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羨慕的父子情
丁啟陣
早年看德國電影《英俊少年》、美國電視劇《成長的煩惱》,對西方那種平等、自由、輕松的父子關(guān)系羨慕不已。我一直以為,那樣的父子關(guān)系,只有西方國度才有。在我的童年、少年時代,那些東西都是沒有的。雖然我愛自己的父親,隨著年歲的增加,也逐漸理解了他的難處——父親從小失怙,沒有上過一天學;人民公社、生產(chǎn)隊時期,他無論怎樣拼命,一年到頭,牛馬一般辛苦地在田地間勞作,也僅能勉強養(yǎng)活一家老小。但是,我也不能因此就說,他是我理想中的父親的樣子。從前曾發(fā)愿:以后我自己做了父親,一定不會像他那樣,要求孩子沒完沒了地干活,剝奪孩子一切正當?shù)挠螒驃蕵?。在我的童年少年時代,打撲克、下軍棋、玩陀螺(我們叫“打不死”)、滾鐵圈、放風箏、唱歌、跳舞、游泳等等文體活動,都在父親嚴令禁止之列。要盡量讓孩子擁有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少年時代的想法,我迄今沒有改變。
后來讀到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這才了解到,原來咱們這個東方古國,不但有平等、自由、輕松的父子關(guān)系,更有多才多藝、閑情雅致、妙趣橫生的父親。不禁掩卷遐思:我的父親要是那樣的一個人,該多么幸福!
汪父有哪些才藝、閑情雅致?“他是畫家,會刻圖章,畫寫意花卉……他會擺弄各種樂器,彈琵琶,拉胡琴,笙簫管笛,無一不通”;“他養(yǎng)蟋蟀,養(yǎng)金鈴子”,還養(yǎng)過花。
自然,汪父不只是多才多藝,有閑情雅致,更重要的是,他心中有愛,而且也懂得怎樣去愛。他養(yǎng)花,但是他養(yǎng)的一盆素心蘭在妻子(汪曾祺母親)病故那年枯死后,就再也沒有養(yǎng)過花。妻子去世的時候,他竟然親手給她做了幾箱子冥衣,按照妻子生前的喜好,“選購了各種花素色紙作衣料,單夾皮棉,四時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麥穗、羊羔、灰鼠、狐肷。”對待子女,汪父不但從不疾言厲色,還“愛跟孩子玩,帶著孩子玩”。“春天,不到清明,他領(lǐng)一群孩子到麥田里放風箏。”他會做各種漂亮的燈,有紙糊的燈,也有小西瓜掏空做的燈,汪曾祺回憶道:“我們在這些燈里點了蠟燭,穿街過巷,鄰居的孩子都跟過來看,非常羨慕。”兒子的學校開同學會,他能應(yīng)兒子的邀請,高高興興為他們表演唱戲節(jié)目伴奏一下午。他自己會寫字畫畫,卻不像今天許多家長那樣,要求孩子樣樣都得認真學習,他只是指點了一下兒子的書法練習。
汪父對孩子的學業(yè)是關(guān)心的,但是從不強求。兒子作文得到老師好評,“他拿出去到處給人看”;兒子數(shù)學不好,“他也不責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兒子十七歲時初戀,在家里寫情書,他不但未加干涉,反而在旁邊為他出主意。
有其父,有其子。得到過父親兄弟般的愛的汪曾祺本人,對自己的子女也能像兄弟一樣,平等,自由,輕松。他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下放張家口勞動時,幼兒園剛畢業(yè)的兒子用漢語拼音給他寫了第一封信,他為了給兒子寫回信,也趕緊學會了漢語拼音。對兒子的幾次戀愛,他采取的態(tài)度是“聞而不問”,了解,但不干涉。因為,他相信兒子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決定。因為他的平等、自由、輕松,他的孩子們對他也就“沒大沒小”的,有時候叫他“爸”,有時候叫他“老頭子”,就連他的孫女也跟著這樣叫。一篇汪曾祺公子汪朗回憶父親的報道,有這么一段,可以窺見汪家父子的兄弟式關(guān)系:汪朗談戀愛,女朋友在北京市委黨校工作。每逢汪朗去黨校約會,快嘴的大妹妹總拿他開涮:“你到市委黨校上黨課去了?”久而久之,汪曾祺也接收了這個說法。晚上的約會,汪朗需要提早吃晚飯。負責準備晚飯的父親總是很盡職,會認真地問兒子:“你今天幾點上黨課?”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父子關(guān)系,好是好,也夠溫馨。但是,寫成文章不夠感人,不夠震撼讀者。比如說,可能有人會講,不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人、震撼讀者。對此,我深不以為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倘若以有一定人生閱歷的成年人的眼光去衡量,那里邊其實是缺少感人事實的。作者的四次流淚:第一次,“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園狼籍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第二次,“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傾斜,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了下來。”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在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第四次,收到他父親的一封信,讀到“……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時,“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陀^地說,文中所寫的事實本身都不足以感人,據(jù)考證,朱父信中的“大去之期不遠矣”云云,亦非事實。唯一感人的,是朱自清先生的煽情文字。而且,這煽情的文字也不無破綻。例如,第二次流淚,就不夠真實可信。父親跟腳夫講價錢、囑托茶房照顧兒子,作者都是不以為然乃至不屑的態(tài)度,七年之后寫文章回憶時,后悔自己當年“聰明過分”,“太聰明了”。從連續(xù)兩次的“聰明過分”、“太聰明”,到看見父親抱著橘子爬月臺就不再“聰明”,“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個180度大轉(zhuǎn)變,我認為是不夠自然的。比較正常的20歲大的男孩子,那種情況下大約都不會是坐在車廂里流眼淚,而是沖過去拉父親一把。再說,當年20歲,寫文章時27歲并做了清華大學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朱自清先生,這樣動不動就流眼淚,淚腺也未免太發(fā)達了一點,比林黛玉還能流眼淚。(這一點,就連人教社版初中語文課本編輯者也感到了不滿,出了如下一道練習題:有人說,本文失之傷感。“一個20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么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么容易流淚,我很懷疑。”你的看法呢?可以與大家討論一下。)
不知道我這個人是否的確有點與眾不同,反正,現(xiàn)在重讀朱先生的《背影》,我不怎么感動,也不覺得它有多好。相反,現(xiàn)在我讀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就非常感動,覺得它實在是一篇很妙的文章。我感動的,不光是里邊有溫馨的父子之愛,感人的夫妻之情。更有非常時期發(fā)乎人性的抉擇。戴著“右派分子”帽子的汪曾祺偶爾從張家口回家,孩子們對他還是很親熱,“我老伴告誡他們:‘你們要和爸爸“劃清界限”。’兒子反問母親:‘那你怎么還給他打酒?’”一年春節(jié),在山西忻縣“插隊落戶”的兒子,帶了一個人囚家破的空軍將領(lǐng)的兒子回家,這在當時等于“窩藏罪犯”,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但是,汪曾祺和他妻子很快就理解了兒子的做法,并讓他的同學在自己家里住了四十多天。
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讀到這樣的情節(jié),還能不被感動,不會流淚的。我以為,除了對那個時代根本不了解的人,就是淚腺欠發(fā)達的人了。我認為它是一篇妙文,因為它是典型的汪氏風格,文字清新素凈,字里行間充滿詼諧優(yōu)雅,思想情感真實可信。換言之,我認為這是一篇才氣、文采、情感、幽默、韻味、境界俱佳的作品。
不久前看到有人提出,假如要選一篇表現(xiàn)父子之愛的散文進中學語文教材,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不錯選擇,我贊同!
2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