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道螞蟻
可以說,文人相輕現象,一直都是存在于中國文人圈中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從古到今,它的存在和蔓延,對整個文藝界也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拔娜讼噍p”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魏·曹丕在《典論·論文》里曾經指出過,文人之間之所以相輕,究其原因不過有二:一是“夫人善于自見,而文非一體”;二是“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然而,導致文人之間產生這種矛盾的根源在哪里?文人相輕對社會的發(fā)展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這樣的矛盾應該如何解決呢?
回首巍巍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計其數的文人們?yōu)橥苿託v史的發(fā)展可謂功不可沒,但是文人之間所發(fā)生的悲劇,同樣也叫人心生遺憾。文人們的悲劇概括起來,其實很簡單,無外乎是因為這類人群把事情看得太過明白而已,一介書生又無力改變現實、匡扶正義,這些人整日處于清晰而又混沌的嘈雜世界,為自己編織著夢想,卻也逃避著夢想,他們不懂得如何做到“隱”,這樣的不懂得,才慢慢形成了后來的諸多尷尬。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大多數文人們不但沒有“隱去”,反而爭相攀附,以求登上更高的位置,甚至不惜與自己深惡痛絕的同伙們攪和在一起,在長期持續(xù)的爭斗中,難免會做出一些令人發(fā)指的事情,在攻擊、刺傷別人的同時,也把自己推向了不可挽回的不歸路。
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子和李斯之間發(fā)生的悲劇,就是文人相輕方面很突出的一個例證。
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此人出身于韓國貴族世家,曾經和后來在秦國飛黃騰達的李斯同為荀況的學生,兩人曾結下深厚的友誼。韓非子有一個實質性的缺點,或許是因為天生結巴的緣故,向來都不善言辭,但是能寫一手很棒的文章,在行文著書方面,連李斯也自認不如他。
韓非子曾經上書韓王,建議實行變法,結果他的建議并沒有被采納,后來只得退而著書立說,希望能過達到闡明其思想的效果。于是,他先后著有《孤憤》、《五蠹》、《說難》,這些出類拔萃的著作再傳到秦國,秦王讀后大為欽佩,并且立馬要召見韓非子,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便借機告訴秦王,這些著作正是自己的同窗韓非子所作,于是秦王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只得委派韓非子出使秦國。
韓非子的這次出使,顯然是他一生事業(yè)的頂點,卻未曾想,這也是促就他人生悲劇的一個致命點。
韓非子綜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術”治;慎到的“勢”治;并提出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統治術,羅織成了一整套極端專制主義的政治理論。可見,韓非子對秦國的貢獻、對歷史的貢獻絕對是不可替代。
事實上,這樣一個一心忠心耿耿為秦國效力的人,并沒有得到善終。據正史和野史記載,關于韓非子的結局一共有兩種說法: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描述:秦王得到韓非后,自然高興得徹夜難眠,但是為他實在找不出一個合適的位置,好端端的一個人才,并沒有真正的合理利用。而秦國的大臣李斯和姚賈出于對韓非子才情的嫉妒,隔三差五地跑到親王面前詆毀韓非子,日久天長,自然就說軟了秦王的耳朵根子,“是也信,不是也信”的親王慢慢也開始動搖了。
后來的秦王就像歷史上所有的暴君那樣,“只做正確的事和不正確的事”,在韓非子這個問題上,竟然偏偏做了不正確的事,他下令將韓非子關進監(jiān)獄,不久,滿腹經綸的韓非子就在獄中服毒自殺了,而給他送去毒藥的人,正是昔日同窗李斯。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留非,非死云陽”。按司馬遷的意思,韓非子的死因很是明了,那就是李斯的嫉妒和陷害。“文人相輕”實屬罪過。
之于韓非子的死因,另一種說法是西漢的劉向在《戰(zhàn)國策》提到的:楚、燕、代等國曾經想聯合起來對付秦國,秦王與大臣們商議,姚賈自愿出使四國,姚賈的出使制止了四國的聯合行動,回秦后得到重賞。而此時的韓非子對這件事很是不滿,于是便去秦王面前說姚賈的壞話。韓非子一方面攻擊姚賈用秦國財寶賄賂四國君王,是“以王之權,國之宜,外自交于諸侯”;另一方面又揭了姚賈的老底,說他是“世監(jiān)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并且多次在親王面前說重賞這種人是不利于“厲群臣”的。
后來,秦王召姚賈質問,姚賈對答如流。說以財寶賄賂四君是為秦利益考慮,如果是“自交”,他又何必回秦國;姚賈對自己的出身也毫不隱諱,并列舉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名人為例,說明一個人的出身低賤和名聲不好并不礙于效忠“明主”。他勸秦王不要聽信讒言,于是秦王以為韓非出于一己之利詆毀姚賈,遂下令誅殺了韓非。
那么,按照這種說法,韓非子的死似乎又是咎由自取,因為妒忌別人而最終害了自己。“文人相輕”確實害人不淺。
然而,如果把韓非子之死僅僅歸結為“文人相輕”,于情于理也未免失之于輕薄。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除了人的道德原因之外,必定還有復雜的政治文化因素,并且在事件的深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過有一點是不必爭論的,那就是韓非子和李斯之間的文人關系,這才是導致悲劇發(fā)生的導火索,說道德也好,說政治也罷,曾經處于核心地位的韓非子和李斯,兩人都難辭其咎,說到底,是這種文人關系誅殺了韓非子。
韓非子之死,十分不幸的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不論在任何一個時期,知識分子之間的傾軋,是和政客之間的傾軋一樣的,自相殘殺的教訓同樣都會滴出鮮紅的熱血。
魯迅先生在談到“文人相輕”時,曾經提出過三種“輕”之術:一是自卑,二是自高,三是“只用匿名或由‘朋友’給敵人以批評”。在這三種“輕”里,第二種“自高”,顯然是曹丕所界定的,即“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至于“自卑”和“只用匿名”貌似只是后來的發(fā)展。
我想,大多數文人之所以自卑、自高和批判,完全是圈子影響使然。當圈內幾個文人相聚一起的時候,必定有一個人的才華是略勝一籌的,那么其余的人們自然就會產生自卑情緒,也就是這種自卑情緒,到底就導致嫉妒心的滋生,正是這種嫉妒心,才衍生出文人之間的相輕。“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就像上文中所提到的韓非子和李斯,他們兩個人之所以會相互攻擊,完全是野心所逼,羨慕嫉妒恨終是演變成了攻擊、誣陷。
反過來說,文人們生存在他們自己的江湖上,一些尷尬事也確實難以界定。不過,無處不在的競爭機制,雖然加劇更加緊張的人際關系,但是為文藝事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也起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文人相輕,對于文人來說,是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頑疾,只有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找尋到合理的突破口,以競爭求發(fā)展,進而來尋找到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只有這樣,“文人相輕”才可以逐漸向“文人相親”轉化;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文藝事業(yè)才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百家爭鳴的和諧景象。(參考文獻:三國.魏.曹丕 《典論.論文》電子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