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務(wù)本 本立道生
------------吳悅石先生訪談(一)
時間:2015年1月28日
地點:北京快意齋
人物:吳悅石、陳十田、韓修龍
文字整理:韓修龍
畫家的書法
韓修龍(以下簡稱“韓”):書法家的字重線質(zhì),畫家的字在重線質(zhì)的同時于字形結(jié)構(gòu)上會時時有所會心,您覺得書法家的字與畫家的字有何不同?
吳悅石(以下簡稱“吳”):這個問題從歷史上看,歷代標(biāo)準(zhǔn)不同,在宋元沒區(qū)別,宋代的畫一般不題字,但是宋代畫家也寫字,只是傳世的少,像文同。宋四家都是一個類型,都學(xué)周越,從王著周越下來,應(yīng)該是大體不差,都是二王一路,那個時代都不會有太出格的字。我們現(xiàn)在看留下來的那些畫,像蔡京題的《聽琴圖》就很好,當(dāng)時就是這樣。還有那個朱熹,字也很厚重,題畫或單為書法都行。到了趙孟頫,提倡以書入畫,講“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yīng)八分通”,但他的題畫字與平常的書法都一樣,也未必把他畫竹石圖的意味都用進(jìn)去,但他知道用這個意,在這個用意用形上,當(dāng)時都是有體會。那個時候,書法家和畫家所追求向往的都基本上相同。我們隨著時代發(fā)展,越往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畫家就是畫畫的,書法家就成寫字的了,分開之后,才有了這個不同的看法,當(dāng)你既是書家又是畫家的時候,這個字不管用在哪,就沒有了區(qū)別,包括明代董其昌那個時候,書家畫家沒有區(qū)別,都寫得好,一直到八大,也一樣,畫那么狂怪,字不怪,溫柔而敦厚,不見棱角,開張而收斂,很得體。
韓:有度。
吳:所以,做事不可拘泥,拘泥就是教課書,教課書是教不出人來的,教課書是傳播基本知識,這個問題就不能拿教課書的眼睛去看。認(rèn)識一拘泥、古板,就不是學(xué)問了,就是斗氣。書畫一道,都是活的,這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歷史淵源流長,從這個角度看,什么都會明白。從發(fā)展來看,這個事還會爭論下去,為什么呢?畫家就是畫家,書家就是書家,所以,很多畫家,書道這一塊兒肯定不成,不成之后,就是拿畫畫那套路數(shù)寫字,那肯定寫不出啥來,你不下功夫,字就不會寫出來。
韓:您認(rèn)為畫家應(yīng)該寫什么樣的字才好?
吳:畫家寫什么樣的字才好,適合自己的字,見功夫的字,有傳承的字,不是憑空來的,就是好。就這么簡單。
韓:古代的畫家里,您最喜歡哪幾位的字?
吳:喜歡的很多,因為宋以前,畫家字見不到。元,從趙孟頫、吳仲圭,寫的好的就非常多。越到晚明越好,像黃石齋、倪元璐、八大,我對徐青藤有看法,但也寫的好。王鐸也好,這就到了清初,揚州八家也好,那個黃癭瓢寫的也好。鄭板橋、金冬心、李晴江都好。
韓:還有那個汪士慎。
吳:他的字很文氣,配他的畫很合適。華新羅,寫上去好像不會寫字,但仔細(xì)一看,很有味道,就配他那畫又松又飄逸。這個之后,是書家好過畫家,鄧石如、吳熙載等人以來,何紹基、趙之謙繼往開來,又形成新一代書風(fēng),這是元明也比不了的。
韓:這時的何紹基也能畫。
吳:到趙之謙更能畫了。到了晚清,就又后來居上,有人說這個時候沒人,我不這么看,這要看你怎么認(rèn)識,這些人不但學(xué)問好、字好,還帶出一大批人來。吳昌碩、蒲作英、虛谷,
任伯年都好。
陳十田:這個詩書畫印,到了晚清大盛,是一個高峰。
吳:晚清提倡這個詩書畫印,清中期樸學(xué)盛行,也就是考據(jù)學(xué),文字學(xué)家隨之興起,篆刻因之大盛,那時候刻字,不是上來就刻,先要學(xué)幾年文字學(xué)再說,他們寫字,多用些古俗字,異體字,不是沒有標(biāo)準(zhǔn),都是有來歷的,都不會寫錯。
韓:他們經(jīng)常研究,順便就寫出來了。
吳:再后,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也寫得好。
韓:吳昌碩與齊白石的字有什么不同?
