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攝于大阪USJ哈利波特區(qū)域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Trialday
近年來在法律圈中,知識管理儼然成為一個熱門詞匯,其中不乏諸多高手通過文章和問答的形式,介紹了在各自領域內關于法律知識如何管理的經(jīng)驗。不過,從我接觸到的律所或者律師個人,真正能將知識管理貫徹執(zhí)行并堅持的,堪稱鳳毛麟角。
人人皆念KM好,我相信你也有過,讀完這些文章或方法后仿佛茅塞頓開,打開電腦開始整理文件,但三分鐘熱度一過或者某些原因中斷,最后徹底棄坑的經(jīng)歷。知識管理這個長盛不衰的話題,卻不斷地在向我們證明“知易行難”。究竟知識管理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一件大家都覺得正確的事情,卻難以有人堅持下來?我認為有四個原因:
1.知識“管理”可不是簡單的知識“整理”
絕大多數(shù)的知識管理的文章,其實灌輸?shù)氖且环N知識整理的方法:包括如何設置一層一層的文件夾、如何給文件進行長長的命名。其實大部分律師電腦里都有層層疊疊的文件夾,放著各種法條、案例、文章。當然,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確實也在消化吸收其中的精華,但似乎并沒有節(jié)約下什么學習成本。等到再次需要調用知識時,卻往往不會從過往的資料中找,而是習慣性地從0開始重新搜索或收集。這樣的知識管理,縱然建立起強大而復雜的體系,卻仿佛把寶藏藏于墓穴之中。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前些年盛行一時的“裁判觀點集成法”,從出版社到不少律所,從數(shù)十萬字的紙質出版物到微信上成百上千的文章,似乎已經(jīng)將法律知識管理的很好了。但平心而論,當你真實面對一個法律問題的時候,習慣性的是會在自己電腦里找資料、翻閱那些束之高閣的書籍、打開微信搜索找文章,還是更直接的打開一個案例法規(guī)數(shù)據(jù)庫,輸入關鍵詞檢索?
總結一下第一點,整理好的知識,整齊、漂亮但似乎用處寥寥。
2.知識“管理”可不只是“管理員”的工作
這時候我發(fā)現(xiàn)一個有些嚴重的問題,在傳統(tǒng)的知識管理框架中,討論的大多數(shù)是采集、整理、存放這些問題,關注點在于,一個好的知識管理員該如何工作。一個知識管理體系,好比是一個內容龐雜的圖書館,而傳統(tǒng)知識整理的工作,是怎么把一本新書編碼、歸類、最終放到合適的書架上去,圖書館-閱覽區(qū)-書架-層-書,就像我們知識管理中建立起的一層層的文件夾。
現(xiàn)在問題來了,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圖書館,沒有地圖沒有分區(qū)指引,如何找到我想要的書?自然是要去詢問管理員,記下剛才一連串位置信息,甚至需要他親自帶我到那個書架前才能找到。你在一家新開的商場中找到某個品牌柜臺時,一定也會有類似的體驗。當體系是由某些管理員建立的時候,其他知識的使用者,需要耗費一定的成本去學習這個體系,有時候這個成本比找到那個知識還要高。
好,第二點,知識管理難以依賴部分管理員建立的體系,而必須調動全體成員。
3.知識“管理”是為了知識“使用”
你可能會說,“我不需要管理員,我自己就管理自己的知識就可以了”。其實這句話恰恰道出了重點,因為你是知識的使用者,所以更會按照使用者的邏輯方法去管理知識。
什么是使用者的管理邏輯呢?簡單的說就是,不管什么組織方式,只要我用的時候能找到就行。見過我辦公桌的人都會感慨,怎么能這么亂,你需要找東西的時候能找到嗎?這就是管理者的邏輯,希望整齊、清晰、明了。但我作為使用者,對每樣東西的具體位置可能難以精準描述,但我會記得因為筆筒和筆不太常用,放在左邊靠顯示器后面;右手使用鼠標,不想經(jīng)常碰翻杯子,所以咖啡杯放在鍵盤左側;桌面空間有限,所以所有紙質資料都在升降桌下方……你看,我按照自己的使用習慣擺放物品,是不是也挺有道理的,但確實沒什么規(guī)矩。
當我們給人指路時候,會找地標性建筑物,而不是經(jīng)緯度;當我們介紹別人時,會說他獨一無二的經(jīng)歷,而不是戶口信息;當我們檢索資料時,會用關鍵詞,而不是案號或者文號。我問過很多檢索達人,你們在挑選檢索關鍵詞的時候,有沒有什么方法?。克麄兇蟛糠侄紩πφf,唯手熟爾,多檢索就自然知道那么幾個詞是管用的,就知道某個案例就躺在那兒。
第三點,使用知識的邏輯不是條理,而是這項知識的特征。
4.知識管理是將“隱形”知識顯性化
何帆法官的《簡談法院綜合部門的知識管理》一文中,特別提及了隱形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區(qū)別,對我啟發(fā)很大。傳統(tǒng)的整理式知識管理,還是停留在本身顯性知識的排列組合上;而想要從隱形知識中真正挖掘出“干貨”來,光靠事后的收集整理是收效甚微的。就必須要“打通”阻隔在知識產(chǎn)生和知識使用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最簡單的“打通”方法,就是跳過這個所謂的知識管理階段,生產(chǎn)隱形知識時,直接完成顯性化。
