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繼
內(nèi)容摘要:本文從兩個角度展開,首先對唐代文學(xué)家、政治家張說的生平行狀進行考證,對前人漏考之處予以補充。其次對《張說墓志》的書法進行考證,對梁升卿的書法、《張說墓志》的書寫風格、志蓋書寫者為梁升卿等問題進行考證,同時對玄宗李隆基、張說、張九齡、梁升卿等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進行了考述。
關(guān)鍵詞:張說 梁升卿 行狀 隸書
《張說墓志》,全稱《唐故尚書左丞相燕國公贈太師張公墓志銘并序》,張九齡撰、梁升卿書、衛(wèi)靈鶴刻。1999年秋出土于河南洛陽伊川縣呂店鄉(xiāng)萬安山南麓袁莊村,志石現(xiàn)藏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著錄首見于《書法叢刊》2000年第三期趙君平《唐張說墓志述要》,《文物》2000年第十期亦刊有李獻奇《唐張說墓志考釋》。
墓志為青石質(zhì),近方形。志蓋盝頂,高53厘米,寬52厘米,斜剎16.4厘米,邊厚5厘米。蓋頂篆書“唐贈太師燕文貞張公墓志”3行12字。志高80.8厘米,寬80.4厘米,厚16.5厘米。志文隸書32行,滿行33字,共936字,有淺線界格。
張說(667-730),兩《唐書》有傳。唐代文學(xué)家。字道濟,一字說之。一生歷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為宰輔?!度莆摹肪矶哦浻袕埦琵g撰《張說墓志》文,與出土墓志略有區(qū)別,根志文可?!度莆摹分炚`?!稄堈f墓志》所述張說行狀多見史載,李獻奇先生已經(jīng)有考證, [1] 本文僅對前人漏缺之處進行補正,并對墓志書法略作考證如左。
一、志文
志文中說“皇帝悼焉,制贈太師,蓋師傅之舊,恩禮有加也。詔葬先遠,襄事有日,又特賜御辭,表章琬琰。”張說與玄宗李隆基淵源極深,“玄宗在東宮,說與國子司業(yè)褚無量俱為侍讀,深見親敬” [2]?!凹疤接檬?,儲位頗危,說獨排其黨,請?zhí)颖O(jiān)國,深謀密畫,竟清內(nèi)難,遂為開元宗臣”。[2]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淵源,張說病時,“玄宗每日令中使問疾,并手寫藥方賜之”。 [2]
“公諱說,字說,范陽方城人。晉司空壯武公之裔孫,周通道館學(xué)士諱戈府君之曾孫。贈慶州都督諱恪府君之孫。贈丹州刺史、刑部尚書諱騭府君之季子。”范陽方城,今在河北省固安縣南。張壯武,即張華,因受封壯武郡,故稱張壯武,《晉書·張華傳》曰:“華名重一世,眾所推服,晉史及儀禮憲章并屬于華,多所損益?!?a name="1"> [3]張華與陸機兄弟友善,《晉書》載“陸機兄弟志氣高爽,自以吳之名家,初入洛,不推中國人士,見華一面如舊,欽華德范,如師資之禮焉。華誅后,作誄,又為《詠德賦》以悼之。” [3]張說的曾祖張戈,具體行狀不詳,唐人王勃曾為張戈作《周故通道館學(xué)士張府君墓志銘》,然王勃文集中沒有收錄。關(guān)于張恪,張說在《唐贈丹州刺史先府君碑》中是這樣記載的:“諱恪,無祿早世?!睆堈f的父親張騭“不祿俸不奉親,不機杼不資身” [4],也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至于張騭贈丹州刺史、刑部尚書銜,完全是因為當時張說位居要職的緣故,這在《全唐文》卷二二八《唐贈丹州刺史先府君碑》中有明確記載。古代因后人顯赫,其父祖獲贈官職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張說父祖的贈官,亦屬此例。
