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月一日除了國慶還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國際老年人日。人類從出生后就開始向著終點邁步,這過程有長有短。有的人才剛開始,自然不知道未來的模樣,有的人正在大步向前不在乎將來的方向,而有的人已經看過沿路風景緩步向前。這些漫步人生路的正是高齡老人。
老無所依是可怕的,于是拼命工作,以便老了能有一個溫暖的窩。沒有人想在冰冷的醫(yī)院里安度晚年。但世事難如意,有些老人卻只能在臨終醫(yī)院里安度晚年。那里是冰冷的病床和面無表情的醫(yī)護人員嗎?不,那里有陽光和溫暖,因為有一位常年的志愿者張大諾。
出生在黑龍江,有過兩個夢想,第一個就是當一名記者。為了紀念斯諾,媽媽為他取名為張大諾。1989年他讀高中,那時候參與為高二同學募款活動,最后籌到了20萬,這名同學成功的做了手術。這次活動讓公益事業(yè)在他腦海里有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他依舊心系記者夢。填報志愿的時候,都選擇了新聞系。但天不遂人愿,最后進入了中文系。
大學畢業(yè)后在黑龍江廣播電視報做記者。而張大諾真正接觸志愿者服務是在95年,那時他加入了志愿者協(xié)會。第一份志愿者工作是看望一個城市特困戶。
家里兩位老人都70歲了,膝下無兒無女。偶然在火車站上抱回了一個棄嬰,為了給這個孩子治病,兩位老人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大冬天三個人在小破屋里燒著柴火,吃的也很少。張大諾最開始只是解決他們冬天取暖的問題,送些煤錢,也把單位發(fā)的食品分他們一半。熟識之后,張大諾逐漸感受到了做志愿者的最大快樂,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本來并沒有親緣關系,可是他們卻那么信任別人,最后就成為了一家人。這個過程其實很奇妙,很快樂,很有成就感。
2003年,他來到北京打拼??墒潜本]有歡迎他,等待他的各種不順利。非典肆虐,沒有工作機會,生活捉襟見肘。他迷茫了,放棄了哈爾濱的工作和房子來到北京是為了什么呢?在這郁悶萬分的情況下,他選擇了做志愿者。也許只有這么做,才能讓孤獨的他有被需要的感覺。早在02年,張大諾就做過臨終關懷工作,這一次他去的地方是松堂關懷醫(yī)院。也正是如此,張大諾在這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第二個夢想——公益事業(yè)。
但是張大諾的公益之路并不順利,每天早上六點鐘從地鐵一號線的最西邊坐到最東邊去看望老人,然后再趕往報社工作,晚上還要指導殘疾人寫作。每一天的事情讓張大諾精疲力盡。妻子的鼓勵讓他更堅定投身于志愿服務。有太多人作為記者為社會出力,而臨終志愿者很少,你的付出更有價值。
離開新華社對于張大諾來說是一種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在臨終醫(yī)院里,他每天陪老人可能只是簡單地說說話,念念報紙。安靜的和老人交談其實已經很難得了,他們隨著年紀的增大,生理機能退化,并患有阿茲海默癥。失憶在他們身上不如電視劇中的美好,不認識自己的子女,不清楚生活的時代,忘記了吃過什么,做過什么,腦中只剩下瑣碎凌亂的記憶。張大諾可能費了半天的勁兒讓別人記住他,老人第二天又忘記了他是誰,甚至有的人對他充滿了戒心,偶爾還要遭受來自老人的“毆打”。這些事反而讓他對老人們更多一份憐愛。
其中有一位老人,張大諾剛來的時候總讓教他學英語,得名“英語奶奶”。有一天她看著張大諾,問他為什么現(xiàn)在才來?此刻的她把他當做了孩子。從此她真的成為了張大諾的奶奶,他們成為了親人。一天,奶奶看著天上的飛機哭了,她說“看,我的爸爸在天上飛,我的哥哥在后面追,留下我一個人在這里”。張大諾告訴她,天上飛很危險危險,因為爸爸疼你,才不忍心讓你一起飛。
英語奶奶的離開讓張大諾明白了許多。這些老人一定會去世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相處時光。老人去世時,不要懷疑你們曾經的親人關系,她們知道你來過就夠了。
發(fā)生在松堂臨終關懷醫(yī)院的故事都記錄在《她們知道我來過》里面。與其說這是一份臨終關懷筆記,不如說它記下了張大諾和各色奶奶在臨終關懷醫(yī)院的相處之道。那些不同的奶奶讓人又哭又笑。這本書更像是張大諾寫給自己的一份小總結,總結這段臨終關懷的經驗和感受??梢詾橹袊磺Ф嗳f老齡人寫本書,對他來說是值得驕傲的事情。榜樣是需要歌頌的,而對于張大諾來說,他不需要一張好人卡來證明自己,能繼續(xù)陪伴這些老人對他來說就夠了。
這些高齡老人在臨終醫(yī)院繪成一幅夕陽圖。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張大諾就是一位畫師,他把這些老人最精彩的時光都永遠的記錄下來。
對話張大諾:公益讓我幸福
【悅讀客】為什么放棄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新華社的工作,專心做公益?
【張大諾】我是在08年年底的時候放棄了新華社的工作。因為做臨終關懷,我需要每天早上六點鐘去松堂關懷醫(yī)院,然后再去上班,下班之后還要輔導殘疾人寫作。那段時間很辛苦,每天都精疲力竭。我當時心中有一個夢想,我要找到關懷老人的方法并且出一一套書來減少殘疾青少年的痛苦。我必須做個抉擇,我的愛人非常支持我。她說記者的工作有很多人做,你只是其中的一份子。而臨終關懷做的人非常少,你的付出更有價值。于是我就辭去了記者的工作。
【悅讀客】第一次去做臨終關懷,什么感覺?