吳:他們是截然不同。吳昌碩多用圓筆,齊白石多用方筆;吳昌碩快,齊白石慢;吳昌碩鋒短,齊白石鋒長;吳昌碩用古字,齊白石用俗字。齊白石那時候題字,是想法讓人讀懂看懂;吳昌碩是人多半讀不懂。齊白石就變,變得讓大家都能懂得。齊白石呢,那樣的古字也能寫,他是看到了這一點,不寫。
韓:齊白石的畫,風(fēng)格也不同,畫大家熟知的東西。
吳:另外,吳昌碩以氣勝,齊白石以韻勝。吳昌碩氣壯,他自己也說,“我以氣行”。吳寫《石鼓》,齊寫《三公山》。還有些細(xì)節(jié)上的不同,那是給內(nèi)行人看的。這兩個人的字,又讓人想到了《書譜》上說的,“文”與“質(zhì)”的問題,質(zhì)多,文就少,太強調(diào)質(zhì),就是強調(diào)形?,F(xiàn)在這個展覽效果就缺少蘊藉,就缺少書味,書卷氣,書法就應(yīng)該這樣嗎?答案不一,各有說法,有人主張書卷氣,有人主張展覽效果,所以,文勝質(zhì),質(zhì)勝文,還要爭論,還會爭論下去,我們不去爭論。其實這也不必爭論,明白人都會在心里有個答案的,是文勝質(zhì),還是質(zhì)勝文,這要看那個“度”,“度”把握的好,就是高明的,就是高手。
韓:先不去評價徐悲鴻先生的畫,我們這里只說他的字,我很喜歡徐悲鴻的字,服膺那字的氣息,在現(xiàn)代大畫家里,我以為是最好的之一,您怎么看?
吳:徐悲鴻學(xué)問還是不錯的,在少年時對蒙學(xué)、經(jīng)學(xué)這塊都讀過,有比較好的國學(xué)根基。
韓:他還師承過康有為。
吳:其實康有為也不可能手把手的去教,不過,在書法上,他還是在康有為那里學(xué)了魏碑,像《爨龍顏》,得到了那個氣,字很大氣,見骨。小字感到就弱一些,用細(xì)筆寫的那個款字。大字好,用大筆一寫,氣就出來了,非常渾厚。
韓:張大千的字,有人評價有些野,失于典雅,與他的畫不甚匹配,您怎么看?
吳:張大千我覺得很合適,比現(xiàn)代人比,一點也不野,反而是見蘊籍了。他三十歲前寫帖,三十歲后跟李瑞清、曾農(nóng)髯寫碑,把李瑞清那個路數(shù)全學(xué)會了,寫得也很好。
韓:善用那個顫筆。
吳:叫“一波三過筆”,是顫筆法。民國時有人挖苦李瑞清,說像狗牙似的,用筆一抖一抖的,但抖過了就不好了??扇鞠壬灿妙澒P,就沒人說,所以還是要看效果,有時這個一筆下來是沒有的。一筆下來也是好的,一筆下來是氣,抖筆下來,氣不斷,也是好的。所以,不能先入為主,不能說不顫就好,顫就不好了,不能以一已奪之,要公允,歷史地看。再者,他的畫和字,很配,相得益彰。還有,大千先生寫字用短鋒硬毫,寫得有質(zhì)感,見份量,壓得住紙。他的字,在那個時代是特立獨行,少有人能及,因為在那個時代,人們多寫帖。
韓:琉璃廠常能見到他的對聯(lián)。
吳:他用短鋒筆,寫二三個字一蘸墨。
韓:一個畫家,字要寫好,應(yīng)該怎么入手?記得您特別提到要寫好小楷字,這個對一個畫家,是不是特別重要?
