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養(yǎng)生功的理論基礎
具體到人身而言,未有此身,先有此炁,此炁即無極,又謂先天真一之炁。俗說先天不足,是指秉受父母之先天真一之炁不足。故道家不但把此說成是先天地之始萬物之母,而且把人也看成是個小天地,看成是由無到有,由生到死的過程。并且通過運用功法延長壽命,推遲衰老的過程,甚至做到返老還童。那么道家的功法是怎樣使人返老還童呢?它是以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陰陽消長的道理來進行論證的。當人在母腹中十月胎圓、瓜熟蒂落,降生后體軟如綿,其象屬坤。臍帶一剪,先天炁斷,后天氣由口鼻而入;兩眼分開,舌亦不接任督;性帶氣上移于心,命帶氣下人于腎,性命相距八寸四分(傳統(tǒng)說法);元神失位,識神掌權(quán);自少而壯,壯而老,老而病,病而死,性命始終不能如一。人自出生起,每歷三十二個月,便生元炁六十四銖。從一歲至兩歲零八個月生一陽,長元炁六十四銖;至五歲零四個月生二陽,又長元炁六十四銖;至八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生三陽;至十歲零八個月,又長元炁六十四銖,生四陽,至十三歲零四個月,又長元炁六十四銖,生五陽;至十六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生六陽,體變純陽,共長元炁三百八十四銖合一斤之數(shù)(其中包括天地正氣三百六十銖,加上父母祖炁二十四缽)。月圓必缺,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陽極陰生,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人到十六歲(這里是指男子;女子為十四歲)身俱六陽,在卦為乾為天姤,六交皆陽。陽極陰生,月圓必缺,盈滿則溢,即是破身的年齡。當元身已破,元炁下泄,從十六歲起,每歷九十六個月,耗元炁六十四銖生一陰。從十六歲至二十四歲,耗元炁六十四銖生一陰;如此類推,從二十四歲至三十二歲又耗元炁六十四銖,又生一陰,二陰出現(xiàn);至四十歲又生一陰,三陰出現(xiàn);至四十八歲又生一陰,四陰出現(xiàn);至五十六歲又生一陰,五陰出現(xiàn);至六十四歲又生一陰,六爻皆陰,至此三百八十四銖元炁耗盡。
按以上原理,人至六十四歲,元炁耗盡,應該是炁盡人死,為什么人有七十未衰,又有未老先亡的呢?根據(jù)八卦陰陽的道理回答:即卦盡炁未盡,或炁盡卦未盡。壽夭不同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受之父母的先天遺傳,另方面在于個人的修持。當然天災人禍例外。明白此理,就可設法補救,身破炁補,精虧精補,就是用哪里丟了哪里補的辦法來補救。三百八十四銖缽元炁,是一點一點丟失的,再用養(yǎng)生功法一點一點補回來。雖然六十四歲年逾花甲,若能立志按著養(yǎng)生功法修持,從靜養(yǎng)功修性入手,待靜極而動,一陽來復,炁發(fā)則收炁,精動則煉精,炁虧則炁補,精虧則精補,似胎兒剛落生一樣,以有為法消陰長陽。用功百日長六十四銖元炁生一陽,此時身體的健康狀況好像由原來的六十四歲回到五十六歲。再堅持用功百日,又長六十四銖元炁,又生一陽,而身體健康狀況又好像回到四十八歲。又用功百日,又長六十四銖元炁又生一陽,而身體狀況好像又回到四十歲那樣。再繼續(xù)用功百日,又長六十四銖元炁又生一陽,而身體狀況好像回到三十二歲那樣。再繼續(xù)堅持用功百日,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又生一陽,身體狀況像是回到二十四歲左右。再繼續(xù)用功百日(所謂百日指的是個約數(shù),是因有“百日筑基”這個名詞而來,不是確指一百天)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又生一陽,此時又變成六交皆陽,從身體狀況來說,已經(jīng)成為十六歲童真之體。這就是道家的所謂返老還童,當然這不是三年五載輕而易舉之事。
古人將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陰陽消長的變化與人從無到有,直到六十四歲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八八六十四卦,在人是由一歲至六十四歲。三百八十四爻的陰陽變化,則成為人身上三百八十四銖元炁的消長過程。所以說,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間盡性命之理,寓養(yǎng)生之道。這就是養(yǎng)生功的理論基礎。
三、人生三寶精、氣、神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炁、神。當然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這種說法未免不夠全面。不過精、炁、神作為人身之三寶還是不容否認的。何謂精、炁、神?精、炁、神為什么稱人身之三寶?善養(yǎng)生者應怎樣利用和鍛煉三寶以達到推遲衰老延長壽命的目的?下面依據(jù)養(yǎng)生功的傳統(tǒng)說法,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幾點膚淺認識。
1.為什么說精、炁、神是人身之三寶,三者之間又是什么關(guān)系?
