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王維、李白、高適、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等,都在各自的詩文中提到陶淵明其人其詩。這說明,陶淵明的處世方法與詩歌藝術,對唐代詩人有過很大的影響;唐代詩人對陶淵明是普遍懷有敬仰之心的。
不過,仔細分析起來,這些唐代著名詩人,對陶淵明的評價,還是有所不同的。
大致說來,孟浩然、李白、高適、白居易四人,對陶淵明其人其詩都推崇有加,而王維、杜甫、韓愈、劉禹錫四人則在欣賞陶淵明詩歌藝術的同時,對其處世方法是有所保留的。
孟浩然在《仲夏歸南園寄京邑舊游》一詩中,有這樣兩句:“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徵君。”陶徵君就是陶淵明。詩中,孟浩然道出了最欣賞陶淵明的原因:“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孟浩然所欣賞的,是陶淵明能夠安心過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李白心目中,陶淵明是無比親切之人。李白至少有《戲贈鄭溧陽》、《嘲王歷陽不飲酒》、《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九日登山》等詩歌提到陶淵明。《戲贈鄭溧陽》詩在描述了一番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情形之后,以“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作結(jié)?!捌缴H”三字,透露出李白心中對陶淵明的喜愛與景仰之情?!都捻f南陵冰余江上……》詩最后兩句是“何日到彭澤,狂歌陶令前”,情意類似。
高適《封丘縣》詩有這樣幾句:“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日遲回。乃知梅福徒為爾,轉(zhuǎn)憶陶潛歸去來?!背跞胧送镜母哌m,不太適應官場規(guī)矩和下級官員角色,一度產(chǎn)生了效法陶淵明棄官而去的想法。
白居易大概是唐代詩人中,推崇陶淵明最用力、緬懷陶淵明最深情的一位。他不但在多首詩中表達了對陶淵明的喜愛、景仰之情,例如“常愛陶淵明,文思何高玄”(《題潯陽樓》);尋訪陶淵明故里的時候,愛屋及烏,吟出“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的詩句(《訪陶公舊宅》),他還模仿陶淵明的詩歌進行寫作,有《效陶潛體詩十六首》。
有意思的是,孟浩然、李白基本上都是未入仕途之人(孟浩然只在張九齡等人幕府中做過短期的幕僚,李白只在宮廷里做過兩年供奉翰林),而高適、白居易日后卻都是仕途通達之人。日后不同的人生道路,早年卻都因性情相通,一度成為陶淵明的崇拜者。
王維提到陶淵明的詩文有《桃源行》和《與魏居士書》。其中《與魏居士書》對于陶淵明的棄官不做,放棄公田俸祿,致使生活陷入貧窮,屢次向人告乞,有“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的疑問,有“忘大守小”的評語。
杜甫對于陶淵明的詩歌藝術當然是欣賞的。《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中的“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兩句,可見其欽佩羨慕之情的濃郁。但是,杜甫也在一首《遣興》詩中指出了陶淵明的矛盾:一方面,他能做到棄官歸隱做“避俗翁”,另一方面,他又未能完全擺脫世俗觀念,經(jīng)常為兒子的賢愚憂心忡忡。
韓愈跟杜甫一樣,也指出了陶淵明在“偃蹇不與世接”的同時卻又“未能平其心”的事實(《送王秀才序》)。
劉禹錫一首《寓意》詩云:“世途多禮數(shù),鵬鷃各逍遙。何事陶彭澤,拋官為折腰?”
這四位,也出現(xiàn)了令人乍看之下感到意外的現(xiàn)象:韓愈終生為官,官做得還不小,不太贊同陶淵明的處世方法,在情理之中。杜甫雖然仕途坎坷,為官時間不長,也曾有過棄官的經(jīng)歷,但是,他是虔誠的儒者,一生都沒有停止過對社稷蒼生的關心與系念。杜甫對陶淵明的矛盾有所微詞,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杜甫對陶淵明的感情可能主要是同情)。劉禹錫也是仕途蹭蹬之人,但是他一直混在官場。無法理解隱者的抉擇,也不難理解。王維中年以后成為虔誠的佛教徒,“萬事不關心”,而且他又購置了輞川別業(yè),流連山水田園,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按理說,他是應該引陶淵明為同類的。
其實,陶淵明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唐代這些著名詩人各自的性情與價值觀念。
(作者:丁啟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