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簡歷史
古錢研究歷史悠久,在南朝時便有專著《錢譜》,南宋有《泉志》,清代有《吉金所見錄》、《古泉匯》及《續(xù)古泉匯》等。古錢即古代錢幣,又稱古泉,因此,古錢收藏家又稱“泉子”、“泉友”。如果你對古錢感興趣,以下四個常識就不能不知道。
1、中國紙幣為何又稱鈔票?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殼,而最早的紙幣是交子。交子產(chǎn)生于宋朝初期,上有圖案、密碼、花押、圖章等印記??闪魍ǎ部蓛冬F(xiàn)。
除交子外,歷代紙幣還有錢引、會子,金元的交鈔、中統(tǒng)無寶交鈔、至元通行寶鈔,明清的大明通行寶鈔、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等。直至清代晚葉,鈔票作為紙幣的代稱才在社會上出現(xiàn)。
有人認為,紙幣因鈔字的使用由來已久,便產(chǎn)生鈔票之名。千家駒、郭彥崗合著的《中國貨幣發(fā)展簡史和表解》說:“中國的紙幣發(fā)行,自宋迄明,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鈔字已深得人心,一般習慣就以‘鈔’為貨幣的代稱,或稱錢鈔、鈔銀、鈔券、鈔票之名也由此而起?!?/p>
許滌新主編的《政治經(jīng)濟學辭典》持有類似的看法,其“鈔票”詞條解說云:“宋、金曾發(fā)行交子、會子和交鈔,又叫鈔引,用紙印刷……元、明、清三代還發(fā)行過寶鈔也是紙幣。我國俗稱紙幣為鈔票,就是由此而來。”
2、元寶與銀元
銀質(zhì)錢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在銀質(zhì)錢中,以元寶和銀元最為有名。
元寶有兩種含義:其一是中國古錢幣的一種名稱,唐末兩代鑄造較多。因唐“開元通寶”誤讀作“開通元寶”而得名;其二指的是我國舊時鑄的金銀錠,元朝忽必烈時以庫銀為元寶,后來以元寶鑄成馬蹄形,故又稱馬蹄銀,又稱”寶銀”,大錠重約五十兩,多由各地鍛爐鑄造標有銀匠姓名及日期、地點。
元寶重量成色各有差異,清中葉后,元寶須經(jīng)公估局鑒定,批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金元寶一般供保藏,極少流通。
銀元,日形銀幣,俗稱洋錢。那么,中國鑄銀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有人認為,我國最早的銀元是300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漳州鑄造的“鄭成功大元”。
也有人認為,我國鑄造銀元的時間要比“鄭成功大元”早得多。1983年,哈爾濱西部出土了六枚“承安寶貨”。經(jīng)鑒定,“承安寶貨”的確是我國最早的正式銀鑄幣,它要比“鄭成功大元”早460多年。
還有一種看法是近代才開始鑄造。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歐美銀元始流入中國,至清末大量流入。最初習用墨西哥銀元,俗稱洋錢,面刻鷹形,故稱鷹洋,作英洋。
林則徐圖謀自鑄相抵制,以不適用而罷。光緒十四年(1888年),廣東始造銀元,稱“龍詳”,重七錢二分,含純銀90%。其后各省繼起仿造,中國自鑄銀元自此始。
3、中國古幣銅錢為何中間有方孔?
我國古代銅錢不論大小,其形狀是外圓內(nèi)方,對銅錢造成圓形的解說莫衷一是,但對銅錢中間方孔的最初的原意卻有比較一致的意見,即銅錢中間有方孔是由當時的工藝條件所決定的。
古人鑄幣的時候,先把銅熔化,然后注入模中,由于受古代鑄幣技術(shù)限制,錢的邊緣總有許多毛刺,既不美觀又不方便使用。
然而,要去掉這些與刺,必須靠銼刀加工,一次不能只銼一個,必須把錢串起來挫才省時省工,而要把錢串起來,錢中間則必須留有一孔。
但是,如果留下圓孔,穿在棍上的錢就會滾動,這樣便有礙操作,因此留下方孔,把錢穿在方形棍上,錢就不會轉(zhuǎn)動了。
正是由于這個緣故,古代的銅錢才在中部留有方孔。
4、萬貫是多少?
人們時常用“腰纏萬貫”來形容錢多和富有,那么,萬貫到底是多少呢?
古時的銅錢一般是用繩子穿著的,每100枚銅錢叫“一貫”。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發(fā)行了紙制“大明通行寶鈁”,面額為“壹貫”。
當時,壹貫等于銅錢1000枚或白銀1兩,或黃金14兩。由此換算,萬貫等于黃金2500兩,這確實是一筆為數(shù)不少的財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