首先談一談“精”。精在人體內(nèi)是維護人的生命的高級物質(zhì),即精液。精有陰精、陽精、元精之分。人吃食物,入胃后,經(jīng)消化、吸收營養(yǎng),先化成胃津。胃津送人心的左下耳房(心分四房:左上、下耳房和右上、下耳房)化成紅血,紅血入任脈化成陰精,陰精入睪丸宮化成陽精,陽精內(nèi)有精蟲。當精撞陽關(guān)奔放欲出之際,順出陽關(guān)是生人之道;逆回是煉精化炁之時,但必經(jīng)師傳。人之五臟都各有其精,故有五臟之精華皆聚于二目之說。
所謂炁,有后天氣(米谷之氣)和先天祖炁即元炁(無火之炁)之分。先天祖炁受之父母,后天氣是口鼻呼吸之氣。故中醫(yī)把人的本質(zhì)虛弱說成是先天不足,把不知調(diào)養(yǎng)身體,說成是后天失調(diào)。先天祖炁藏于大腦中心,道家稱腦炁胞。解剖學命名前水房、后水房。由于人的一身無不聽從大腦指揮,此炁又受之父母,故名先天祖炁。此炁雖然看不見,但能摸得著。這即是寸、關(guān)、尺三步脈搏跳動之炁。中醫(yī)以三指診切寸、關(guān)、尺三步脈的浮、沉、遲,并判斷內(nèi)里的病變。如果內(nèi)部腎水上升,心火下降,陰陽和合,人就健康無病。倘若陽盛陰衰或陰盛陽衰,偏陰偏陽都為之病。人的生命是靠先天祖炁而定興衰的。先天祖炁充沛,人身體就強壯,先天炁微,人就多病,先天炁枯,人就死亡。人斷炁就是斷的先天祖炁。俗話說,三寸炁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先天祖炁從何而來呢?以先天而論,其根源來自父母。以后天而論,其根源來自飲食。簡而言之,人吃了食物,吸收營養(yǎng),化而成津。津化而為精,精化而為炁。這是由后天生理功能自然而來的先天祖炁。道家深知此炁乃養(yǎng)生之寶,以有為之法通過用功,靜中求動,逢動即收,積炁養(yǎng)身,日積月累,達到先天炁足而致益壽延年。所以,先天炁還必須憑后天氣培養(yǎng),先天炁和后天氣相互依存,不能偏廢。
神,有元神、識神之分。元神無知無識,渾渾噩噩,又謂之性神。當嬰兒落地時仍是元神執(zhí)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增長,識神逐打成長,元神逐漸退位。待知識日開,識神掌權(quán)之日,即是元神完全退位之時。所謂識神,即思維之神,它決定著人的一生的思想活動。根據(jù)道家養(yǎng)生功的說法,靜則為元神,動則為識神。心定念止是元神,心動念馳為識神。元神、識神只有心念動止之分。
精、炁、神雖然名分為三,實則一體。三者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精為生炁之源,炁為養(yǎng)神之所。精炁似淵水,神似水中魚。精旺炁足,神魚活躍,可以應萬事。精竭炁枯,神魚無所依存而死亡,則萬事歸空。所以說,精、炁、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