“初天后稱制,舉郡國賢良,公時大知名,拔乎其萃者也。起家太子教書,迄于左丞相,官政卌有一,而人臣之位置極矣。”張說作官是在永昌元年(689),《新唐書·張說傳》載:“永昌中,武后策賢良方正,詔吏部尚書李景諶糊名較覆,說所對第一,后署乙等,授太子校書郎,遷左補闕?!庇啦辏?89),張說官太子教書,至開元十八年(730)去世,正好為41年。
“守正而見逐者一,遇坎而左遷者二。其馀總?cè)钟谕?,為國作藩,所平除者,唯幽并秉?jié)鉞而已。至若三登左右丞相,三作中書令?!薄笆卣娭鹫咭弧笔侵笍堈f在長安初年張說被流配欽州的事?!皶r麟臺監(jiān)張易之與其弟昌宗構(gòu)陷御史大夫魏元忠,稱其謀反,引說令證其事。說至御前,揚言元忠實不反,此是易之誣構(gòu)耳。元忠由是免誅,說坐忤旨配流欽州。在嶺外歲余。中宗即位,召拜兵部員外郎,累轉(zhuǎn)工部侍郎?!?[2]依上文推測,張說流配欽州應(yīng)該是長安三年(703)的事情。
“遇坎而左遷者二”,其一是張說與姚崇不合,為姚所構(gòu),而罷為相州刺史的事?!岸矶鵀橐Τ缢鶚?gòu),出為相州刺史,仍充河北道按察使?!?[2]其二是因為御史大夫崔隱甫、中丞李林甫奏彈張說引術(shù)士夜解和受贓而去職的事情,這里原因頗多,與御史中丞宇文融的矛盾則是起因?!杜f唐書·張說傳》記載的很詳細,“融等每有奏請,皆為說所抑,由是銓綜失敘”。因此引起“融乃與御史大夫崔隱甫、中丞李林甫奏彈說引術(shù)士夜解及受贓等狀”,終“為隱甫等所鞫伏罪?!逼陂g高力士對張說頗回護,奏玄宗云:“說坐于草上,于瓦器中食,蓬首垢面,自罰憂懼之甚?!f曾為侍讀,又于國有功?!毙谀钆f情,“由是停兼中書令”,而崔隱甫及宇文融等人擔心張說復(fù)職后于己不利,“又密奏毀之”,721年“詔說致仕,仍令在家修史?!?sup>[2]
“其馀總?cè)钟谕猓瑸閲鞣?,所平除者,唯幽并秉?jié)鉞而已。”是指張說外放任官的情況?!杜f唐書·張說傳》載:“遷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開元七年,檢校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天兵軍大使,攝御史大夫,兼修國史,仍赍史本隨軍修撰?!遍_元九年(721),胡賊康待賓率眾反,玄宗“詔王晙率兵討之,仍令說相知經(jīng)略?!遍_元十年(722)張說“為朔方軍節(jié)度大使,往巡五城,處置兵馬?!?sup>[2]
“三登左右丞相,三作中書令?!睂φ諆伞短茣泛汀缎绿茣け淼诙紫嘀小?,可知,張說于開元元年(713)任“檢校中書令”,開元九年(721)“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開元十年(722)“兼中書令”,開元十四年(726)“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開元十七年(729)“復(fù)為右丞相,遷左丞相。”最后一次任相,離張說去世僅僅一年。