吳:一個畫家,字寫不好,就無從談畫,我是這么認(rèn)為。也不管他現(xiàn)在畫到什么位置,也不管他畫過什么成功的作品,那只是展覽會的問題,作品入選不如選,和傳不傳世是兩回事。但是,作為一個中國畫畫家,你字沒寫好,你將來肯定要倒臺。這是歷史,我們再看幾十年,然后再說這個問題。一個國畫家,你寫不寫字,跟他個人有關(guān)系,認(rèn)識到了你就寫,認(rèn)識不到你可以不寫。就像過去有人講的,“我們是中央美院,畫畫就是畫畫,不要寫字?!边@個是修養(yǎng)到了,你會有這個認(rèn)識,真要到八十歲,你才認(rèn)識到,那就晚了。
韓:把國畫打碎來看,那一筆一筆都可以理解為書法。
吳:我們不講這么細(xì),就讓你慢慢去體會。再一個是畫家寫小楷,不少畫家,寫字,最小也只能寫成核桃那么大小,再小不成了,這就是沒下過這個功夫。一定要下功夫,寫這個小楷,是能入靜、入心,能夠真正地坐下來,至少一個小時,這也是鍛煉人。寫書法尤其是寫小楷,一是煉字,更重要的是煉人。
韓:是煉精微。
吳:對,是煉那個精微是從哪出來的。還有結(jié)構(gòu),那么小的字,還見筆性,這個很難。就像孫悟空,把你扔進(jìn)老君爐里,人家那是煉你,幫你。寫的時候,你不知道,將來你寫好了,你就會明白。比如,我們再畫那個精微的地方,就會一點兒也不費力地畫出來了。不吃力。點個小景,畫個小人兒,也就沒有什么。
韓:我現(xiàn)在有這個感覺。畫上在等著這個。
吳:對,你看前人畫家,那個小字,都寫得好。
韓:曾分析過八大的書法,是典型的以書入畫,又以畫入書。馮遠(yuǎn)先生曾評價過您:說您“善書,其書法上溯魏晉,心儀古意,兼篆隸真草諸體之韻,亦得行草秘徑,又受明人書風(fēng)影響,筆勢起伏跌宕、散逸流暢。以蒼澀勁健的闊筆線條入其畫作,又以多變的畫技反補入書,兩相兼糅,神意盡出,獨顯機杼”。我覺得您以書入畫,又以畫入書這一點,與八大書法的形成之道暗合,是無意中受其影響,還是長期獨自的參悟所得?
吳:這是在學(xué)畫的過程中反復(fù)揣摩體會所得。一開始想以某種書體入畫都是一時也,我早期的題款,有的認(rèn)真,有的荒率,有的是有意用魏碑的方法,那都與畫不甚相合,都是過程。人與字、字與畫、都相忘了,也就合了,忘了這個過程的時候,你也就得道了。刻意是對的,但那是在過程中,要在這個過程中印證。印證是生,是痕跡,你再出來。最后你不印證了,變成無意了,這個東西就是好的。人都要經(jīng)過幾個過程。
韓:又有人說您的書法深得吳昌碩的以篆隸入行草之法,復(fù)化合無痕,然尚可于此中窺悉其立骨者,早年曾受過顏平原、黃山谷的影響。我品賞老師的字,時時感到其中倒還有李邕李北海的味道,那種簡括,那種骨力洞達(dá)。您的字里面,有沒有李北海的影響?
吳:我是正兒八經(jīng)地寫過《麓山寺碑》、《云魔將軍李思訓(xùn)碑》,一個楷,一個行。之前寫趙字,還有一個清人,沒有名,但寫得非常好,那個帖是墨跡本,我也拿來寫。后來又寫《龍門二十品》,寫《爨龍顏》,又寫顏真卿,字中那個厚的東西就是來自顏真卿,動的地方來自黃山谷。
韓:顏真卿的字,您喜歡他哪一種?
吳:《顏家廟碑》。我覺得《畫贊》散一點,這個《顏家廟》,他給自己家寫就用心?!抖鄬毸芬埠?,只是字不大,所以寫他,還是選大的寫。他的《祭侄稿》我寫過無數(shù)遍,這個顏字,把那個楷化為行的時候,架子都在那里頭,這個架子一定要打好,書法的這個架子就是心胸,這個結(jié)構(gòu)好,寬博。有了寬博,才有渾穆圓厚,才能出來。如果這個打不好,這個沉厚就做不到。
韓:看前些年朱新建,有一陣兒覺得這個字弱了,就寫一寫顏平原?,F(xiàn)在的齊劍南,也是,得益于顏真卿。
吳:這都是過程,夠了,就要放下,放下,那個精神還在,老對著它,也不成,它箍著你,當(dāng)你沒對著它的時候,那就有意思了。所以,案子上不要擺著帖,一看就落進(jìn)去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