精、炁、神是人的生命的根本。故柳華陽祖師說:“精為炁之母,神為炁之子”,“人身有精則生,無精則死”。人身上內(nèi)而五臟,外而發(fā)膚,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以及活動著的思維,無不依賴精、炁、神來履行各自的職能,以達到新陳代謝而衛(wèi)護軀體的生存。雖然人們都知道精、炁、神是須臾不可離的東西,也知道有之則生,無之則死,但真正知道珍惜者仍是少數(shù)。知珍惜而又知如何鍛煉者,則更少。明知是寶,無法能保,任水自流,一了全了。況且人還有擺脫不開的七情六欲,時時刻刻腐蝕和消耗著精、炁、神。而作為神炁之本的精,又是那樣難產(chǎn)而易消,以有限的收入,去對付無限的支出,這可以說是促人早衰的主要原因。駐顏無術(shù),止流無方,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我們不提倡,也根本做不到斷六欲、絕七情。我們不是為僧為道的絕欲者,但求能夠珍惜三寶,做到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既能有收入,又要有開支,用之得當罷了。治身如同治家,要重視勤儉節(jié)約,勤能多入,儉可少出,這也算是富家強身之道吧。
2.怎樣鍛煉精、炁、神?
道教龍門派性命雙修全部功法,都離不開精、炁、神的鍛煉。其全部功法,不外乎四手,即下手煉精化炁,轉(zhuǎn)手煉炁化神,了手煉神還虛,撒手煉虛化無(合道)。道家養(yǎng)生法,是以身、心、意為主,以精、炁、神為用,攝三歸一而道成。故心印妙經(jīng)開始第一句:“上藥三品,神與炁精。”只此一句就道破了丹道之秘,也直截了當?shù)刂赋鼍?、炁、神三寶是上乘藥品的基本原素?br> 有人間,道家所說的精、炁、神與武術(shù)中所說的精、氣、神有無區(qū)別?我的回答是:儒、釋、道、醫(yī)、武源出一家,對精、炁、神也別無二致。稍不同的是道家專講鍛煉精、炁、神。如下手煉精化炁,精與炁交,炁與神交,炁與炁交,神與神交等等。對于武道皆通者,從古至今不乏人。古代釋家西來的達摩老祖,既得釋家禪功之秘,又是少林在中國的創(chuàng)始人。道有武當張三豐,既是武當太極拳創(chuàng)始者,又是得道高人。他們把武功與道功融為一體而達到高深境界。
華陽祖師曰:“仙道煉元精為丹(凡煉丹下手之仙機,即腎中之原精。精滿則炁發(fā)生,復煉此發(fā)生之炁,收回補其真炁,補到炁足,生機不動是謂丹也),則人之根竅不漏。無漏精之路,便成人仙矣。”以上所說,是從煉精化炁,煉炁補炁,進而達到精盡化炁,馬陰藏相,陽關(guān)自閉而丹成。再進行大周天采大藥服食過關(guān),煉炁化神,達到煉神還虛的高深境界。
精炁神三寶,人身不可少。精為生炁源,炁是養(yǎng)神堡。
三者似鼎足,缺一勢必倒。精采一旦盡,生命隨之了。
趁有一息存,修持貴在早。會得煉精法,保君推遲老。
問題:
1、含糊不清,男人有精、氣、神,那么女人、太監(jiān)是否有精、氣、神?
2、精、氣、神的充足與否如何衡量?
3、對男人來說適當?shù)乜刂凭号欧殴倘挥泻锰?,但憋住不放未必是什么好事吧?/em>
4、練功非但不會降低性功能,恐怕還會增強性功能,這樣不是越練越鱉壓力越大?不會出問題吧?
