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鄒濤|說硯

鄒濤說硯

 


  硯臺種類繁多,總的可分為石質(zhì)與非石質(zhì)兩大類。非石質(zhì),如陶、瓷、澄泥(嚴格說也屬陶類)、銅、銀、鐵、磚、瓦、漆、翠、玉、木等;石質(zhì),如端、歙、洮河、紅絲、松花、箕山、田橫、徐公、尼山、易水等,其中端、歙、洮河、澄泥(一說紅絲),世稱“四大名硯”。從實際情況看,洮河、紅絲或澄泥,從知名度、規(guī)模、產(chǎn)量、優(yōu)劣、傳世精品、收藏乃至實用等等備方面綜臺評f價,都很難和端、歙佳品并論。

 端與歙,兩者相比,又有不同。若以印石為譬,筆者認為,歙硯有如青田,端硯則更像壽山。因為總體來講,歙硯種類相對單一,極品亦可數(shù),似青田中的封門青、燈光凍;而端硯種類多,極品豐富,從普通壽山到無上至寶田黃、田白,還有白芙蓉、荔枝凍、牛角凍、朱砂凍等等,品目繁多,美不勝收。所以,端硯最為歷代文人雅士所珍愛。

 端硯,產(chǎn)于廣東肇慶東郊羚羊峽斧柯山端溪水帶。肇慶古稱端州,故名端硯,又名端溪硯。清計楠《石隱硯談》載:“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倍顺幾蕴拼_采以來,歷時1300余年,長盛不衰。



安徽省博物館藏鄧石如鐵硯(笈游道人)



 從傳世端硯實物看,明以前的端石確無大西洞等老坑佳石。據(jù)載,明萬歷二十八年( 1600 ) 開水巖。這是目前所知的老坑最初開坑時間記載。明代晚期,老坑已挖至大西洞、水舊洞,不少優(yōu)質(zhì)水巖硯石被開采出來。另一方面,明人多具復古之心與質(zhì)樸風尚,制硯與其他文玩木石雕刻一樣,從形制到雕工,追求大氣象,渾厚天成。觀賞傳世明代佳硯便可知,明人往往利用端硯的石品花紋、石眼等天然雅趣,稍加人工修飾,創(chuàng)作成天人臺一的藝術(shù)品。故后世對明代端硯有“石佳工精”之評。清代康乾盛世,文玩中興,清三代皇家尤其喜愛舞文弄墨,端硯也因此得以長足的發(fā)展。好硯家黃任、紀昀、高鳳翰、金農(nóng)等人的推助.也為清中期的端硯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名坑硯石的開采與選擇,硯石的形制雕刻技藝,石品花紋的品評等等,都比前朝更上層樓。加之顧二娘、王岫君等民間制硯高手輩出,佳硯名硯由此得以傳世。清中期后,端溪硯石的開采量逐漸減少,一些名坑因塌方而停采。其他坑洞也因開采艱難而產(chǎn)量有限。晚清張之洞(1837 - 1909),曾任兩廣總督,批準硯工重開淤塞多年的老坑,得大西洞佳石千余方,被歷代藏硯家視為珍品,時稱“張坑”,為端硯增添了新的光彩。解放后麻子坑、老坑、坑仔巖相繼重開,其中老坑從1971年開始籌備,次年進入實際準備階段,1973年初正式采出硯石。由于開采機械的發(fā)達,抽水技術(shù)的跟進,八十、九十年代,老坑開采量極大,所得硯石遠超千百年之總和,且打通大西洞、水舊洞等各個坑洞,產(chǎn)出大量佳石,至1998年封洞。除了歷代名坑外,在附近山脈也開采出不少新坑,只是還沒有采出可替代老坑的石質(zhì)。



清翡翠硯


 前面說到,端硯頗類壽山石,種類之多,坑口之多,都非其他石種所能比。而如此眾多的端硯,也有質(zhì)量差異。并非所有端硯都好,從普品到極品,中間數(shù)十個檔次。如何判別佳硯,筆者以為主要從三個方面去考察:第一,坑口,即硯石產(chǎn)自哪個坑洞;第二,石品,包括硯石的紋路、模樣等;第三,硯銘,考察曾經(jīng)的收藏者題刻內(nèi)容等等。