我們團隊有一個“復盤文化”,就是在任何一個項目、活動或者事項結束后,立刻總結經(jīng)驗。這個總結可不是有個“復盤管理員”全稱監(jiān)控大家,到最后拉出一個長長的“待改進問題清單”;而是參與項目的每個人,自己總結自己工作的得失,同時也給與之配合的其他小伙伴提提建議。大家既是本次活動的參與者(相當于知識的生產(chǎn)者),又是下次活動的參與者(相當于知識的使用者),而將所有的感受、別扭、建議說出來的過程,也就是把隱形的內容顯性化了,下次自然能反諸己身,也沒必要找個監(jiān)工來。
最后一點,最好的知識管理,是壓根沒有管理這個環(huán)節(jié)。
總結一下上面四點:因為知識管理的目的,不是為了簡單整理,而是為了將隱性知識顯性化以供使用,所以知識管理的最佳方法,是在知識產(chǎn)生的環(huán)節(jié),由知識生產(chǎn)者將知識特征固定下來,以供使用中調取。
似乎有點復雜了,簡化一下,三個字:
“打標簽”
1.標簽是對知識多個維度特征的顯現(xiàn)
經(jīng)常有律師跟我說,在查找資料時看到我的某個最高法院(勝訴,笑)公報案例。我會問他,這個案例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嗎?有人從中看到了“預約合同”的界定方法,有人發(fā)現(xiàn)了“再審新證據(jù)”的規(guī)則,也有人體會到“IRAC”寫作法的邏輯嚴謹,還有人洞察出“訴訟逆轉”的技巧。面對同一個案例,我們給他打上了不同的“預約合同”、“再審新證據(jù)”、“IRAC”、“訴訟逆轉”的標簽,也就是這條知識的多個維度特征。
2.標簽是成本最低的知識管理方法
打標簽難不難?難,也不難。如果靠事后回憶或者另尋他人,無疑是事倍功半,而在采集知識的同時,趁熱打鐵的打上標簽,似乎就容易多了。當你閱讀一篇文章或案例時,腦中一定會閃過一些問題或詞語,其實就是這條知識的標簽,及時的記錄不是什么難事。我無數(shù)次地吐槽過微信里的收藏功能,稱之為“黑洞”,因為簡單的收藏動作只是儲存了信息,沒有任何附加標志,大大增加再次調用的難度。
在本地化工作時代,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法律文件命名指引,其實就是一種標簽化的思路,將一個文件的核心要素,通過一定順序的標簽組合成文件名,方便整理和調用。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能夠給知識附加標簽的工具比比皆是,更進一步提高了標簽的易用性。
3.標簽是效率最高的知識調用方法
下一次,是你想找一個訴訟逆轉的經(jīng)典案例,可這篇文書通篇都沒有“訴訟逆轉”這四個字!也許通過高超的檢索技巧,能夠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再審翻盤的案件,可我只要在知識庫中,選出“訴訟逆轉”,就將每一個標注過這個特征案例一網(wǎng)打盡。標簽絕不是僅從文中摘抄的詞匯,更是知識采集者一瞬間的靈感和感悟,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部分隱性知識的顯性化。
所有的檢索技巧,最終都是關鍵詞采選和組合的技巧,而通過不同標簽的組合,實際是將關鍵詞從“填空題”變成了“選擇題”。更可以提高知識調用效率。面對自己的知識庫,優(yōu)先通過標簽關鍵詞的篩選功能,找到各標簽的交集,準確定位知識內容。
4.標簽是唯一能實現(xiàn)團隊化知識管理的方法
管理一套知識庫,維護成本太高,也許需要一個團隊的專職人員。但維護一套標簽庫,其實更可行。因為我們在過往的法律學習和日常工作磨合中,基本實現(xiàn)了對法律專業(yè)詞匯的統(tǒng)一。盡管仍可能存在部分同義詞構成的詞簇混用(常見的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法院”、“最高法”或者“民刑交叉”、“刑民交叉”等),但統(tǒng)一關鍵詞的難度,相比統(tǒng)一一套知識體系,還是要容易得多。
我過去一直認為,做知識管理是個痛苦的過程,因為管理的過程沒有成果產(chǎn)出,也沒有即時反饋。實際上,標簽本身就是一種反饋,蘊含著我對于每一條內容的思考和理解。我們在Alpha系統(tǒng)里開發(fā)了一個知識管理的功能,由一個Chrome瀏覽器插件和系統(tǒng)中的收藏夾組成。無論是將一個網(wǎng)頁全文進行收藏,還是就其中一段話的收錄和感想,我都可以附上靈光一現(xiàn)的標簽。而在添加時還能夠查看系統(tǒng)中已有的標簽,也可以幫助我和團隊統(tǒng)一標簽體系。
團隊共用一套標簽體系,逐步就會形成自己的知識圖譜。借助機器學習的方法,將知識庫、標簽體系和知識圖譜逐步導入,將可以實現(xiàn)新知識點的自動生成標簽方法。
最后總結一下,知識管理不應該是一項負擔或者一種工作,而應該是貫穿在法律人工作的全流程。法律人每時每刻在做的知識輸入和輸出,可以通過標簽化的管理方式,最終實現(xiàn)知識采集、知識管理和知識沉淀的一步到位。
以上。
祝各位晚安,好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