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9年,杜牧終于結(jié)束了自己長達十年的幕府生涯,離開宣州前往京城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他的心情自然十分高興,恨不得立刻飛到長安。不管心情如何激動,路還是要一點一點走。
某一天,杜牧路過烏江亭,一向忙于趕路的他,居然停了下來。望著西楚霸王項羽自刎之處,心中升起一股悲壯之情,隨即寫下了千古名篇《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很多詩人的懷古詩,單純抒發(fā)情感的占比例很少,一般都是借助古人的事跡展示自己的命運多舛。杜牧認為自己在外漂泊了整整十年,這十年也是忍辱負重的十年,這次回來,終于該讓自己一展抱負了。
詩歌寫完之后,他躊躇滿志地繼續(xù)踏上行程,前途對他來說依舊未卜,但起碼在意志上,他已經(jīng)不再那么消沉了。
杜牧出生于名門望族京兆杜氏,自西漢御史大夫杜延年遷居杜陵起,京兆杜氏家族歷近一千年而不倒,名人輩出。最著名的就要數(shù)西晉時期配享文武雙廟的不世出名將杜預(yù)。
唐代一朝,光是京兆杜氏拜相的官員就有二十位之多。《通典》的作者,也曾位居宰相的杜佑就是杜牧的祖父。
杜牧也很自豪于自己的家世,可是自豪歸自豪,逢人便炫耀“我祖上曾經(jīng)闊過”,無異于是自己無能的表現(xiàn),杜牧平時很少提及,并不像李賀每寫一首詩落款都是李唐諸王孫。
況且,除了精神上的光環(huán)之外,杜牧得到家族的恩惠很少。杜牧十歲那年,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父親去世之后,家道立刻衰落。正因如此,杜牧曾經(jīng)說自己家境貧寒,無依無靠。
家族唯一的恩惠,也是最大的恩惠,就是給了杜牧一個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畢竟祖上留下來的書籍很多。強大的家族基因,讓杜牧很小就已經(jīng)文采出眾,頗具政治眼光。
杜牧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是晚唐時期,用李商隱的詩歌來說就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杜牧當然不是預(yù)言家,不會預(yù)測到唐朝已經(jīng)快要滅亡,但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面對當時的境況,都可以看出王朝已經(jīng)風雨飄搖。
武周代替李唐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武則天掌權(quán)的時間卻長達三十幾年,這段時間所引起的社會結(jié)構(gòu)變化,遠遠超過李唐代替楊隋。
武則天大開科舉,打擊門閥士族,雖然鞏固了自己的勢力,卻讓文武分途,導(dǎo)致武將開始啟用胡人。后來神龍政變皇位又回到了李家,社會的變化卻已經(jīng)不是權(quán)力所能扭轉(zhuǎn)。
唐玄宗早年,李唐國力空前強大,還能壓制住內(nèi)輕外重的弊端,等到玄宗晚年,內(nèi)輕外重的弊端已經(jīng)膨脹到無法控制,安史之亂爆發(fā)。
安史之亂直到代宗年間才得以平定,所造成的的后遺癥——藩鎮(zhèn)割據(jù)卻是無法根除。尤其是河北三鎮(zhèn),依仗著兵強馬壯,既不向朝廷進貢稅收,也不聽朝廷的政令,自己任命屬官,儼然獨立的國家。
唐憲宗繼位之后,不甘于藩鎮(zhèn)的各自為政,出兵討伐,全國所有藩鎮(zhèn)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不過,這種統(tǒng)一也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憲宗在位共十五年,十四年才討平了最后一個藩鎮(zhèn)李師道。
唐憲宗也自覺有再造李唐之功,在位的最后一年,聲勢浩蕩地迎佛骨入宮供奉,時任刑部侍郎的大詩人韓愈因仗義執(zhí)言迎佛骨勞民傷財,險些丟掉了性命,后來被貶潮州刺史,正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唐憲宗死后,唐穆宗繼位,藩鎮(zhèn)之亂又起。安史之亂造成王朝內(nèi)部的不安,也引起了外部的禍患。
當初唐肅宗為平定安史之亂,曾向回鶻借兵,回鶻和唐軍一起奪回了長安。被安史之亂的叛軍洗劫過的長安早已經(jīng)破敗不堪,但是回鶻仍然縱兵搶掠。
唐代宗繼位之后,討伐安史之亂余部,又向回鶻借兵,結(jié)果勝利之后再次搶掠長安。此后回鶻多次洗劫長安,直到文宗時期,回鶻才開始衰落。
西邊的吐蕃趁著大唐空虛之際,也攻進長安,甚至立李唐皇族李承宏為傀儡皇帝,最終不能適應(yīng)中原文化,搶掠之后離開。當時吐蕃與大唐接壤地區(qū)的土地,全部被吐蕃占據(jù)。
藩鎮(zhèn)的作為和外族的入侵,有很大一部分場景都是杜牧親身經(jīng)歷的,他后來用文字記錄下來,痛心疾首地寫道:
年十六時,見盜起圜二三千里,系戮將相,族誅刺史及其官屬,尸塞城郭,山東崩壞,殷殷焉聲振朝廷。
他深深感到,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后盾,只能成為被蹂躪的對象。
于是杜牧除了閱讀儒家經(jīng)典準備考試,還大量接觸軍事典籍,這給他后來的人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后來,他結(jié)合自己多年實地走訪的經(jīng)驗,將自己的軍事思想以為《孫子兵法》做注解的形式總結(jié)了出來。
在序言里面,杜牧追溯了兵法流傳的歷史,寫出自己為孫子兵法做注解的原由,并且痛斥了當時士大夫只知道享樂,而不以國家為重的奢靡之風,最終將軍事總結(jié)為:大約用仁義,使機權(quán)也。
