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24日,遠征山友會一行10人,相約去安化洞市,走茶馬古道,穿越大峽谷,從川巖江直上大熊山。洞市老街是安化茶馬古道風景區(qū)的重要景點。洞市地處雪峰山系東端,西南部與新化的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相依偎,一條發(fā)源于大熊山的小河——麻溪穿越其境,直達資江,麻溪河有個暗流奔涌,深淺難測的“三門洞”,“三門洞”附近有繁榮的集市,洞市因此而得名。它歷史上是一個大鄉(xiāng),幾年前在鄉(xiāng)鎮(zhèn)合并時才并入江南鎮(zhèn),現(xiàn)為該鎮(zhèn)的一個管區(qū)。洞市老街曾是“前鄉(xiāng)”到“后鄉(xiāng)”, 安化到新化、邵陽、云貴的必經要道。尤其曾是新化縣多個鄉(xiāng)鎮(zhèn)的人們來安化的必經要道,是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站。新化的茶馬是通過三條山道進入洞市鄉(xiāng)境內的,而洞市老街正是“三道歸一”之處。
由于麻溪流經洞市的地方水急灘險,洞市自然成為千百年來水路運輸?shù)慕K點和轉運點,同時又是馬幫運輸?shù)钠瘘c,商業(yè)因此而興,集市因此而成,這大概便是洞市老街形成的天時地利。翻開中國地圖,偌大一個安化縣,只有洞市和梅城有文字標記,可見洞市老街所在地理位置的分量。上世紀七十年代,洞市老街依然完整,由清一色的三華里木屋串聯(lián)而成,中間點綴著灰磚青瓦的徽派建筑——陳五芝花屋、賀氏祠堂和萬壽宮。商鋪百家,民房無數(shù)。
據(jù)記載,從明清至解放后一段時間的數(shù)百年里,這里商賈云集,店鋪如林,作坊遍布。遠近茶客到了這里;肯定要餐宿,并要根據(jù)市場行情,決定自己所運茶葉是在此拋售還是繼續(xù)外運;如果繼續(xù)外運,是雇請竹筏通過麻溪水運,還是繼續(xù)通過馬匹陸運。這樣,加上其他商賈,洞市老街就熱鬧了。運輸商品的“竹排”首尾相接長達里許(有兩百多條),老人們說:清代M國時期,洞市老街商業(yè)繁華盛極,運輸貨物的竹排綿延數(shù)里,馬幫列隊,駝鈴叮當,游人如織,物暢其流,一派梅山清明上河圖的景象。
永錫風雨橋
在安化山區(qū)有種結構獨特的廊橋,這種廊大多由木質材料建成,歷經數(shù)百年?!兑骊柕貐^(qū)志》說這種橋“檐牙高啄,狀若長龍,雁齒看行,遮風擋雨,既利交通,又便休息深為群眾喜愛。”
安化山區(qū)群山起伏,澗溪縱橫,山高水急,村落分散。在這種自然環(huán)境下,歷朝民眾都致力于修橋筑路,以能行旅。古代山區(qū)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創(chuàng)造了這種即利于通途,又能躲避風雨、歇息觀光廊式橋梁。它們鑿石為梁,或疊木為拱,一律蓋以廊屋,有的橫跨在險灘絕壁之上,有的靜臥在村落市井之中,與青山綠水相映成趣,景色十分秀麗。
據(jù)安化人士考證,解放以前,安化全縣共有這類廊橋160多座。后隨著公路建設的快速發(fā)展,這些廊橋漸漸失出它原有的作用,有的甚至早已被人們所淡忘,有的早已被人為毀壞。現(xiàn)在,安化境內現(xiàn)有廊橋十余座,分布在梅城、樂安、田心、木子、洞市、江南、馬路、東坪等地。大都因年久失修而瀕臨毀損,急待整修。安化廊橋為土木文化之精髓,對研究橋梁史與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具有特殊的意義。
位于洞市的永錫橋是安化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風雨橋,為清光緒年間百姓捐資興建。橋長80多米,木結構,橋頂蓋黑瓦,重檐翹角,雕梁畫棟,寫意著遺風。
高城村,屬于洞市鄉(xiāng),撤鄉(xiāng)后歸于江南鎮(zhèn)。原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驛站,位于湖南安化縣的大熊山半腰的一個小盆地上,海拔600多米,四周群山環(huán)繞,古木林立,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雞犬之聲相聞,儼然世外桃源,是安化縣高城旅游風景區(qū)安化茶馬古道最經典之地。
高城何以叫高城?是因為它海拔高出洞市600多米, 村子被一群高山托起,村子背后,就是新化縣的大熊山原始次森林。這個村子歷史上是寶慶、新化、安化、益陽等多個縣之間的一個中轉站,運輸茶葉、鹽、中藥材的馬幫都要在此住上一夜,有些貨棧還在這里設有中轉的倉庫。因為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驛站”,便有了高山之城的美譽。 稱之為“高山之城,茶馬遺風”。
關山峽谷
高城關山峽谷,安化茶馬古道風景區(qū)景點之一,位于安化縣江南鎮(zhèn)高城村東面。已開發(fā)的一部分長約1公里,谷底寬的地方有10多米,窄的地方3~5米,峽谷深約100米,溪流西東走向,落差近200米。峽谷兩岸多是斷壁懸崖,刀削斧劈一般,巖壁上長有許多灌木、藤蔓、苔蘚等各類植物,一年四季,色彩斑瀾,鳥語花香;崖頂上差天古木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將峽谷遮的嚴嚴實實,抬頭仰望,天空只留下窄窄的一線。峽谷內巨石林立,錯落有致,形態(tài)各異,千奇百怪,無一不是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平坦地段潺潺流淌的溪水清澈見底,許多小魚兒在這里歡快地游弋;陡峭之處瀑布飛濺,水流拍擊著巖石常常發(fā)出非常清脆悅耳的樂聲;清晨水霧繚繞峽谷,金色霞光透過茂密的樹葉映入谷內,景色更是美輪美奐。與其他許多峽谷相比,這里更秀美、更雄奇。它既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天然氧吧,又是炎炎夏日人們避暑的好去處,也是攀巖、溯溪的好所在.