六、養(yǎng)生功的特點
道教龍門派的性命雙修養(yǎng)生功,有其獨特之處。其特點如下:
1.運用的是與人的生理自然規(guī)律背道而馳的逆行法。人的生理自然規(guī)律,是由小到大,由大到壯,由壯到老,由老到死??绅B(yǎng)生功偏要逆天而行,倒轉(zhuǎn)乾坤,要用功法由老返壯。這是逆著自然規(guī)律,走返老還童的道路。這種逆行在用功時是非常明顯的。比如,眼睛是往外看的,練功時要求二目垂簾返觀內(nèi)視;耳是聽于外的;練功時則凝耳韻斂神內(nèi)聽;鼻是嗅外界五味的,又是呼吸器官,練功時要調(diào)息理氣,行深呼吸或逆呼吸,以至胎息,至最高境界達到停止呼吸(釋家稱二禪息?。?;口舌是用來吃飯說話的,練功時要閉口藏舌,舌頂上腭,有話藏在腹里;心(指管思維活的靈心)是往外想的,練功時首先必須把它集中于雙目之間,方算收心求靜。即要求心定念止,神不外馳,把放出去的心收回來。這正是孟子所說的:“人有雞犬放而知求,有放心而不知求”。意思是說,人們早晨把雞犬放出去,到晚上還知道找回來。可是人的心向外跑,則不懂把其收回來。又如,人的精、炁是宜于外泄的。正如孟子說:“食色性也”。這就是說,食與色是人的天性。然而釋家和道家(這里是指出家入廟的和尚、道士)都是畏色如虎。故釋家有“斷淫”(即淫身、淫心、淫根)之說。他們認為淫身好斷(即出家入廟不近女人),淫心難斷。當情動炁發(fā)、外陽勃舉之時,必將牽連身心。食與色是人的本性,也是所有的有生命物的本能。不論是鳥獸蟲魚,還是草木花卉都離不開雌雄交舍、陰陽交配,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呢?確切地說,沒有陰陽交配就沒有人類,沒有萬物,也就沒有世界。我們不贊成男不婚、女不嫁的絕門戶。我們所提倡的養(yǎng)生之道,是既要生兒育女,又不能脫離家庭的養(yǎng)生之道。不過要想老而不衰,并能享受百年之樂,就必須做到食欲有節(jié),起居有常,對性生活更要有時有節(jié),尤其重要的是要學會一套養(yǎng)生功法:心動收心,炁發(fā)收炁,精動收精,神飛收神,把將順自然規(guī)律而去的東西,用逆行功法統(tǒng)統(tǒng)收回來,為我所用。用現(xiàn)代話來說,這叫扭虧增盈,變害為利,轉(zhuǎn)弱為強。人們都習慣于順從自然規(guī)律任水東流去。而道家的養(yǎng)生功法,偏要逆著自然規(guī)律迫使順去的東西逆著回來。這一點即是異于常人之處。正因為如此,最后的效果也異于常人。所以我說,逆行法,是養(yǎng)生功的主要特點。
2.謹守的是勤儉治身的原則。這是養(yǎng)生功的第二個特點。勤是練功要勤。凡學一門知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勤奮好學、持之以恒、百折不撓的精神方能達到自己所企求的目標,故有業(yè)精于勤的格言。勤是事業(yè)成功之母。儉是節(jié)儉少用的意思。把儉字用在性命雙修養(yǎng)生功法上即是要求:眼從儉少往外看;耳從儉少聽外事;鼻從儉呼吸深、長、細、勻;舌從儉少開口說話;心從儉減少思慮,心靜念止;精炁從儉少用于外而多用于內(nèi)。這合乎增產(chǎn)不忘節(jié)約、開源必須節(jié)流的原則。勤能多入,儉可少出,缺能補圓,虧可補足,以德潤身,方是真富。勤儉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傳統(tǒng)美德。以此治國則圖強,以此持家則家富,以此修身則身不衰。養(yǎng)生功稱之為攢炁法:錢多家可富,炁足身必強。故勤儉治身也是性命雙修養(yǎng)生功的一個重要特點。