“始公之從事,實以懿文,而風雅陵夷,已數(shù)百年矣?!肮笥?,激仰后來,天將以公為木鐸矣。”張說擅詩文,在有唐一代頗負盛名?!扒昂笕笳莆膶W(xué)之任凡三十年。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咸諷誦之。尤長于碑文、墓志,當代無能及者。喜延納后進,善用己長,引文儒之士,佐佑王化,當承平歲久,志在粉飾盛時。其封泰山,祠脽上,謁五陵,開集賢,修太宗之政,皆說為倡首?!?[2]
“太常議行,謚曰文貞?!卑刺浦?,官員三品以上即可以請謚號,張說官居一品,請謚號只是例行的事情而已,但對于張說謚何號卻有了爭議。“太常謚議曰‘文貞’,左司郎中陽伯誠駁議,以為不稱,工部侍郎張九齡立議,請依太常為定,紛綸未決。玄宗為說自制神道碑文,御筆賜謚曰‘文貞’,由是方定?!?[2]由是可知直到去世,張說還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張九齡立議“文貞”,是因為與張說關(guān)系密切的緣故,而陽伯誠反對,恐怕還是出于因為“引術(shù)士夜解及受贓等狀”的影響所致。唐玄宗親自為張說制神道碑文,并最終定張說謚號“文貞”,最主要的原因是張說曾任玄宗太子時的老師,以及為玄宗即位立下功勞,而使玄宗念及舊情。
“廿年秋八月甲申,遷窆于萬安山之陽、燕國夫人元氏袝焉。夫人故尚書右丞、武陵公懷景之女也?!比f安山,現(xiàn)在河南洛陽伊川縣呂店鄉(xiāng)。張說逝于開元十八年(730),兩年后(732)與夫人元氏一起葬于萬安山。根據(jù)張說為其父親所撰的《唐贈丹州刺史先府君之碑》知道,張說的父親即葬于萬安山,可見萬安山應(yīng)該是張說家族的墓葬之地。由此推測,開元十八年(730)張說去世時應(yīng)該時暫時葬在長安,而兩年后遷窆至萬安山。
元懷景,兩《唐書》無傳,據(jù)張說《唐故左庶子贈幽州都督元府君墓志銘》知道元懷景為武陵王元雄曾孫。開元十年(722)卒,贈幽州刺史。[4]《唐故左庶子贈幽州都督元府君墓志銘》志文由張說所撰,元懷景若生前曾任尚書右丞職或死后追贈此官職,張說不會不寫,故元懷景應(yīng)為幽州刺史,張說墓志中元懷景之尚書右丞職,系張九齡之訛誤。
“及公之貴,聯(lián)姻帝室?!L子均,中書舍人。次子垍,駙馬都尉、衛(wèi)尉卿。季曰埱,符寶郎?!薄奥?lián)姻帝室”,指張說次子張垍迎娶公主之事。張說二子均能文,長子張均曾任刑部尚書,卻為李林甫所抑,后來張均依附權(quán)臣陳希烈。待楊國忠執(zhí)政,又罷陳希烈知政事。張均在失望中郁郁寡歡。待安祿山之亂起,受偽命為中書令,祿山敗后,張均本應(yīng)處極刑。因張說于肅宗有舊恩,才免死,而被流放合浦郡。張說次子垍,深受玄宗恩寵,“許于禁中置內(nèi)宅,侍為文章,嘗賜珍玩,不可勝數(shù)?!鞂氈校趪L幸垍內(nèi)宅,謂垍曰:‘希烈累辭機務(wù),朕擇其代者,孰可?’垍錯愕未對,帝即曰:‘無逾吾愛婿矣?!?[2]可見玄宗對他的愛重。但權(quán)臣“楊國忠聞而惡之,及希烈罷相,舉韋見素代,垍深觖望。” [2]后來與其兄一樣“垍與陳希烈為賊宰相,垍死于賊中。” [2]張說三子張埱為宜春郡司馬,后遷為太常卿。
二、書法
