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鵬是我的小侄子,因為父母忙碌,生活單調(diào),很少與外界接觸,導致出現(xiàn)情緒交往障礙,表現(xiàn)為脾氣急躁,不肯學說話,怕生人,也害怕很多平常的生活場景,比如草坪、沙灘,不敢自己打傘,不敢坐電梯。他2歲4個月的時候,我曾經(jīng)親自帶了他半個月,教他學會了幾十個字,慢慢的,他的狀態(tài)開始變化,很快學會了說話。這件事情深刻地改變了鵬鵬父母的教育態(tài)度,不再粗暴地對待孩子,而是懂得尊重孩子的愿望和需求。
到了鵬鵬5歲的時候,回頭翻看2歲多的照片,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他最大的變化不是身高體重,而是表情。
那時候,他總是一副怯生生的樣子,我在另一本書里也寫到,睡醒了如果發(fā)現(xiàn)只有我在房間里,一個箭步就沖出去,連鞋都顧不得穿,仿佛見了洪水猛獸一般。2歲的鵬鵬,臉上常常是非常不安、拘謹?shù)谋砬椤?/span>
經(jīng)過全家人的不懈努力,5歲的鵬鵬不但表情坦然,也變得很敢說話。他是一個車迷,坐公交車的時候,喜歡坐在第一個位置上,目不轉(zhuǎn)睛地觀察司機師傅開車。如果沒坐到那個位置,他會自己去協(xié)調(diào):叔叔,我們換個位置好嗎?通常,大家都不會拒絕他。說實話,鵬鵬有這樣的表現(xiàn),我感到非常吃驚,在三年前根本不敢想象。
有一天,看到樓下有個十來歲的孩子在玩魔術(shù),道具還很全,鵬鵬和曼曼就湊過去:哥哥你在做什么呀?我們摸摸好嗎?
兩個孩子,真沒把自己當外人,就在那和人家玩上了,其實,根本不認識這位哥哥。在孩子可以自己去交流、溝通的場合,我們通常都不參與,只是觀察、陪伴。我和嫂子一直在旁邊等著,直到必須回家了,他們還意猶未盡。我發(fā)現(xiàn),兩個孩子完全沒有陌生、拘謹?shù)母杏X,雖然是和大哥哥一起玩,但也很自然。
曼曼是我的小侄女,從小膽子就大,接觸的人也多,更是不在話下。比如,3歲的時候,我們帶她去湖邊喂魚,先要去買面包,走進面包店,我把錢給曼曼,她就自己去說:姐姐,我買面包,我要去喂魚!然后,店員就推薦她買切面包剩下的邊角料。在去湖邊喂魚的路上,看見一個人牽著一只漂亮的小白狗,她就對狗的主人說:阿姨,你的小狗好可愛呀!還在那看了半天。我們喂魚的時候,那個人也牽著狗過來了,于是,曼曼就拿面包喂那只小狗。主人不讓她喂,她就一臉天真地問:為什么不能喂呀?狗的主人就敷衍她:你喂了它,它一會兒還和你要。曼曼很慷慨:沒關(guān)系,我可以給它!狗的主人繼續(xù)敷衍她:反正就是不能喂!曼曼同學徹底迷糊了,非常迷茫地仰望著那位阿姨……
我和三哥相視一笑,然后,三哥出來解圍,他對曼曼說:阿姨不想讓小狗吃那么多東西,不要喂了。恩,這還算一個明明白白的理由,曼曼又去喂魚了。曼曼之所以追問,是因為我們在家里從來不敷衍她,不會隨便編個理由來蒙她。所以,她就對阿姨的理由感到很困惑,一定要刨根問底。
看到兩個孩子與人交往的狀態(tài),回想我自己小時候,真是自愧不如。假設(shè)我是曼曼,人家不讓喂,我就不喂了,根本不敢那樣直視著大人的眼睛,坦然地追問“為什么”。
因為我做教育工作,經(jīng)常陪曼曼鵬鵬玩耍,加上全家人假期又常常聚會,因此,我們漸漸形成了比較統(tǒng)一的對待孩子的方法。比如,如果大人正在閑聊,孩子過來找大人說什么,我們都會停下來,認真聽孩子說完,有時候,還被孩子臨時拉去充當玩伴,閑聊就終止了。他們會提五花八門的要求,我們都會耐心地聽完,不管同意還是拒絕,都會認真回應孩子。
看到這些細節(jié),我心里會充滿感動,當大人專注地聽孩子講話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狀態(tài)非常不一樣,那種冷靜、坦然、放松,讓人羨慕。你會覺得,大人和孩子真的可以平等,就是兩個人在對話,那一刻,大人沒有優(yōu)越感,孩子也不會自慚形穢。我們不會因為孩子說了不合理的話,就劈頭蓋臉地訓斥一頓,也很少笑話他們幼稚。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心中的想法,沒有擔心,沒有畏懼。
家庭,是人際關(guān)系的第一個訓練場。
很多家長說孩子膽小,不敢打招呼,更不知道怎么融入小伙伴群體,問我該怎么辦?說實話,沒有直接對付膽小的靈丹妙藥。我們倒不妨逆向思考,為什么孩子會膽小?