3.同于醫(yī)學又異于醫(yī)學。中醫(yī)學歷史悠久,可以說它是我國獨有的一顆明珠。這顆明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為人類救死扶傷,解除病痛之苦,其功與日月同輝。從造福于人類來說,它要高于釋、道兩家不知多少倍。從《黃帝內(nèi)經(jīng)》上可以看出道、醫(yī)源于一理,都是本著陰陽五行、生克制化、調(diào)理陰陽,以達到祛病養(yǎng)生的目的。而道從遠古到當代一直被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其應用于人身上也不如醫(yī)學那樣廣泛。故上古之人也不是人人都懂得道。這里的“道”是指養(yǎng)生之道的“道”,也是老子指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道”,又是儒家須臾不可離的“道”。古時醫(yī)道一家,知醫(yī)者必知“道”,知“道”者也必知醫(yī)。隨著時間的推移,日久年深,二者逐漸分開。醫(yī)是治已病,道既治已病,又治未病,即現(xiàn)在提倡的以預防為主。后人雖有醫(yī)道皆通者,但為數(shù)不多。所以說,養(yǎng)生功同于醫(yī)學又異于醫(yī)學。
4.同于太極拳又異于太極拳。太極拳與道家養(yǎng)生出于一源,根本不能分開。由無極而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變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不但與道家養(yǎng)生功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與太極拳、八卦掌、形意諸拳以及各家拳術(shù),無不密切關(guān)連。從歷史來看,很多武術(shù)名家,又是得道高人。如武當張三豐,達摩老祖,近代余師祖千峰老人,師叔祖自然門社心五等,他們都是將道功與武功融為一體的先例。
太極本身是負陰而抱陽。太極拳的一招一勢,一舉手一投足都離不開陰陽虛實,剛?cè)嵯酀?,動靜相隨。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在練功時要求精神集中,全身放松,舌頂上腭,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領(lǐng)頂勁,氣沉丹田,以意行氣,斂神入骨,虛心實腹,是在動中求靜,以達到舒筋活絡,調(diào)節(jié)臟腑,百脈流暢,養(yǎng)神補腦而健康長壽。這與道家靜養(yǎng)功的要求以及所起的作用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太極拳本身是擊技,以動求靜,是練形為主,從表向里發(fā)展。道功則是以靜待動,是練神為主,從內(nèi)向外發(fā)展。兩者同樣要達到形神俱妙的效果。但是太極拳的特點是既能強身,又能防身,還能御敵。而道功只能養(yǎng)身,而不能防身,更不能御敵。不過道家養(yǎng)生功夫一入手就是筑基煉己,修性保命。從收心入靜,靜極而動,炁動收炁,精動煉精,以此增強人的體質(zhì),改變?nèi)说臍赓|(zhì)以及精神面貌,這是人的生命的根本。而太極拳本身是擊技,它的一招一勢,都有一定的要求,沒有十年八年堅持不懈的苦功夫,很難達到妙處。故有十年太極不出門之說。而道家的養(yǎng)生功法極其簡單,不分老弱病殘,都能適用。它既沒有復雜架子,更沒有繁瑣的要求。其法簡單易行,但易中更有最難處。只是一個收心求靜的“靜”字足可以一生用之不盡。如果道功與武功兼而用之,不但兩者并行不悖,而且更易臻上乘。
第三章 功法十三步
第一步 收心求靜
第二步 收炁降龍、安爐立鼎
第三步 開通奇經(jīng)八脈
第四步 小周天、下手煉精化炁伏虎法
第五步 外文武火金木合并法
第六步 卯酉周天進陽火退陰符
第七步 龍虎二炁翕聚收光法
第八步 蟄藏炁穴
第九步 大周天蒂踵呼吸法
第十步 固精關(guān)門法
第十一步 虛室生白蟾光現(xiàn)
第十二步 舍利養(yǎng)足現(xiàn)六景
第十三步 采大藥服食過大關(guān)大周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