高城馬幫
高城馬幫是中國南方僅存的最后的馬幫,藏于深山,充滿神奇。古道上延續(xù)千年的故事已曲終人散,但安化馬幫一直沒有完全消失,如今在安化偏遠山區(qū),仍然得依靠一些小馬幫進行短途的物資運輸,成為那段歷史的縮影。上個世紀80年代初,農村包產到戶,農民有了支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有了余錢剩米,馬幫得以逐步恢復。
近幾年,養(yǎng)在深閨的川巖江風景區(qū)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到這里旅游的人絡繹不絕,“馬幫游”成為了國內知名的旅游品牌?,F(xiàn)在,高城及周邊村,家家戶戶養(yǎng)馬,馬匹達數(shù)千。高城的馬是典型的南方品種,不算高大,看上去很普通,騎上卻能翻越崇山峻嶺。那里的山道,本不能稱為“道”,隔遠看哪里有什么路?走近了才發(fā)現(xiàn)在樹叢中間隱約著一條逶迤的羊腸小徑,濕漉漉的青石板上有一個個的小石窩,那是馬長期踩踏留下的痕跡。山道又窄又高,右靠山,左臨峽谷,有的陡坡幾近四五十度,連往峽谷底部看一眼,都需要足夠的勇氣。人與馬交匯時,牽馬人要護住馬頭,過于狹窄的地方,甚至要將馬匹拉上坡坎,騰出通道,以免馬匹受驚。因為山道險峻,眼中情景就有了驚觫的意味,走一步,便有一步的驚心,留下的卻絕對是難忘的印象。
騎馬穿行在川巖江邊的茶馬古驛道上,清脆的馬鈴聲在這詩情畫意的山水中宛如一支動聽的歌,隨著山風悠悠傳開,不絕于耳,真有一番“山外車鳴聲不絕,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景象。走馬川巖江,在古樹斜陽山風中任思緒飛揚,體驗古代俠士笑傲江湖的豪情,感受昔日馬幫躍馬山川的氣魄,別有一番情趣。
茶馬古道已湮沒在歷史煙云中,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馬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芳香也消散了。然而,穿越歷史與歲月,安化馬幫在新時代卻重放異彩,充當起了推介安化旅游資源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角色。如今的高城馬幫,正馱著安化的萬千秀色,歷史風云,人文底蘊,古樸民風,還有山月和星光,還有傳奇和故事,飛蹄而來……
川巖江屬于原始次森林,是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一部分,我們稱之為“十里畫廊川巖江”。
川巖江的美麗,一是在石頭,二是在溪水中,盡是各色石頭,大者如墻,將溪水攔腰擋住;貴者若寶,隨便拾起一顆,就可能是7億年前的冰磧巖;川巖江的美麗,還在于潭,峽谷中到處是潭,碧綠清澈,潭中倒映古樹莽藤,奇花異木,一派原始風光;川巖江的美麗,更在于瀑布,在川巖江邊行走,你會感覺到有那么多奇峰異石擠在這里開會,因為高山林立,故到處有飛流瀑布瀉入川巖江中。
溪中的冰磧巖展示著這條峽谷的形成已經經歷了長達六億年的歷史。由于激流的反復沖刷,河床許多地方形成了一塵不附、千姿百態(tài)的石板河床,如一個個巧奪天工的天然浴盆。平緩處清澈見底、溫情脈脈,陡峭處則咆哮如雷、如百龍洶涌狂舞。騎著馬走走停停,可直達八仙瀑布,落差達40米,茶馬古道就在這條江邊隨山而行,遙想千百年前的馬幫每進到這里,肯定會驚奇于這仙境般的地方,停歇下來不愿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