杜牧二十歲出頭的時候,年僅十五歲的唐敬宗繼位。唐敬宗繼位之后朝廷大權(quán)全部在宦官手中,唐敬宗只沉迷擊鞠,想法設(shè)法尋找新鮮刺激的活動滿足自己的奢侈荒淫。
李商隱的詩《富平少侯》就是諷刺這位小皇帝:
七國三邊未到憂,十三身襲富平侯。
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
彩樹轉(zhuǎn)燈珠錯落,繡檀回枕玉雕鎪。
當關(guān)不報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杜牧也感到小皇帝荒唐到了極點,寫下《阿房宮賦》,在給友人的信中杜牧直言,“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想要有所作為,就要參加科舉考試,走上仕途才行。杜牧對自己的才學(xué)很有信心,加上名門的光環(huán),很多人都向朝廷推薦他。杜牧也不負眾望,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在皇帝親自主持的制舉考試中,杜牧的回答得到唐文宗的青睞,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wèi)兵曹參軍。
年紀輕輕就已經(jīng)平步青云,杜牧的前途簡直無可限量,而且杜牧絕非一般的世家子弟,他有真才實學(xué)。他的學(xué)問不僅表現(xiàn)在詩詞歌賦這些點綴的才華上,還體現(xiàn)在治國理政的能力上。
然后就在這個時候,杜牧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費解的決定:去做外放官員沈傳師的幕僚。放著京官不做,偏要外放,杜牧難道是讀書把腦子讀壞了嗎?
今天已經(jīng)無從得知杜牧外放的原因,或許是為了考察民情,或許是增長見識。但是他這一離開,再想回到京師,就是十年之后了。
這十年,杜牧基本上都是在酒席宴上度過的。他想著自己應(yīng)該做點什么,可是作為幕僚,又發(fā)現(xiàn)自己無能為力。他的日常就是處理公文,這樣一個有才華的人物,讓他處理那些瑣碎的公文,不僅僅是大材小用,更是對人才的極大浪費。
職務(wù)清閑,杜牧只好四處游歷,期間創(chuàng)造了很多詩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就是《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詩似乎是在贊美江南的風光,但是結(jié)合杜牧所處的時代,有仿佛并非是贊美。
佛教自東漢白馬馱經(jīng)進入中國,對中國的信仰造成了極大地改變。為了適應(yīng)中國的文化,獲得廣大百姓的認可,佛教開始了一些本土化,比如目連救母,就是用儒家孝道的外殼包裹起佛教轉(zhuǎn)世輪回的思想,這樣更加有利于大眾的認可。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佛教的影響力已經(jīng)不僅僅早寺廟上,而是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寺廟不從事生產(chǎn),大肆占用土地,一旦犯了死罪出家之后便不再追究責任。本來鑄造貨幣的貴金屬就已經(jīng)大量短缺,為佛像塑造金身,更是加重了貨幣危機。
歷來尊崇佛教的朝代,都出現(xiàn)了危機。梁武帝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大寺修建寺廟,杜牧眼前看到“四百八十寺”,就是梁武帝建造的。梁武帝什么結(jié)局?最終被侯景餓死。
唐代自武則天時代起,也開始推崇佛教,武則天甚至認為自己是“轉(zhuǎn)輪圣王”轉(zhuǎn)世。可以說,藩鎮(zhèn)和外族之外,佛教的存在,也激化了李唐王朝的矛盾,誤國害民。
當年《阿房宮賦》一文出世之后,杜牧就聲名鵲起,以后每寫一首詩,都會讓人口口相傳。也許他想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勸說篤信佛教的皇室成員以及士大夫們。
后來唐武宗果然發(fā)動會昌滅佛,是否和杜牧有關(guān)就不得而知了。
杜牧在十年之間,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青樓。也許是青樓女子傾慕于他的才華,為了生計或?qū)崿F(xiàn)自己的報復(fù),杜牧不得不離開的時候,女子們總會不舍。一個漂泊之人,有人關(guān)心他,不論對方身份如何,總該體會到一絲溫暖吧。
那首溫柔動人的《贈別》,雖然不知道寫給誰,讀來卻總是讓人感動: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后來杜牧追憶自己十年的幕府生活,自嘲也略加苦澀地寫道: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一個滿腹經(jīng)綸,一個有安邦定國之策的人,只能蜷伏在書案后面,去閱讀那些根本沒有實際價值的文書。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人生最黃金、最寶貴的十年,不過是屈居人下,蹉跎歲月而已。
戰(zhàn)國信陵公子魏無忌曾經(jīng)兩次帶領(lǐng)諸侯兩軍擊敗強秦,可是最后呢?面對魏王的猜忌不得不意志消沉,每天沉溺于女色之中,郁郁而終;杜牧和他相比,只是消沉的程度不同罷了。
回到長安之后一年左右,躊躇滿志的杜牧又被外放黃州刺史。這一次似乎和牛李黨爭脫不開干系。杜牧曾經(jīng)在揚州時期做牛僧孺的幕僚,被認為是牛黨。而且杜牧為人倜儻,不拘小節(jié),與李德裕秉承的理念不合,被外放也在情理之中。
牛李黨爭又是怎么回事呢?