就坑口而論,端溪水以東地段是端硯的最主要產(chǎn)地,集中了最為名貴的老坑、坑仔巖、麻子坑等坑洞。其中老坑尤著。



清中期水歸洞仿蟲蛀硯,紫紅色者即胭脂火捺,淡色羅紋狀者為蕉葉白,白色斑點即魚腦碎凍



 老坑硯石,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火撩、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以及石眼等石品。較常見的是冰紋和金線、銀線,其次是火捺,魚腦凍(包括碎凍)和蕉葉白則較稀有。老坑尤以出自大西洞硯石中的魚腦凍最佳,魚腦凍或蕉葉白的周圍往往有胭脂暈火捺。還有,冰紋球是老坑水巖硯石所獨有??幼袔r又名康子巖,亦有人稱巖仔坑。位于老坑以南半山之上,距老坑洞約二百多米??幼袔r與老坑石質(zhì)類同,因是山石,遠不如水巖潤澤,扣之有金聲,而老坑水巖,特別是大西洞硯石,則發(fā)木聲。店家常以坑仔巖以次充好,冒充老坑出售,讀者當細細觀察,除看紋路辨別外,還需扣聲聆音。一般來說,麻子坑僅次于老坑而與坑仔巖同級,如遇佳石則又勝于坑仔巖。麻子坑所出佳石常常有石眼,多碧綠,有瞳子,間有鴝鵒眼等佳石,若眼中有暈,多至七八層者,是為上品。其他坑口還有不少,其他如梅花坑、宋坑(有盤古坑、陳坑、伍坑、蕉園坑等等的總稱謂。因附近將軍嶺下有將軍坑,而又有稱宋坑為將軍坑者。)、綠端、古塔巖、朝天巖、宣德巖、白線巖等等,目前這些坑洞通常所采出的都是普通市販品,佳品極少,因此可忽略不計。



九松園藏顧二娘刻黃任銘《修月補天硯》



 歷代好硯家,都有在硯石上刻硯銘的習慣。宋元明清,歷代文人雅士,得一佳硯,常常欣喜若狂,在硯石上刻上詩歌、銘文,以期傳世,亦有以之贈送友好者。《西清硯譜》云,“古今佳硯,因貴質(zhì)美工良,而鑒賞品題,因人增重?!币环郊殉帲粲忻页庛?,則其硯價值倍增,甚至增之數(shù)倍數(shù)十倍。不過,硯銘歷代都有造假,最簡單而初步的判斷,是硯石本身是否是佳材,普通硯質(zhì)上的銘文款式,多打個問號為直。近年所假者,刻工或粗糙,或不夠典雅,或因機器刻制而無刀感,大多易于識別。歷史上的假冒,則較難判斷??傊?,大家可多學習,多看《西清硯譜》《沈氏硯林》等著名硯譜,了解并掌握好相關(guān)的知識,才可能去偽存真。

 歙硯的知名度和傳世數(shù)量應該是僅次于端硯。

        歙硯產(chǎn)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縣、黟縣、休寧等地),其中以婺源的龍尾硯為優(yōu)。

       歙硯與端硯一樣,始于唐代。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以歸,刊粗成硯,溫潤大過端溪。”從出土、傳世硯臺實物看,唐代的歙硯不在少數(shù)。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愛,中主李璟推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shè)置了硯務(wù)官,由硯工李少微任之。后主李煜對歙硯更是推祟,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文房三寶名傳天下。

        宋代文人墨客好硯臺、愛文玩之風興盛,這種背景下,歙硯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歙石開采規(guī)模擴大,從傳世、出土的宋代歙硯考察,質(zhì)地精美、雕刻工細,形式多樣,為當時硯臺之冠。安徽1953年于歙縣小北門宋代窖藏出土了十七方歙硯,可以佐證。宋代書法家蘇軾在《萬石君羅文傳》中,將“羅文君”羅紋硯與“毛純”(筆)、“墨卿”(墨)、“楮先生”(紙)稱為“文苑四貴”,亦即文房四寶。


       

吳昌碩銘沈氏硯林中“獅硯“


        元·江光啟《送侄濟州售硯序》中記載:“今至元五年十月廿八日夜,湮聲如驚雷,隔溪屋瓦皆震,人驚獸駭;數(shù)年前工人告予,緊足石斫鑿已盡,予不之信,至是果然,六十年兩見此事,亦可一慨!”元以后歙石開采逐漸凋落,不僅整個明代,甚至到清康熙、雍正年間產(chǎn)量也很少,且多無巨石大硯。而明清兩代端硯正是興旺發(fā)達,差距明顯。

