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游黃梅五祖寺曾留下一首名詩《東山寺》:“直上青霄望八都,白云影里月輪孤。茫茫宇宙人無數(shù),幾個男兒是丈夫?!?br>
五祖寺是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于唐永徽五年(654)在黃梅東山創(chuàng)建的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得法授衣的圣地。自宋英宗于治平年間(1064-1067)御書“天下祖庭”寺額賜五祖寺后,于是圣譽遠揚,名播寰宇。
五祖寺位于湖北黃梅縣城東北18公里處的東山之陽。東山相對四祖寺西山而言,形狀酷似鳳凰展翅,故東山又名“鳳凰山”,另,五祖寺是當年馮茂老人舍山建寺,又稱“馮茂山”。發(fā)源于古角和龍坪兩條大河分流左右,環(huán)山而去,更顯山奇水秀,圣地不凡。古人有詩贊曰:東山突起正中央,玉帶雙飄鎖鳳凰。坐對匡廬真面目,蓬萊未識尚馨香。五祖寺是國務(wù)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1300多年的佛界壽星。2000年,在黃梅舉辦的首屆禪宗與中國文化的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上,經(jīng)過專家權(quán)威論證,確認五祖寺是中國禪宗的發(fā)源地,弘忍是中國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
五祖寺之所以成為“天下祖庭”,不因山川形勝,也不因殿廓巍峨,而是因它的創(chuàng)始人弘忍而享盛譽。
弘忍,俗姓周,黃梅濯港人,生于隋仁壽二年(602),圓寂于唐上元二年(675)。23歲到黃梅雙峰山(亦稱西山)四祖寺受戒于四祖道信,27年后,得其衣缽,為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他創(chuàng)立的“見佛成性”的頓教學說聲名遠揚。還首創(chuàng)“農(nóng)禪并重”,一改此前僧徒沿門托缽,居無定所,隨緣而往的游方化緣生活。開創(chuàng)聚居弘法,生產(chǎn)自給的新禪風。使禪教有生存發(fā)展的物質(zhì)基礎(chǔ)。弘忍對于參禪禮佛者不咎既往,只要改惡從善,“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還進行叢林制度改革,開創(chuàng)僧尼同廟修行,大大方便了女性出家。最突出的是,弘忍“大啟法門,不擇根基,廣接眾品,提倡頓入法界,以心傳心?!痹谶x法嗣問題上獨具慧眼,摒棄論資排輩的舊習,將衣缽傳于深得頓悟之法而形容猥瑣目不識丁的舂米僧慧能。使禪風大昌于世,光被華夏,遠播海外。使南宋六祖,“即心是佛,見性成佛,以無為宗”的頓教思想成為佛教的主流,且于唐宋間傳入朝鮮和日本,近年來又風行于歐美。其“本無”思想,在唐宋五代時幾乎取代了魏晉“玄學”的哲學思想,成為獨具禪學特點的思想主流,并影響“宋明理學”,為我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開 辟了新境界?!皷|山法門”熔釋、道、儒為一爐,“天下祖庭”誠為中國禪學策源地,也是中外佛子歸心之圣地。