孩子膽小的背后,通常都隱藏著恐懼。那么,這個恐懼的感覺是怎樣培養(yǎng)出來的呢?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原因:對孩子的輕視和我們內(nèi)心的恐懼。
說到對孩子的輕視,有必要反省我們的兒童觀。在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習慣性地輕視孩子的價值。我們的童年里,都曾經(jīng)被不公平地對待。比如,我們參與大人的話題,大人會直接說“你一個小孩懂什么?閉嘴”,我們的要求也常常不被尊重。因此,在說話做事之前,總是要評估一下可能的后果,如果感覺會遭到訓斥,就選擇沉默。如果我們認真回想當初,也曾經(jīng)為此而失落沮喪。當我們成為父母,又不同程度地復制了父母的兒童觀。
許多人輕視孩子的傾向非常明顯,也像父母對待我們一樣。有的人輕視孩子的傾向卻非常隱蔽。甚至,許多人并不覺得自己輕視孩子,相反,覺得自己很重視孩子。其實,往往是重視孩子的表現(xiàn),輕視孩子這個人。這樣的重視,只是重視結(jié)果,重視孩子是否符合我們的期望,卻忽視孩子的感受和需要。這樣做,就是將孩子“工具化”,所以,許多孩子會抗議:你的眼里只有作業(yè)沒有我。被輕視的感覺,會直接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孩子會感覺自己無足輕重,仿佛自己的存在就是個錯誤。過低的自我價值感,表現(xiàn)出來,就是沒有信心,在他人面前膽小拘謹。孩子被輕視,也妨礙孩子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總是“我小你大”的模式,覺得別人好,自己不好,認為別人無法超越,總是仰視他人。
我們內(nèi)心的恐懼,是影響孩子膽小的另一個因素。當我第一次聽家長說害怕與自己的孩子打交道的時候,我感覺很意外,一個家長怎么會怕自己的孩子呢?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怕孩子的家長非常多,只是沒有這位家長這么坦誠而已。經(jīng)過幾年的觀察,我清晰地感受到家長心中的恐懼——怕處理不了當下的問題,怕孩子無法成才。這種恐懼促使家長對孩子過度防御,因此,許多家長對突發(fā)事件會過度反應,將任何可能引起麻煩的苗頭扼殺于搖籃狀態(tài)。比如,當孩子拒絕自己的時候,便表現(xiàn)得很生氣;當孩子提不合理要求的時候,則表現(xiàn)得很惱火;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就表現(xiàn)的很憤怒。這種草木皆兵的狀態(tài)背后,隱藏著家長的不自信。結(jié)果,導致孩子看父母的臉色,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真實體驗和感受。這樣做,武斷而生硬地阻止了當下的沖突,卻累積了更多的問題。
父母的恐懼感,還直接導致了討好和放縱孩子。我們明知道不該這樣做,但事實上,這樣的方法卻非常有誘惑力。畢竟,這樣的方法太簡單了,太容易息事寧人。
這種親子相處的模式,被心理學家稱為“威脅-獎賞”模式,這是消極的二人關(guān)系,其特點為服從與支配。在“威脅-獎賞”模式中,每個人所持有的態(tài)度是他與另一個人有著不平等的價值。比如渺小與高大的對應,窮與富的對應,無能與有權(quán)的對應……被討好和放縱的孩子,具有消極的二人關(guān)系的特點,要么服從,要么支配,給人的感覺是“欺軟怕硬”,唯獨不知道怎樣尊重。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促成積極的二人關(guān)系。積極的二人關(guān)系,不論身份地位權(quán)力的差異,都堅持價值平等的原則。這需要父母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放棄父母的特權(quán),讓渡說一不二的權(quán)力,而且,也意味著放棄“威脅-獎賞”的模式。父母要學會自律,學會傾聽,尊重孩子表達的權(quán)利,認真回應孩子的要求。
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同時,也要學會坦然拒絕孩子。我們踐行尊重的理念,常常走入放縱的誤區(qū),把拒絕孩子,等同于對孩子的不尊重。事實上,這是對尊重的最大誤解。單純的拒絕不會傷害孩子,父母用負面情緒譴責孩子的要求,那才是真正的傷害。
如果我們在家里接納孩子,重視孩子,認真傾聽孩子,全身心陪伴他們,那么,孩子就會有一種感覺:大人很喜歡我,會認真聽我的話,大人重視我的要求,當我遇到困難,大人愿意提供幫助,愿意花時間陪伴我,我和他們在一起很快樂……
如果我們總是拒絕孩子、忽視孩子、挖苦孩子、訓斥孩子,那么,孩子就會是另外一種感覺:大人總是嫌我麻煩,不喜歡我;沒人愿意聽我講話,我說話會遭到批評,沒有人陪我玩,我很孤獨,大人都是自私的家伙,總是為難我,一點也不友好,我得躲得遠點……
我們在家里提供一個安全的人際環(huán)境,孩子就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很容易融入其他群體;如果在家庭中總是遭遇拒絕與冷漠,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都不安全,在不安中,孩子就顯得很膽小。
通常,孩子會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習得一個模式,并且會帶著這個模式周游世界。我們對孩子好,世界便對孩子好,這是一個人的終身財富,也是親人能給予孩子的最深刻的祝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