志文之外,其書法亦值得關(guān)注。《張說墓志》為梁升卿所書。梁升卿于開元二年(714)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及第。此后任奉天縣尉、雍縣尉,遷拾遺,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祠部員外郎、戶部郎中、中書舍人、莫州刺史、廣州都督、太子右庶子。升卿長于書,其書名雖未能煊赫于史,然于唐代則以隸書名于時,而為唐開元年間名家。
對于梁升卿的書法,時人和后人多有評述:
《新唐書·韋安石傳》載:“抗者,安石從父兄子?!矸钐煳玖荷洹瓰榱艑?,后皆為顯人。升卿涉學(xué)工書,于八分尤工,歷廣州都督,書《東封朝覲碑》,為時絕筆?!?sup>[5]
唐人呂總在《續(xù)書評》中,評價梁升卿的書法“如驚波往來,巨石前卻?!?sup>[6]
宋人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將梁升卿的書法歸為能品。
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說:“歐陽文忠于唐八分尤推韓、史、李、蔡四家。夫四家固卓為書杰,而四家外若張璪、瞿令問、顧戒奢、張庭珪、胡證、梁升卿、韓秀榮、香弼、香實、劉升、陸堅、李著、周良弼、史鎬、盧曉,各以能鳴,亦未可謂余子碌碌也。”[7]
梁氏既長于書,其實碑版亦多有其所為者。據(jù)朱關(guān)田先生考證,梁升卿所書寫的碑刻墓志有19種。[8]
在梁升卿書寫的這19通碑刻墓志中,立于開元十五年(727)的《蕭灌碑》和開元二十一年(733)的《馮昭泰碑》均由玄宗題額,而《張府君碑》由玄宗撰文并題額,由梁升卿書丹。由此亦可見梁升卿與玄宗之間的書法交誼,亦可窺見梁升卿于玄宗朝書法聲名之重。
唐代隸書以工美為尚,而這種工美特征的產(chǎn)生則源于唐代隸書的興盛。叢文俊先生認為唐代的科舉書判取士、唐代對書學(xué)生的教學(xué)要求和唐玄宗善八分書是促使唐代隸書興盛的直接原因。[9]而這三種原因,又進一步促使更多的士人學(xué)習(xí)隸書,風格趨于統(tǒng)一,最終形成巧秀工美的唐代隸書?!稄堈f墓志》的隸書風格突出地體現(xiàn)了唐隸工美的特征。
《張說墓志》書于開元二十年(732),與書于開元十一年(723)的《御史臺精舍碑》相比,《張說墓志》書法更為完整地體現(xiàn)了唐人隸書的精熟特征。
邱振中先生評價梁升卿所書寫的《御史臺精舍碑》時說:“所有點畫都肯定、準確、規(guī)范,例如撇,不論在哪里出現(xiàn),你都會感覺到它后面不容懷疑的精確的操作。結(jié)構(gòu)極為勻稱,同一字中平行的橫畫將空間準確地分割?!?[10]邱振中先生所評論的雖然是《御史臺精舍碑》,但也基本道出了唐隸的基本特征。然從《御史臺精舍碑》來看,梁升卿的隸書還是取自漢代,在風格上與《乙瑛碑》有相神似處。梁升卿此時的隸書字形略扁,線條的粗細變化比較明顯,起筆收筆還比較含蓄。與《御史臺精舍碑》相對照,我們發(fā)現(xiàn)《張說墓志》中的隸書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此時梁升卿的隸書字形略呈方整之態(tài),線條的粗細變化不是不明顯,在整體風格上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于漢隸,而為成熟的唐代隸書了。梁升卿此時的隸書已經(jīng)十分平整精熟,但精熟之后也帶來弊端,我們看其隸書撇劃最后的頓筆和提筆,都是明顯的頓挫一下,然后向上挑去,成為一個模式,形成了習(xí)氣。