黃梅素稱佛教之鄉(xiāng),自古就有“佛教大事問黃梅”之說。境內(nèi)西北部山區(qū),峰巒棋布,古剎星羅。“天下名山僧占多”,誠為是也。南山有南山寺,北山有北山寺,西山有四祖寺,東山有五祖寺,還有千歲寶掌和尚卓錫的老祖寺。其中以“天下祖庭”五祖寺最負盛名。它得天獨厚,風光幽奇,山明水秀,綺麗優(yōu)美。背倚大別群峰,面臨千疇沃野,大江如練,匡廬遙對。寺院古樸,佛脈悠長,視野開闊,勝景怡人。
五祖寺座落在東山之陽,依山順勢,呈三級遞升之態(tài)。自山腳至山頂以蜿蜒石路為中軸線,平行布局,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分明。殿宇莊嚴,風貌古樸。
山腳景區(qū)依次有一天門牌樓,釋迦多寶如來石塔;越二天門,有三千佛塔、半山亭、十方佛塔,石路兩旁,有僧人圓寂塔林。路東為東塔林,路西為西塔林。東塔林中有望江亭,東坡亭。拾級而上,有飲馬池、歧貫寺、大佛塔等。
越飛虹橋,進入山門,即進入中部主要景點區(qū),寺內(nèi)殿宇連云,飛閣流丹,曲徑通幽,廻廊環(huán)繞,布局精巧,錯落有致。在山門內(nèi)的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天王殿,此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筑,恢弘大氣,結(jié)構(gòu)精湛,大殿正中供奉著坦胸露乳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兩邊分立鎮(zhèn)守四方的四大天王,(即東持國、南增長、西廣目、北多聞)四大天王神通廣大,行“摧邪輔正,護法安民”之天職。越過天王殿,大雄寶殿便矗立眼前,此殿是進行大型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大殿正中端坐迦葉釋迦彌陀三尊大佛,代表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稱三世佛。兩側(cè)為文殊、普賢菩薩,東西兩壁站立神態(tài)各異十八羅漢護法安禪。轉(zhuǎn)過大雄寶殿便是雕梁畫棟第三重正殿——毗盧殿。相傳此殿是距黃梅幾百里的麻城善男信女,自備水米,背負一磚一瓦一石一木修成的,故又名“麻城殿”。殿宇高大莊重,石磚重檐,形如兩重樓閣。正門上嵌有“西來四葉”石匾。兩旁塑有飛禽走獸和八仙過海的彩繪圖案。設(shè)計標新,裝飾立異,內(nèi)供毗盧塑像(即如來佛)。
在毗盧殿后,便是五祖弘忍的真身殿(亦稱祖師殿),此殿為五祖寺最后一重主殿。巍峨宏麗,匠心獨具。前殿左右為鐘鼓樓,中殿上方嵌有雙鳳朝陽和二龍戲珠圖案,上置“閻浮藏?!泵杞鹭翌~,左有“皇圖鞏固”,右有“帝道遐昌”石刻。正殿中央懸有一塊巨匾,上書“正法眼藏”。殿后,有九龍蓋頂?shù)姆ㄓ晁?,塔?nèi)原藏五祖真身,現(xiàn)供弘忍塑像,終日香煙繚繞,神秘莊嚴。
與毗盧殿并列還有圣母殿,殿中供奉弘忍生母佛像,兩側(cè)各塑有五尊侍女像,形象逼真,神態(tài)各異。
圣母殿西側(cè),從白蓮峰上有一泓清泉淙淙向下流淌,叮叮咚咚,晝夜不息。宋朝大文學家蘇軾游此,豪興大發(fā),揮筆在泉邊石壁上留下俊逸瀟灑的“流響”二字。僧人當著墨寶,鐫刻石上,千古不朽。當年,弘忍在此取水煮茗,飲之清心明目,被后人譽為“法泉茶”。
