報告文學、雜文時評、文學評論四百余篇(首)。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