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莊子活了多少歲嗎?莊子大概活了八十三歲,他比孔子的壽命還要長,孔子只活了七十二歲,而且孔子還不是一般人,因為孔子是“圣人”。
莊子比圣人的壽命還長,所以在古時候,大家都覺得莊子對怎樣養(yǎng)生怎樣長壽,肯定有一套自己的秘訣。
但是對于現代人來說,活個七八十歲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算很長壽。沒錯,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已經將近八十歲,所以七八十歲只能算是正常壽命水平。
不過,在生活條件比較差的古代,那時候的人普遍也就只能活個三五十歲,年過百半就算是老人家,活到七十歲以上的更是少之又少,不是有句話叫“七十古來稀”嗎?所以在孔子和莊子他們的時代,活到八十三歲,那還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兒。
莊子雖然活到了八十三歲,在古代算是很高的壽命,但真正說起來,長壽并不是莊子的追求,而且他也并沒有刻意為了長壽而做什么。
《莊子》記錄了一個故事,說堯帝去視察的時候,有人祝他多子多福多壽,堯卻推辭不受,他的理由是:多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
也就是說,兒女多了是種負擔,財富多了,麻煩也多,活得太久,承受的屈辱也多。聽堯這樣說完以后,那個祝福他的人就開始反駁:
如果你的兒女多了,你可以培養(yǎng)他們安排事情給他們做,如果財富太多了,那你就分給有需要幫助的人,作為一個有本事的人,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值得你去做,你實在是活得不耐煩了,還可以“千歲厭世,去而上仙”,哪有什么屈辱呢?
堯聽完反駁之后很想再向對方請教一番,但那個人拒絕再和他對話,轉身就離去了。
那么在這個故事當中,莊子表達了三個原則:
首先是要不要長壽。按照“壽則多辱”的想法,那還真有點“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味道,只有活著但卻沒有德行的人,才會遭受恥辱,雖然長壽的前提是什么,是要活得有意義,而不是吃了睡、睡了吃,渾渾噩噩地貪生怕死。
第二個原則,要能找到實現價值的人生目標。莊子里說:多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這是因為故事中的堯,還沒有真正找到實現人生價值的方法,所以才認為多幾個兒子是種負擔,多一些財富甚至都覺得很麻煩。
那個批判反駁他的人說: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這句話的意思就點破了生命的價值所在——人只要活著、就有他的價值所在,你總能找到一些有價值的事情來讓“活著”變得更有意義!所以找到實現人生價值的目標就是第二個原則。
最后,反駁堯的那個人說:“千歲厭世,去而上仙”,就是說:如果你真的感到活得厭倦了,那也可以去做逍遙自在的神仙。這句,怎么理解呢?
我覺得“去而上仙”其實是講人的心境,你要用做神仙的心態(tài)去生活,也就是要積極開心地去生活,去尋找生活得快樂。
當然,這也離不開健康的身體,所以想要長壽的第三個原則就是,一定要健康和快樂,如果被病痛糾纏,被煩惱和憂愁圍繞,那么長壽就會變成屈辱,這一點我覺得尤為重要,當然也是最難做到的一點。
如果以上三個原則都可以把握住,任何人想要健康長壽,其實都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做到了上述三原則,晚年必定能過得安心多福。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