殿群中沿中軸線兩側(cè)還錯落有致地建有娘娘殿、關(guān)圣殿、觀音堂、松柏堂、長春庵、六祖殿……大小40余座偏殿,各抱地勢,勾心斗角,爭奇斗勝,巧奪天工。為禪關(guān)勝地添色增光。
真身殿后便是白蓮峰景區(qū)。拾級而上的通天路,由260多級麻石砌成。石徑兩旁,松竹掩映,霧涌云流,使人有脫凡升仙之感。佛傳五祖老佛爺超渡的眾生就是從這里登天的,故名“通天路”。
登上通天路后,便是講經(jīng)臺,臺高丈許,條石砌成。當年五祖經(jīng)常在這里向廣大寺僧和朝山信眾講經(jīng)說法。
講經(jīng)臺左側(cè)是舍身崖。此崖高200余米,寬22米,是塊天然裸石,壁立山側(cè)。巖上有清代布衣鄧文濱手書“福、德”二字,長寬丈許,鼓眼斗睛,雄渾蒼勁,在山下便能瞻仰。相傳過去有些看破紅塵厭倦人生或窮困潦倒走投無路的人在此了卻殘生,重修來世。舍身崖邊有二洞,一曰“桃源洞”,一曰“授法洞”。桃源洞幽靜深邃,進入洞中,令人頓生世外桃源之感。授法洞,相傳是五祖向六祖?zhèn)饕率诜ㄖ?。五祖步入晚景,久思衣缽傳于何人?按常?guī)論資排輩應傳于高足弟子上座神秀。神秀禮佛虔誠,深得大師器重,與五祖關(guān)系密切,是為師濯足,引之并坐的貼心信徒。但弘忍傳嗣,不論親疏,選賢任能,不拘一格。傳衣缽之前,五祖命全寺僧人書偈明志,以擇根基。神秀自忖衣缽非他莫屬,首書一偈于壁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眾僧拍掌稱妙,爭相傳誦,認為此偈已達至高境界,無人能越。五祖也甚滿意。忽然人群中有一形容猥瑣身材矮小役僧(舂米)聞之謂然嘆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五祖一愣,命他奉偈,舂米和尚法號慧能,廣東新州人,目不識丁,見大師索偈,遂和一首,請人代書壁上:“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一見,覺得此偈的“空無境界”,比神秀更高一層。達到心佛合一的最高境界,決定暗擇慧能為法嗣繼承人。并囑深夜去寺后洞中密授《金剛經(jīng)》,傳授衣缽。并催他連夜離開黃梅,回南方宣法弘禪。后人將此洞命名為授法洞。五祖大啟法門,廣接眾品,不擇根基,傳燈授法,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教社會里是難能可貴的。也為現(xiàn)代社會不拘一格,選賢任能,樹立了良好的典范?!笆诜ǘ础币蛑渤蔀槊絼倬爸?。
關(guān)于慧能舂米,還有一個“墜腰石”的故事。當年他禮佛東山,千里參禪,五祖因見他是蠻夷之人,其貌不揚,且不識文字,以為是避勞求閑之徒,便命他去確房舂米?;勰芎翢o怨言,日夜踏確,舂米不歇。因人小體輕,壓不下石確,便在腰上綁一大石以增加體重。此石尚存于寺中,曰“墜腰石”。清僧晦山有“墜腰石”詩贊曰:塊石繩穿祖跡留,曹溪血汗此中收。應知一片東山月,長照支那四百州。
從講經(jīng)臺仰首向山頂攀登,七彎八轉(zhuǎn)十三旋后便到了頂峰白蓮峰。峰頂有一天然水池,名曰“白蓮池”,長17米,寬15米,深2米,傳說池內(nèi)白蓮為五祖親手所植。故峰名“白蓮峰”。唐朝宰相裴度有《詠東山白蓮》詩,“遍尋真跡躡莓臺,世事全拋不忍回。上界弗知何處去,西天移向此間來。山前芍藥師親種,嶺上青松佛手栽,更有一般人不見,白蓮花向半天開。”宋大文學家蘇軾有《登白蓮峰》詩:登嶺勢巍巍,蓮峰太華齊。憑欄紅日早,回首白云低。松柏云中老,猿猱物外啼。禪師吟絕后,千古指人迷。從這些詩中足見白蓮峰之高峻和佛脈之綿長。