 1963年2月,歙縣手工業(yè)管理局組織了硯石探察小組,去婺源龍尾山尋找硯石,當?shù)匕傩諏埼渤幙泳挂粺o所知。歷時三個月,該小組終于找到了金星、盾子、水波紋等硯石。5月份試采,同年10月,第一方金星硯重新問世,停產(chǎn)近兩百年的歙硯從此獲得新生。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新的坑口不斷發(fā)現(xiàn),歙硯產(chǎn)量大增,大有趕超端硯之勢?,F(xiàn)在市販硯臺以端歙硯居多,遠遠超過四大名硯的另外兩類,特別是普通實用硯中以歙硯為最,由此可想象出現(xiàn)在歙硯的產(chǎn)量。



歙硯    宋代眉子紋棗心硯



 歙石特征明顯,有天然生成的各種色彩和星暈紋理,大致分為眉子、羅紋、金星、金暈、魚子等諸種。相比端硯而言,實屬少而素。歙硯的雕琢,也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傳統(tǒng),頗有徽式建筑雕刻之感。相比端硯,歙硯雕刻往往比較繁復。出土、傳世的宋代佳硯,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神態(tài)頗能入微。然而當代仿效者多有過之,且頗多俗工,所作雕刻俗氣而不忍觀之。當然,普通素工實用硯,適合初學者以及中小學生使用。

 歙硯與端硯一樣,也講究坑口。唐宋元采石工人不斷開山找出佳石,為后人留下了很多坑洞?,F(xiàn)介紹主要硯坑有:眉子坑、羅紋坑、金星坑、水舷坑、水蕨坑、溪頭坑、緊足坑、葉九坑、外莊坑、橋頭坑、碧里坑和濟源坑等。

 從傳世的歙硯看,唐宋元歙硯中有極品。其時書畫文人大家,多有硯銘傳世。明代歙硯,如果石質(zhì)好,料大,則其石多為元以前的舊料。明以后佳者多小料,所見明清大料歙硯。石質(zhì)多普通。

 端硯和歙硯之外,都應當屬于小品種。其中有名的有不少。介紹如下:

 洮河硯(也叫洮硯) 產(chǎn)于甘肅臨潭縣(現(xiàn)甘肅省卓尼縣洮硯鄉(xiāng)),古稱洮州,因硯石產(chǎn)于洮河,故名之?!颁映帯碑a(chǎn)自唐代,宋代已名揚天下。(《蘇軾文集》卷十九有《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其云:“洗之礪,發(fā)金鐵。琢而泓,堅密澤??や?,至中國。棄予劍,參筆墨。歲丙寅,斗南北。歸予者,黃魯直?!秉S庭堅詩《劉晦叔許洮河綠石硯》:“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彼乌w希鵠《洞天清祿集——古觀辨》:“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耆舊相傳,雖知有洮硯,然目所未睹?!笨芍映幵诋敃r知名度雖高,但非常稀有,連趙希鵠都說“目所未睹”。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箋·論觀》中說:“洮河綠石,色綠微藍,真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歙下巖。出陜西,河深甚難得也。今名洮者,具黎石之皮,乃長沙山谷中石,光不發(fā)墨?!笨芍?,明代洮河硯多由黎石之皮仿代,是因為真正的洮河硯難采之故。其實,仿代的還有綠端石。明謝肇淛在《五雜俎·物部四》中說:“洮河綠石,貞潤堅致,其價在端上,以不易得也。”他說出了“洮河硯”珍稀的原因。傳世洮河硯為數(shù)不少,故宮博物院等機構(gòu)以及藏硯家都有不少收藏,從題材上看,以《蘭亭硯》、《蓬菜山硯》、《應真渡海硯》、《十八羅漢硯》等最常見。所見多稱“宋硯”,但實際上,大多是明清時期所仿制。一部分是好事者用綠端假冒。