簡單來說,代表進士出身的官僚牛黨和代表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李黨,在政見、禮法、門風等方面的看法都存在巨大地對立。為了讓自己的勢力遍布朝堂之上,兩黨之間有機會就會打擊對方集團的人。
杜牧雖然出身世家,在家風上更加偏向于牛黨。不過,杜牧并非記仇的人,當國家面對回鶻入侵的時候,他仍舊拋開個人恩怨,上書李德裕,陳說克敵制勝的戰(zhàn)略構(gòu)想,李德??赐旰?,大加贊賞,參考了杜牧的建議,很快平定了回鶻。
杜牧的境況并沒有因為上書而改變。任黃州刺史期間,杜牧頗有政績,但是自覺自己的才華無處施展,只好醉心于筆墨之間,寫寫詩文。
做了兩年黃州刺史后,杜牧又被任命為池州刺史;又過了兩年,被任命為睦州刺史。
每一次任命,杜牧就離家越遠,思鄉(xiāng)心切加上懷才不遇,始終令他處于苦悶的狀態(tài)。
公元846年,也許老天可憐杜牧,終于有機會讓他回到長安。他被任命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長安。
“進亦憂退亦憂”,回到長安后,杜牧才發(fā)現(xiàn)生活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面對著日益腐敗的朝綱,自己也是無能為力,眼不見心不煩,索性自己回到曾經(jīng)外放的地方的算了。
公元852年,杜牧又回到長安。至于為什么回到長安,也許是因為他自感時日無多,害怕客死異鄉(xiāng)。他回到家鄉(xiāng)后的行動,也仿佛說明了這一切。
除了和朋友閑談之外,居然為自己寫了墓志銘,為自己寫墓志銘的文人恐怕歷史上很少,除了杜牧可能就是張岱了。
張岱的墓志銘更像是對自己前半生的反思,用文章埋葬那個不諳世事的紈绔少年:
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
而杜牧真的是害怕自己來不及回顧自己的一生,或者害怕后人不理解自己的經(jīng)歷,他用毫無文采的筆墨大致勾勒了自己的一生。
最令杜牧滿意的成就,并不是他的詩文,而是他注解的《孫子兵法》。他在臨終前燒掉了自己的大部分詩文文稿,而在墓志銘里對自己的文章的評價也很隨性,唯有談到孫子十三篇,不無自負:
牧平生好讀書,為文亦不由人。曹公曰:吾讀兵書戰(zhàn)策多矣,孫武深矣。因注其書十三篇,乃曰:上窮天時,下極人事,無以加也,后當有知之者。
最后一句才是重點:這本書窮盡了我的畢生功力,后來應(yīng)該有明白我良苦用心的人。
寫完墓志銘之后,杜牧就因重病去世,不到五十歲。
司馬光寫歷史獨樹一幟,能在《資治通鑒》出現(xiàn)的人物和事件必須和歷史的主軸有關(guān),而且要非常符合現(xiàn)實。
當司馬光書寫唐代歷史部分的時候,為了李白和杜甫那么有名的人物,在資治通鑒中找不到,但是杜牧卻榜上有名呢?
說實話,李白和杜甫固然是天才人物,但是包括政治在內(nèi)的其他方面建樹等于零。而《罪言》、《戰(zhàn)論》、《守論》、《原十六衛(wèi)》等文章顯示出杜牧不僅文采飛揚,而且頗具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司馬光常常拿來分析當時的政府政策,一般都能切中時弊。
后人對于杜牧的評價也非常的高。清人全祖望認為杜牧“感時憤世,殆與漢長沙太傅(賈誼)相上下”;清人李慈銘說杜牧注解的孫子兵法“證引古事,亦多切要,知樊川真用世之才”。
筆者當然知道“小杜”是對杜牧詩歌方面的評價,也沒有錯誤,但是“小杜”的稱呼叫習(xí)慣之后,就形成一個誤區(qū):幾乎沒有人去深究杜牧的其他成就了。
唐代大多數(shù)詩人,空懷滿腔抱負,疏闊浮浪,將行動僅僅停留在紙上。杜牧不同,他也是詩人,但他不僅僅是詩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