五祖寺歷史悠久,殿宇巍峨,文人資源涵蘊深厚。在禪關(guān)勝景中,點綴了許多峻峰,深澗、秀閣、虹橋、花亭、古木、奇石等。因景點繁多,難以盡述,特記一、二,以饗讀者。
在白蓮峰北側(cè),有一塊高6米,寬9米的天然大石,平地突地,恰似個大圓缽盂覆蓋地面。相傳此石是弘忍生前所用之物。大師臨終時,囑侍者說:“吾離世后,定將此缽覆于禪定寺右側(cè)山峰下?!蔽遄鎴A寂后, 侍僧遵囑剛將缽盂覆下,頃刻間,天昏地暗,雷鳴電閃,此缽金光四射,燦爛奪目。轉(zhuǎn)瞬,云開日出,剛才覆下的缽盂已化巨石,并鐫刻有“缽盂石”字樣。
在講經(jīng)臺左側(cè)山崖旁,有放光石。高約200米,寬22米,象一面大鏡壁立山邊。雨后初晴,流泉飛濺,艷陽斜照,耀眼奪目,酷似石壁放光。故名“放光石”。
位于放光石左側(cè)山腰,有一塊平地突起的方形天然大巖石,叫“出米石”。高32米,圍34米,頂如道士帽,正中有條直槽,槽口處有個大窟窿。相傳石槽中出神米。每天出米供全寺1000余僧眾食用。伙頭僧每天來此挑米,神米出到一定時便自動停止。不用稱量,剛好一日所需。剩下一張大鍋巴,正夠伙頭僧填肚。年長日久,伙頭僧把鍋巴吃膩了,一氣之下,將出米窟窿塞死,從此斷了神米,然放米槽仍清晰可見。
在沙塆東塔林師戒墓塔前,有東坡亭。傳為蘇子瞻元豐四年建此亭。據(jù)《佛說續(xù)記·通塞志》載,元佑五年(1090)軾弟轍謫居高安時,洞山云庵與聰禪師一夕同夢,與子由出城邂五祖戒禪師,巳而,三人出城候立,子瞻至,語所夢。軾曰:“八九歲時,時夢身是僧,往來陜右。又先妣孕時,夢眇目僧求托宿?!痹柒煮@曰:戒公陜右人,一目眇,逆數(shù)其終,已五十年。而子瞻時四十九,故常稱子瞻為戒和尚轉(zhuǎn)世。
在五祖寺山門前,有飛虹橋,俗稱花橋。橫跨山前澗壁之上。上有青峰矗立,下有飛泉急湍,山民游客,往來其上,其狀如飛虹臥波。橋長33米,寬5米,高8.45米,全部以青灰條石砌成,單孔發(fā)券,橋面平坦,橋上蓋有長廊,粉壁青瓦,古樸素雅,橋廊兩端分題“放下著”、“莫錯過”,橫匾,字跡蒼勁。仰觀禪林勝景,煙云籠岫,靜聽法泉流響,琴韻淙淙?;蜣淙捶Γ蛴L挹爽。愈覺古剎清幽,使人頓生“放下著萬慮,莫錯過眼前”的禪定思想。
在花橋邊的石灰?guī)r上有6棵千年青檀(俗稱油樸樹),粗四圍,高十丈,覆地數(shù)畝。盤根錯節(jié),枝干蒼勁。蔭天翳日。據(jù)舊志載,清咸豐八年(1858)三月,一日半夜,古樹忽然作聲,若人呻吟。1958年8月30日晚2時左右,古檀樹忽地又作老人打呼嚕聲,長約4分鐘才住。聽當?shù)乩先苏f,靈山古寺,古木奇石皆有靈性,青檀何故發(fā)聲,有待考查。
千年的深山古剎,隨著朝代更迭,或遇天災,或歷兵禍,或遭外侵,幾興幾廢。到新中國成立前,幾成一片廢墟,殘垣斷壁,叢林衰微。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貫徹落實,古剎得以重輝。叢林煥發(fā)生機,游客與年俱增,香火逐年興盛。近年來,借改革開放的東風,“天下祖庭”大做禪宗文化旅游文景,武漢老板陳江峰看準商機,預備斥資15億元,打造4A級東山五祖禪文化風景旅游區(qū)?!疤煜伦嫱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