【張大諾】第一次是02年,在哈爾濱。我第一次進入醫(yī)院的感覺是壓抑,有的病人身體已經變形了。當時的哈爾濱腫瘤醫(yī)院并不同意讓我做志愿者,他們希望尋找有醫(yī)學背景的人來從事這份工作。但是我一再的堅持,最后他們同意了。醫(yī)院方面表示,我是第一位社會志愿者,如果我中途放棄,他們也就再也不招了。
【悅讀客】如果父母得了老年癡呆癥,當子女的應該怎么做?
【張大諾】心理上不要過于悲傷,因為這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心態(tài)上要調節(jié)。子女們應該把老人當作嬰兒,他們像一種隱性的“嬰兒癡呆癥”。我們對待嬰兒有耐心,然后對待老年人卻無奈,這是我們心態(tài)要調整的地方。我們可以延緩老年癡呆癥進程,比如我們可以鼓勵老年人手腦并用,打打麻將,玩玩樂器,學學英語之類的。重要的是對外部事情感興趣。比如有個93歲的老年人,他的頭腦就很清楚,因為他關心時政,喜歡聽新聞。時事新聞就是一個刺激大腦活躍的好方法。最后就是如果老年人患病,那么子女一定要坐好保護措施,要保護老人,要在他身邊放上電話,注意家里的水電煤氣等。
【悅讀客】看見那么多老人相繼離世,您如何看待疾病和死亡,是否對生命有了新的看法?
【張大諾】其實我到松堂關懷醫(yī)院,每一天都有出殯的人們。我已經習以為常了。你不會考慮死亡這件事情,因為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離開。不用去想這個問題,生命到盡頭的時候,該來的就回來。我們可以把死亡完全放在心里。許多老年人關注的事情都是最簡單的:自己喜歡的人,自己的子女情況等。生命中的浮云太多,我們往往偏離了生活中最簡單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我現(xiàn)在只希望能獲得越來越簡單就好。
【悅讀客】這些老人的子女為什么會把老人送到醫(yī)院,會經常來看這些老人嗎?
【張大諾】老人的子女并不是不關心他們,而是老人白天在家經常燒水之后忘記了,用火之后忘記關了,白天睡覺,晚上活動。個別的老人還有輕生的年頭,這些都讓家人的心理接近崩潰。老人的孩子其實也不小了,鄰居偶爾也會來投訴。他們也是被迫送父母來到臨終醫(yī)院。另外,還有一部分老年人身體不好,經常需要打針,子女就不得不送醫(yī)院,而老年人每天去醫(yī)院也經不起折騰。臨終醫(yī)院屬于敬老院和醫(yī)院二合一。我見過80多歲的老人被孫子攙扶著來醫(yī)院自己的母親,其實臨終醫(yī)院的老人不是被拋棄的人,更多的是子女的身不由己。
【悅讀客】您是否面對過質疑?
【張大諾】目前我還沒收到過質疑??赡芤彩俏疫@個領域比較怪吧(笑)。我想更多的原因是,大家都是在我做出結果的后期才開始關注我,知道這些事情的。公益活動在前期和中期都很容易收到質疑,因此我也告誡一些年輕的志愿者們,不要高調,心里面要記得認真做公益活動,這是一個幸福的事情。如果每個人都盯著你,那么你的工作是很難展開的。
【悅讀客】您認為該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公益活動的行列中來呢?
【張大諾】其實現(xiàn)在的志愿者很多。有一些大學是要求學生必須做志愿者。我認為做我們國家保障體制更加健全,公益活動環(huán)境更加時尚化,完善化,公益活動會成為一種主流。年輕人也更愿意參與其中。我不反對明星做公益,他們能帶動更多的人關注公益活動。
【悅讀客】公益和慈善最大的區(qū)別在哪里?
【張大諾】我認為在理論上沒有明確的區(qū)分。慈善活動可能更需要經濟基礎,公益活動則不需要特別多的資金。我希望中國的大學能開設社工專業(yè),中國以后需要社工人才,基金會人才等等。
【悅讀客】關于這本書以及公益,您還有哪些話要對大家說呢?
【張大諾】關于這本書,我個人覺得很驕傲。我多年以前就有這個愿望,就是能為中國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出一本書。完成的時候,我真的很高興。公益活動,我認為每個人的生長環(huán)境都不一樣,教育方式也不同,慢慢滲透到公益活動中。
后記
《桃姐》里有一個片段,桃姐坐在敬老院的門口等Roger來接她,桃姐盼得人心焦。如果他不來,桃姐會怎么樣呢?想起桃姐剛來到敬老院里面那種惶恐不安。不由得聯(lián)想到臨終醫(yī)院的老人,不清楚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遠離親人的日子是難熬的,他們不想和親人分開,因為只怕今夜一別就是永遠。可是考慮到子女也是老人了,也要人照顧。臨終醫(yī)院也就成為了一種選擇。親人來探望的時候,一定是最快樂的??墒怯械南喾昕偸窃絹碓缴?。
人都有老的時候,不敢想自己將來會怎樣。每一個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這些志愿者讓離開也變得充滿了溫情,松堂關懷醫(yī)院里面的老人們走的時候一定是帶著笑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