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林懷民說:“我知道藝術家不只是為著那掌聲與鮮花工作,卻不明白藝術不只是技術、形式與結構。藝術工作原來只是將心比心,是人情的往來”。拍電影,也是一份人情往來。那些潛在的觀眾,用了二十年、三十年,讀書、思考、看電影,為不公不義憤懣,這都是一份人情,不把他們找出來,是對這份人情的荒廢。
著名制片人方勵為《百鳥朝鳳》下跪之后,《百鳥朝鳳》的排片開始上升,周日的全國排片占比攀升至7.3%,而根據(jù)“貓眼電影”的票房數(shù)據(jù),《百鳥朝鳳》周六單日票房876.2萬元,遠超其前8天的票房總和,總票房目前已超2600萬元。
暫且不去討論這部片子的得失,先來討論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部片子的窘境,因為方勵的一跪所產生的轟動效應,暫時得以緩解,但下一部類似的電影呢?方勵先生為《百鳥朝鳳》所做的努力,固然是因為這部電影的質量,卻也是因為,這是吳天明先生的遺作,吳天明先生的影響力,決定了這部片子能夠獲得這樣的待遇,正片前,有張藝謀和馬丁·斯科塞斯的站臺短片,而影片上映后,連一向不問世事的李安,也發(fā)布視頻表示支持。李安的發(fā)言,也說明了吳天明之所以獲得這樣大范圍支持的原因:“沒有他就沒有第五代導演、沒有第五代電影,也就沒有現(xiàn)在華語電影的盛況?!?/p>
如果再有一部《百鳥朝鳳》,出自年輕人之手,能否獲得這樣的支持呢?能否會產生這樣的排片票房雙逆襲?我看很難。當一個事物沒有復制的可能,僅僅作為孤例出現(xiàn),正好說明它的窘境是無可挽回的,這不是《百鳥朝鳳》的窘境,而是所有類似的文藝片的窘境。
所謂“文藝片”到底是什么呢?爭論多年仍然沒有結論,有人把所有難懂的電影歸為文藝片,有人把票房欠佳的電影歸為文藝片,但所有這些定義,都擁有共同的潛臺詞:它是“商業(yè)”的死敵,是小眾的酸氣的。但我想,所謂文藝片,多數(shù)時候,是一種試圖研發(fā)新的電影語匯,試圖融匯新的藝術成就,將人類在心理學哲學等各個領域的最新心得納入電影表現(xiàn)范疇的電影,而商業(yè)片,是在文藝片完成了研發(fā)和演練,測試了觀眾的接受度之后,將這些成果套路化、并進行量產的電影。
《百鳥朝鳳》劇照
文藝和商業(yè)并不是對立的,如果沒有德國表現(xiàn)派和《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黑色電影和后來的恐怖片,恐怕會欠缺一點韻致;如果沒有香港“新浪潮”,香港電影可能還沉溺在戲曲傳統(tǒng)里不能自拔,在邵氏電影的假花假草假山假水里打來斗去;如果沒有歐洲作者電影對人格分裂、夢境的熱心探討,好萊塢2000年后那些復雜敘事的高智商電影,恐怕不會出現(xiàn),如果沒有那些被視為小眾的“文藝片”星星之火一樣地培育觀眾,《黑客帝國》和《盜夢空間》可能不會得到這樣普遍的理解和熱愛。
但中國文化是俗文化,所謂純文學所謂藝術電影,其實都是舶來品,八十年代,各種文藝流派走馬燈一樣演練一遍之后,終究水土不服,逐漸銷聲匿跡。2000年之后,中國文藝向俗文化回歸,漸漸失去了對“純文藝”進行吸納的興趣,文藝領域的實驗,都被當做是浪費,會遭遇嘲笑,但另一方面,回歸卻始終沒有完成,中國的文學也好電影也罷,于是呈現(xiàn)出一種古怪的面貌,票房被當做臨時標準樹立起來,而且是唯一的標準。
在這樣的萬馬齊喑中,那些文藝片定位的電影,該怎么辦呢?這些年來,我看了許多人們心目中的“文藝片”,例如《二十四成記》、《我們天上見》、《心迷宮》,一邊看,一邊想,這樣的電影,難道不是為大家拍的嗎?人們?yōu)槭裁础安徽J”?不認的另一面,可能是不找,它沒能找到認它的人。
《百鳥朝鳳》劇照
這是我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得到的心得。這部電影作為電影的得與失如何,另說。但這部電影引發(fā)的觀眾情感反應,是我這些年看過的電影里,最步調一致的。好些電影,觀眾反應落差極大,有人笑有人哭,更多的人無動于衷?!吨虑啻骸吩谶@點上是成功的,要笑的時候,全笑了,要難過的時候,全都靜默。不只是因為電影本身,而是因為它精打細算地找到了它要找的人,它用趙薇、辛夷塢、李檣、王菲、趙又廷,用北京電影學院96級、黃曉明,用《紅日》、《阮玲玉》海報、匡威鞋、BP機,用各種手段,用所有這些人和事蘊含的公約數(shù)的匯集,找到了它要找的人。他們都是散居各處的一路人,他們的情感反應,怎么可能不一致?
《二十四成記》、《我們天上見》、《心迷宮》至少引起了我的興趣,我相信,我這樣的人,有一個就有兩個,有兩個就有兩百個,就是得費點功夫,把這些人找出來。
得找,用電影本身的計算,用炒作,去說服資本家,用一切你喜歡和不喜歡的方式。電影不是拍完就完了,“找”,也是電影的一部分。不要推給“不認”,也要反思自己的“不找”。
來吧,來找我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