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1798-1862)字旭高,晚號退思居士,清·無錫縣西城外壩橋人。隨舅父高錦庭學醫(yī),精內、外科,善化裁古方。發(fā)揮葉氏雜病學說者,首推其人,其《肝病證治》篇概括了葉氏治肝手法,淵雅而靈巧,可謂葉學之傳人。
王氏于肝病辨證中,以肝氣、肝風、肝火三者為綱總結出治肝三十法,內容十分豐富。其中針對肝氣證治有:疏肝理氣法、疏肝通絡法、柔肝法、緩肝法、培土瀉木法、泄肝和胃法、泄肝法、抑肝法八法;肝風證治有:熄風和陽法、熄風潛陽法、培土寧風法、養(yǎng)肝法、暖土以御寒風法五法;肝火證治有:清肝法、瀉肝法、清金抑木法、補母法、瀉子法、化肝法、溫肝法七法;除此之外還有補肝法、鎮(zhèn)肝法、斂肝法、平肝法、散肝法、搜肝補肝陰法、補肝陽法、補肝血法、補肝氣法十法。以上諸法,實為王氏臨證的豐富經(jīng)驗,這一套完整的肝病治療法則,至今尚有很大的推廣應用價值。
[http://www.wenkang.cn/zy/zyjc/20100722/1760712.html]
王旭高治肝卅法:
肝氣證治:
一法: 疏肝理氣---香附、郁金、青皮、蘇梗、橘葉
二法: 疏肝通絡:旋復、新絳、歸須、桃仁、澤蘭
三法: 柔肝----當歸、杞子、柏子仁、牛膝、
四法: 緩肝----炙草、白芍、大棗、小麥、橘餅
五法: 培土泄木-----六君子加吳茱萸、白芍、木香
六法: 泄肝和胃----二陳加左金丸
七法: 泄肝---金鈴、玄胡、吳茱萸、川連、白芍、桂枝、川椒
八法: 抑肝----吳?汁炒桑皮、蘇梗、杏仁、橘紅
九法: 散肝---逍遙散
肝風證治:
十法: 熄風和陽---羚角、丹皮、甘菊、鉤鉤、決明、白蒺藜
十一法:熄風潛陽----牡蠣、生地、女貞子、玄參、白芍、菊花、阿膠
十二法:培土寧風---人參、甘草、白芍、麥冬、甘菊、玉竹
十三法:養(yǎng)肝---生地、歸身、杞子、天麻、牛膝、胡麻
十四法:暖土以御寒風-----近效白術附子湯
十五法:平肝----金鈴、鉤藤、橘葉、蒺藜
十六法:搜肝----天麻、二活、蔓荊子、防風、荊芥、蠶蛻、白附子、僵蠶
肝火證治:
十七法: 清肝----羚角、丹皮、山梔、黃芩、夏枯草
十八法: 瀉肝-----瀉青丸、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
十九法: 清金制木---沙參、麥冬、石斛、天冬、玉竹、枇杷葉
二十法: 瀉子----黃連、甘草
二十一法:補母----六味丸、大補陰丸
二十二法:化肝---青皮、陳皮、丹皮、山梔、芍藥、澤瀉、貝母,名化肝煎
肝寒肝虛等證治:
二十三法:溫肝---肉桂、吳?、川椒、人參、干姜
二十四法:補肝---首烏、菟絲子、杞子、棗仁、山萸肉、沙苑子
二十五法:鎮(zhèn)肝---石決明、龍牡、龍齒、青鉛、磁石
二十六法:斂肝---烏梅、白芍、木瓜
二十七法:補肝陰---地黃、白芍、烏梅
二十八法:補肝陽----肉桂、川椒、蓯蓉
二十九法:補肝血---當歸、川斷、牛膝、川芎
三十法: 補肝氣----天麻、白菊、生姜、細辛、杜仲
------------
王旭高治肝卅法:
肝氣證治:
一法:疏肝理氣---香附、郁金、青皮、蘇梗、橘葉
二法:疏肝通絡:旋復、新絳、歸須、桃仁、澤蘭
三法:柔肝----當歸、杞子、柏子仁、牛膝、
四法:緩肝----炙草、白芍、大棗、小麥、橘餅
五法:培土泄木-----六君子加吳茱萸、白芍、木香
六法:泄肝和胃----二陳加左金丸
七法:泄肝---金鈴、玄胡、吳茱萸、川連、白芍、桂枝、川椒
八法:抑肝----吳茱萸汁炒桑皮、蘇梗、杏仁、橘紅
九法:散肝---逍遙散
肝風證治:
十法:熄風和陽---羚角、丹皮、甘菊、鉤鉤、決明、白蒺藜
十一法:熄風潛陽----牡蠣、生地、女貞子、玄參、白芍、菊花、阿膠
十二法:培土寧風---人參、甘草、白芍、麥冬、甘菊、玉竹
十三法:養(yǎng)肝---生地、歸身、杞子、天麻、牛膝、胡麻
十四法:暖土以御寒風-----近效白術附子湯
十五法:平肝----金鈴、鉤藤、橘葉、蒺藜
十六法:搜肝----天麻、二活、蔓荊子、防風、荊芥、蠶蛻、白附子、僵蠶
肝火證治:
十七法:清肝----羚角、丹皮、山梔、黃芩、夏枯草
十八法:瀉肝-----瀉青丸、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