故宮博物院藏宋洮河蘭亭硯


        澄泥硯    通常認為產(chǎn)于“絳州”,即今之山西省的新絳縣。當然,關(guān)于澄泥硯的產(chǎn)地,還有一些其它的說法,比如河南虢州說(米芾《硯史》中稱其為“虢州石”)、山東青州說等等,應該說,澄泥硯由于是泥制陶質(zhì),因此產(chǎn)地有多處是可能的。其制法,宋蘇易簡在《文房四譜·硯譜》中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傳世澄泥硯佳者,唐宋較多。出土者,常常有名款,如:“西京冬關(guān)作監(jiān)硯瓦”,“西京仁和坊李讓羅土澄泥硯瓦記”,“澤州呂硯”,“澤州路家丹粉羅土澄泥硯記”,“紹圣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大劉希造硯記瓦”,等等。乾隆欽定的《西清硯譜》中錄載硯品共二百四十方,其中澄泥觀就占51 方(銘文中題名“絳州”的澄泥硯就有11方)。有以蘇州靈巖山“艧村石”制作硯臺,近似于古代澄泥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澄泥虎符硯



        魯硯    山東益都縣(唐屬青州,今在濰坊市、淄博市、青州市一帶)產(chǎn)的紅絲石硯、紫金石硯,臨沂附近的徐公石硯,即墨縣產(chǎn)的田橫石硯、溫石硯,蓬菜縣產(chǎn)的駝磯島石硯,泰安附近產(chǎn)的燕子石硯、曲阜附近產(chǎn)的尼山石硯,費縣與臨沂縣交界處產(chǎn)的箕山石硯,莒縣的浮菜山石硯等等,統(tǒng)稱為“魯硯”。           松花石硯    吉林松花江上游產(chǎn)的松花石硯,在清代非常有名。原因之一,是滿清皇旌的“家鄉(xiāng)”所產(chǎn)之石,滿清皇帝從康熙到乾隆,部曾以松花石命造辦處制硯賜給大臣們,頓為世所重。至今,因為觀底刻有康熙、乾隆等皇上的御題而價值不菲。普通松花硯的石質(zhì)大多一般,屬于比較普通的石硯。



九松園藏晉多足辟雍硯


        此外,湖南洞庭湖附近的明山黎溪產(chǎn)黎溪石硯,瀘溪縣產(chǎn)的蠻溪石硯;長沙附近的瀏陽石硯和菊花石硯,湘西產(chǎn)的癢紋硯等,四川產(chǎn)蒲江縣的蒲石硯,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產(chǎn)的金音石硯(另與三峽石硯、夔硯,臺稱為巴渝三大名硯),金沙江邊產(chǎn)的苴卻硯等,福建莆田產(chǎn)的黃化石觀,建甌縣產(chǎn)的建州石硯等,江蘇蘇州的艧村石硯,湖北省歸州產(chǎn)的大沱石硯,河北河南間所產(chǎn)的魚子石硯,易水縣產(chǎn)的易水硯:河南省盧氏縣產(chǎn)的虢石硯,濟源市產(chǎn)的天壇硯,甘肅省嘉峪關(guān)附近產(chǎn)的嘉峪石硯,北京房山區(qū)附近產(chǎn)的青石硯,山西五臺山產(chǎn)的五臺山石硯,陜西漢中產(chǎn)的香石硯,以及大理石硯,化石硯,煤精石硯,乃至古代碑文殘石硯、造像石硯,以及一些不知名石硯等等,各地都產(chǎn)有石硯。筆者的家鄉(xiāng)——浙江衢州,也產(chǎn)石硯,在江山市與常山縣交界的硯山,因衢州古代稱“西安”,故名為“西硯”,因與歙硯為同一山系之石,而往往被歸為歙硯類。

        全國各地所產(chǎn)石硯種類繁多,難以計數(shù),也難盡列,但無論數(shù)置、石質(zhì)、品種、知名度,均無法與端、歙兩大石硯相抗衡。

 


        宋人蘇易簡著《文房四譜》,其中特別強調(diào)寫道:“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取索,可終身與俱者,唯硯而已?!边@這是從硯的實用角度而言。古人有這樣的評論“論文房四寶者,必云筆紙墨硯……惟筆不能耐久,所渭老不中書,紙置久則酥脆,難于使用,墨陳失去膠性,而易于散碎,均難久蓄。惟硯性質(zhì)堅固,傳萬世而不朽,歷劫而如常,故硯之為留千古而永存者。”筆、墨、紙皆為消耗品,隨用隨減,唯獨硯多為石質(zhì),盡管研磨過程中也有些許損耗,但文人終其一生所用,也不能磨穿塊硯石。因而,硯臺是四寶中唯一可以“終身與俱者”。



臺北故宮博物院苦惱宋詞艧村石聽雨硯(明趙宦光款)



