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屬欄目 = 新書選讀
這是新書選讀的第7篇
相信所愛之人的愛
文 | 張德芬
我們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理想的父母、孩子、愛人,只可惜,在世間還真不容易找到。父母和孩子是無法挑選的,也就認了。愛人,我們有得選。不幸的是,挑的時候以為他(她)是完美的,可惜一段時間之后,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其實,愛人真的是我們的投射板。他身上一定有你想要的卻沒有或不敢擁有的特質(zhì),當然,也有你最討厭、最不愿意承認的缺點,在他身上被擴大了展現(xiàn)出來。那么,究竟要怎樣去接納自己所愛之人的不完美呢?
父母的不完美顯而易見。天下的確充滿了“不是”的父母。在這一點上,我們真的要學(xué)會“承擔責任”才能過得了關(guān)。這個責任就是:想象父母是你自己挑選的。這個想象,無論真假,它會帶給你力量。為什么我要選這樣的父母?他們帶給我的人生挑戰(zhàn)和課題是什么?這樣想,不但賦予你力量,更讓你能夠接納父母的不完美。
在我自己操練的過程中,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把頭腦知道的,變成心里完全接受的,去身體力行的實踐。我后來學(xué)會的方法就是,我心里知道,我要做到“承擔責任”,不要父母為過去他們怎樣對待我、給了我什么樣的教育和環(huán)境負責,而是自己承認,這是我的選擇。然后在每一次看到自己又在責怪父母,又在埋怨他們的時候,提醒自己。這是一個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工作,因為,每當你看到自己又想成為受害者,即使情緒一時出不來,只要你心里清楚明白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就可以逐漸朝向為自己負責的方向走去。
這是一個長大成人的必要的發(fā)展過程。如果不想生活在父母為你帶來的陰影下面,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當你這么做,而且逐漸成功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和父母的關(guān)系一定有所改善,而你的內(nèi)在力量必然無比強大,你所處的外在世界也境由心轉(zhuǎn)的改變了。
至于如何接納自己的兒女?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期望值的問題。我們很多人,把兒女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xù),不自覺地把自己過去未能成就的愿望,以及未來的希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我今天在這里這樣說,你讀到了,也許同意或不同意,但可能還是沒有能力回觀到自己是多么自私地在利用兒女來滿足自己的空虛、恐懼和虛榮。也許有一天,在對兒女感到極度失望,或是爆發(fā)了嚴重的親子沖突,讓你愿意來審視自己的人生的時候,你才有能力,也有意愿去看見:原來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去完成他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課題,不見得完全與你有關(guān)的。
當你在兒女身上能有這樣的看見,而真正愿意放手的時候,這又是一個成長。你不再把重心、期望、愿景都放在兒女身上,讓他們感受負擔重重或窒息難挨。你成為一個獨立、圓融的自己,也成為兒女最好的親人和伙伴。這個時候,你再看看你的孩子,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是如此完美無缺,正是他們該是的樣子,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
而面對我們的愛人,這是最困難的。因為,你在愛人身上看到的不完美,其實全都是自己身上的,這叫人情何以堪啊。有時我和愛人吵架,我發(fā)現(xiàn)我說出去罵他的每一句話,都是我需要說給自己聽的。第一次發(fā)現(xiàn)的時候,自己覺得非常難堪,甚至想要否認、壓抑這種感覺。后來,我真的把它寫下來,勇敢地念給自己聽,這才不得不承認,是的,我看他不順眼的地方,都是我看自己不順眼的地方。他需要修正的,也是我需要修正的地方。這是騙不了人的。
而且,我自己深切體會到,我們和父母之間未完成的課題,永遠都會在愛人身上重復(fù)顯露,好讓我們有機會去面對和療愈。比方說,有一個朋友,她談對象,總是不喜歡對方對她太好,反倒是那些很有個性,對她愛理不理的男人最能夠吸引她。后來她才知道,原來她在心目中尋找父親的原型,不自覺會吸引相同的男人來到她生命中。她父親冷漠孤僻,從來沒有碰過她,更別說軟言溫語地和她說話了。她習(xí)慣了這種親密關(guān)系的模式,不自覺地在生命中重復(fù)這樣的模式。
想要跳出這樣的模式,她真的要去探索她父親的內(nèi)心,同時回憶自己父親表達愛的不同方式。 如果她在內(nèi)心深處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父親的愛,也能理解父親因為身份、性格、時代、教育的限制,而不能夠清楚明白地表達愛的時候,就能填補自己內(nèi)心的那塊空洞,不至于一定要找類似行為的男性來做她的伴侶。因為,她是不自覺地想要“改變”那些男人,讓他們能夠敞開心來愛她,這是小時候未能成功地“改造”父親的后遺癥。如果能夠接受父親就是一個不會表達愛的男人,但實際上他還是有脆弱的一面,他也需要被愛,這樣,她的傷口就能夠療愈,不至于再重蹈覆轍。
而我自己,小時候父親很愛我,可是因為工作忙碌常常不在家。母親也很愛我,但是對我百般挑剔和控制。我內(nèi)心深處不相信他們是愛我的,所以常常一個人孤寂地暗自悲傷。后來碰到現(xiàn)在的愛人,他也是非常愛我,可是我會不自覺地在生活中尋找他不愛我的“證據(jù)”,而且,每次都不會失敗,一定能找到什么。而這成為我們爭執(zhí)的主要來源——我對他的愛信心不夠。這就是源自我對父母的愛信心不夠,也造成我偏執(zhí)地要對方以我想要的方式來對待我,不能接受別種方式。因為,他用的“別種方式”,都會被我詮釋為“不愛我”“自私”“眼里沒有我”這樣的偏執(zhí)想法。
知道了自己這個毛病以后,到真正的“痊愈”,我覺得需要走很長的路,我也只是還在路上而已。因為我們的“習(xí)慣”和“慣性”實在是太厲害了,在生活中的每個層面,二十四小時地在控制、掌管,想要掙脫慣性真的不容易。
然而就像我前面說的,只要自己心里清楚明白,我有一個目標——成為一個自由獨立的人,相信所愛之人已經(jīng)用最大的力量在愛我們了——這會幫助我們不斷向終點靠近。
每一天,只要你持續(xù)地關(guān)注,你就會離你的終點更近一點。最后的獎賞就是,你終于能成為獨立、自主、快樂的女人,那是一種多么自在解脫的感受?。?/p>
本文選自張德芬《重遇未知的自己》,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6月。由出版方授權(quán)發(fā)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