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之,學校課程建設,應該是戰(zhàn)略的而不僅僅是技術的,是整體的而不僅僅是局部的,是系統(tǒng)的而不僅僅是零散的。愿景建立——團隊建設——課程開發(fā)與實施——課程管理與評價——組織變革與文化重塑,是學校課程的連續(xù)性、全局性的重大工程。為提其大要、發(fā)其大義,我們稱之為學校課程的“5W”模型——
Why:愿景建立(Why are we doing this?因何而為?);
Who:團隊建設(Who will do this?誰來做?);
What:課程開發(fā)與實施(What are we doing?我們在做什么?);
Which:課程管理與評價(Which is better?哪一個更好?);
Where:組織變革與文化重塑(Where from,where to?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目的何在?誰來做?做什么?做得怎樣?基于學校發(fā)展,我們需要如何進一步向前走?這一系列議題,是學校課程建設需要不斷回應的。
愿景(Vision),或譯作遠景、遠見。關于愿景的定義很多,我覺得最理想的莫過于漢字的“愿”“景”二字相加了,即基于共同愿望的共同前景。愿景是個人價值與組織目標的結合,是價值共同體與利益共同體的結合。校長(學校領導)固然是學校課程愿景建立的核心,但并非全部。教師、學生、學校辦學和教學的支持和輔助系統(tǒng),還有家長、社區(qū)等等,都是愿景的共同締造者。正是在“Why”的共同問答中,學校課程建設獲得持續(xù)的價值支持和精神動力。因此,“Who”的問題,也就自然生成。學校課程的參與者,是多主體的,而教師無疑是最關鍵的方面。學校課程的團隊建設,“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主體性”,“注重在組織中營造伙伴式的團隊文化,將自己的組織建構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這樣的團隊文化,就是多元、多樣、多向的新型課程文化。
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是學校課程的主要工作和主要內容。校本課程開發(fā)開設固然是學校課程的重要方面,而對國家課程來說,“開齊開足”還只是政策要求,要“開活開好”則必須走校本化實施的路徑。我曾建議引入“落戶”一詞作為國家課程在實施層面的核心概念。只有“落戶”,才有真正和真實的“落實”;學校參與課程決策,國家課程才能真正在學校的具體情境中“安家落戶”“安身立命”?!癢hat are we doing?”“Which is better?”兩個問題,既是相伴而來,又是聯(lián)袂而行。學校課程開發(fā)與實施,始終伴隨著正式和非正式的、明晰和隱性的多主體間的評估。學校課程,應該特別強調內部評價,從而促進以執(zhí)行外部評價為己任的傳統(tǒng)管理方式的變革。作為內部評價,是學校課程內部各主體展開的對話與反思、共商與合計,目的是相互促進、持續(xù)改善,彼此成全、共同成長。
對學校課程建設來說,“Why”“Who”“What”“Which”,既是連續(xù)的,也是循環(huán)的。這樣的不間斷的課程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也就是“Where from,where to?”的不懈追問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學校的課程結構、育人模式不斷重塑和改進,與此同時,學校組織內部的任務模式、組織結構、文化價值觀念、知識生產(chǎn)機制等一系列要素也會得到不斷重組和優(yōu)化。北京十一學校的學校課程建設處在全國前列。但是,在今年暑假北京十一學校開始新的一輪“重構課程鏈”之際,李希貴校長感慨道:“干了快40年教育了,我好像從未像今天這樣遇到過如此大的挑戰(zhàn)?!笔堑?,每一次追問,都預示著組織的自我突破和躍遷。正是在“Where from?”與“Where to?”的上一句接著下一句循環(huán)往復、起承轉合的追問中,學校得以持續(xù)變革課程理念,擴展課程能力,升華課程境界,構建更新更美的學校課程景觀。(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中心主任)
jyb2015.10.21:9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