        硯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又稱“研”。唐人文嵩曾以硯擬人作《即墨侯石虛中傳》曰:“上利其器用,嘉其謹默,詔命常侍御案之右,以備濡染,因累勛績,封之即墨侯。”后遂稱硯又為“即墨侯”。從出土例看,秦漢有刨石制硯之風。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的石研是比較早的秦代硯臺實例。觀察可知,硯板以堅石制成,配有研杵,置墨于硯板之上,以研杵研墨。漢墓出土的例子較多,皆相類。東漢以后,墨做成了錠狀,可以直接研磨,研杵逐漸消失。墨的進化,推動了硯臺發(fā)展,硯臺的材質(zhì)也開始多樣化。

 六朝至隋最突出的是陶瓷硯,大多為“辟雍硯”,由三足而多足,也有龜形硯等。唐代常見箕形硯樣式,形同簸箕。宋代好硯之風興盛,形制多樣。且有仿古硯、藏名硯、賞硯、作銘等文人雅尚。元代硯臺基本隨宋制,并無時代特色,且有衰跡。明清文化復興,制硯工藝逐漸由實用轉(zhuǎn)向賞玩,風格由古樸漸趨華麗,并配以硯盤、硯蓋。硯盒、硯蓋多用硬木,或紫檀,或黃花梨、紅木、楠木等等,制作也極考究。文人墨客題詩作銘,刻于硯側(cè)、硯底以及硯盒、硯蓋,于是,硯臺便成為集書、畫、雕刻、漆藝等多種技藝于一體的精美藝術(shù)品?!段髑宄幾V》所云“鑒賞品題,因人增重”,正是此謂。

 除了以硯研墨,文人墨客還喜愛鑒賞、饋贈、收藏乃至展開研究,著書立說。蘇易簡(958-997,一說996)《文房四譜》、唐詢(1005-1064)《硯錄》、歐陽修( 1007-1073)《硯譜》、蔡襄(1012-1067)《硯書》、蘇軾(1037-1101 )《東坡志林》、米芾(1051-1107)《硯史》、高似孫(1158-1231)《硯箋》等,都是有關(guān)于觀石的專論。

 無論什么種類的硯臺,都具有實用和賞玩兩方面的意義。實用方面考慮,以石質(zhì)為主,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樣式、雕工等等,這就涉及到了賞玩。盡管各有喜好,但有雅俗之分。近年所見各地硯臺,雕工大多惡俗,或龍或鳳,或人物故事,立體雕刻,多不堪入目。文人應該喜愛的船式,以素雅為主,即便雕龍畫鳳,也該以“雅”字為準。



王福庵縮刻石鼓硯—第九鼓



 硯臺的實用最好能與賞鑒結(jié)臺起來。名石、名品、名工、佳制,都極為重要,進而,還要看硯臺的傳承,如有名人題詩作銘,則更是錦上添花。端硯中,文人雅士題詩作銘者最多,可參考歷代硯譜,沈石友所藏《沈氏硯林》中有吳昌碩硯銘一百二十余條之多,皆切題工妙。其他如王福庵縮刻“石鼓文”硯銘也頗有金石雅趣。當然,自制銘文更是別具風雅。

 宮廷藏硯,以清宮舊藏為最?!段髑宄幾V》所錄,質(zhì)暑精,

數(shù)量多(正譜二百方,附錄四十方,臺為二百四十方)。這批硯臺現(xiàn)有九十五方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其他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公私藏家,部分已經(jīng)散佚。

 私人藏硯,以清中期高鳳翰(《南阜硯史》一百六十余方)、紀曉嵐(《閱微草堂硯譜》),清末沈石友(《沈氏研林》)等為著名。其中沈石友所藏計一百五十六方,這批硯臺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悉歸日本著名畫家橋本關(guān)雪,戰(zhàn)后散藏于日本公私各家。其中的七方,經(jīng)臺灣常駐日本的富商林朗庵轉(zhuǎn)歸其叔林壽伯蘭千山館,后捐給臺北故宮。近年陸續(xù)有部分《沈氏研林》中佳硯流往大陸,成為拍賣場上的寵貴。不過,尚有百十余方,依舊藏于日本各家,大多尚未曾面世。

 好硯、賞硯、藏硯之風方興未艾,我等處于盛世,有眼福拜觀公私所藏歷代名硯,也期待佳硯、名硯的不斷面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文玩四寶之硯臺
四大名硯賞析
【國學】古今多少事 都付硯臺中:書寫中國歷史的硯臺
石中君子
中國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欣賞
中國四大名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