十九法:清金制木---沙參、麥冬、石斛、天冬、玉竹、枇杷葉
二十法:瀉子----黃連、甘草
二十一法:補母----六味丸、大補陰丸
二十二法:化肝---青皮、陳皮、丹皮、山梔、芍藥、澤瀉、貝母,名化肝煎
肝寒肝虛等證治:
二十三法:溫肝---肉桂、吳茱萸、川椒、人參、干姜
二十四法:補肝---首烏、菟絲子、杞子、棗仁、山萸肉、沙苑子
二十五法:鎮(zhèn)肝---石決明、龍牡、龍齒、青鉛、磁石
二十六法:斂肝---烏梅、白芍、木瓜
二十七法:補肝陰---地黃、白芍、烏梅
二十八法:補肝陽----肉桂、川椒、蓯蓉
二十九法:補肝血---當歸、川斷、牛膝、川芎
三十法:補肝氣----天麻、白菊、生姜、細辛、杜仲
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字以行,晚號退思居士。江蘇無錫人。從舅父高錦亭學醫(yī)多年,盡得其傳。起初從事外科,后來專力于內科雜病,且對溫病尤多關注,臨證審征用藥甚為精當。王氏學術代表著作為《西溪書屋夜話錄》,書成后惜多散佚,僅存治肝三十法。王氏著述甚豐,后世將其《退思集類方歌注》、《醫(yī)方證治匯編歌括》、《醫(yī)方歌括》、《薛氏濕熱論歌訣》、《醫(yī)方歌訣》,連同《西溪
某 肝風胃濕,凝聚成痰。每逢勞碌,則氣逆而痰涌,驟然昏迷,少頃復醒,醒后數(shù)日無力。此屬癇類。其原總由水虧,不能涵木所致。煎方無效,宜用丸藥生地 茯神 山藥 丹皮 棗仁 茯苓 萸肉 澤瀉 磁石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半夏
某 痰之標在肺胃,痰之本在脾腎。腎虛則水泛,脾虛則濕聚,二者均釀痰之本也。經(jīng)曰:脾惡濕,腎惡燥。脾腎兩虛,法當滋燥并行。而痰戀肺胃,又宜標本同治。熟地 茅術(芝麻同炒) 陳皮 川貝 茯苓 半夏 紫菀 拈花按:此方從金水六君煎化出,乃標本同治之方法.術這治法也奇,
王旭高臨證醫(yī)案 清 王旭高 公元1644年序 臨證醫(yī)案,非古也。古人視病不立案語,但書方藥。自宋設醫(yī)學科命題考試醫(yī)生,取其學問高等者,入太醫(yī)局。自后醫(yī)生診病,相沿先立案語,后書方藥,但隨作隨棄,無有輯之者。如宋之許知可、張季明,明之薛立齋、陳維宜、孫文垣,以及國初喻嘉言、徐大椿輩,雖有醫(yī)案類,皆因治療效驗,筆諸于書,其文乃記事,非臨證也。良以病
清代名醫(yī)醫(yī)案精華 王旭高醫(yī)案精華
******************
清代王旭高治肝八法中疏肝法、柔肝法、鎮(zhèn)肝法、平肝法四法治療脂肪肝。古今在臨床治療中,確實有很多案例,但以疏肝法較為常用,其次是柔肝法和平肝法,鎮(zhèn)肝法則較為少用。這與中醫(yī)肝的生理功能有關:1肝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運化,其氣升發(fā),能舒暢氣機。2它的主要功能表現(xiàn)于調節(jié)全身氣血流通,情緒變化。3肝喜條達而惡抑郁;若肝氣郁結,則氣郁易怒,急躁善暴,不思飲食,肝氣久郁,氣火由此而生??傊?,以疏暢條達之法以復肝的正常生理之態(tài),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疏其氣血。今其條達,而致和平”。所以在治療脂肪肝時多用疏肝法為主
********************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臟疾病,本病早在2000多年前,中醫(yī)即有記載和敘述,中醫(yī)根據(jù)肝硬化各階段、各類型證候表現(xiàn)不同,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一般可分為代償期的肝積和失代償期的膨脹。對肝病的治療,歷代醫(yī)學家在《黃帝內經(jīng)》的基礎上各有發(fā)揮,給后世肝病臨床留下寶貴經(jīng)驗,現(xiàn)以清王旭高的治肝三十法的論述中歸納成治肝八法,現(xiàn)以其中四法,即清肝法、瀉肝法、養(yǎng)肝法、溫肝法的治療方法上,探討及分析其在肝硬化治療上的運用,以便于臨床掌握使用。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