通過《御史臺精舍碑》和《張說墓志》的簡單比較,我們約略知道了從開元十一年(723)倒開元二十年(732)梁升卿隸書的發(fā)展和變化過程,而且從這個側(cè)面亦為我們關(guān)照唐代隸書提供了參照,這亦堪為《張說墓志》書法意義之所在。
《張說墓志》刻工十分精良,對一些細微的筆畫交代得十分清楚,透過刀鋒,可以想見其時的墨跡原貌??陶呤鹈l(wèi)靈鶴,鄜州三川縣丞。據(jù)朱關(guān)田先生考證,衛(wèi)靈鶴與《伯夷叔齊碑》的刻者衛(wèi)鶴為同一人,并于開元廿四年(736)奉教檢校鐫勒并題篆額玉真公主正書徐嶠《金仙長公主墓志》,以善書刻而名于開元年間。[8]
《張說墓志》志蓋四行十二字篆書也頗具特色,其篆書線條方折和圓曲相結(jié)合,字勢工穩(wěn)、沉靜,亦為高手所為。值得一提的是志文中并沒有記錄篆蓋者姓名,趙君平《唐張說墓志述要》和李獻奇《唐張說墓志考釋》等文章中也沒有就此事進行說明。經(jīng)研究,我們認為志蓋的書寫者應(yīng)是梁升卿。
《張說墓志》書丹者為梁升卿,在墓志正文中已經(jīng)寫明,然墓志正文中并沒有書志蓋者姓名。唐代碑志的署名次序為:撰文者、書寫碑志者、書寫碑額志蓋者、鐫刻者。唐朝碑志署名的位置,通常是在首行碑(志)題后的下一行即第二行,按照撰文、書碑文(墓志)、碑額(志蓋)的次序。刻工署名的位置在碑志的末行下端,但多數(shù)墓志不署刻工的姓名。
《張說墓志》第二行題“工部侍郎集賢院學(xué)士族孫九齡撰(中空三字)朝散大夫中書舍人梁升卿書”;刻工署名為“鄜州三川縣丞衛(wèi)靈鶴刻字”,在志文最后一行。
《張說墓志》沒有署書寫志蓋者的名字,當不是張九齡的遺漏。首先張說是一代名臣,更是玄宗皇帝十分愛重的大臣,而且張九齡又自稱“族孫”,故張九齡在撰寫《張說墓志銘》時應(yīng)該是十分謹慎而虔誠的,不會將書寫志蓋者的名字遺漏。另外,我們知道,唐代墓志中很少署刻工的名字,但在《張說墓志》中刻工的名字并沒有遺漏,如果書寫志蓋者另有其人,我想張九齡不至于不寫清楚。唯一可以解釋的只能是志文和志蓋的書寫者都是梁升卿一人。
我們也可以假設(shè)另外一種情況,《張說墓志》的志蓋是由張九齡書寫的。按體例,如果是張九齡志蓋,正文中要寫上“工部侍郎集賢院學(xué)士族孫九齡撰并篆蓋”字樣,而不會漏掉。以張九齡撰寫此志文的謹慎心態(tài),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失誤。故志蓋由梁升卿所書也更趨于合理。
“書”包括書寫碑(志)文和碑額(蓋),在唐代已有成例?!毒懦蓪m禮泉銘》碑文和篆額均由歐陽詢書寫,而署名為“歐陽詢奉敕書”,這里的“書”,便包括書寫碑文和篆額,這樣寫是為了避免名字重復(fù)出現(xiàn)而已。
還有一例,亦可為佐證。1997年10月在河南偃師出土了顏真卿撰文并書寫的《郭虛己墓志》,志中只是署了“朝議郎行殿中侍御史顏真卿撰并書”,并沒有署上志蓋書寫者姓名。后經(jīng)劉濤先生考證,《郭虛己墓志》的志蓋書寫者和志文書寫者均為顏真卿一人。[11]
所以,我們認為,《張說墓志》的志蓋書寫者當是梁升卿。
梁升卿是開元時著名書家,典籍中記載梁升卿工隸書,至于是否擅篆書則無記載,若如推定所言,《張說墓志》的志蓋是由梁升卿所書,對豐富梁升卿的研究也是有重要意義的。
前文已述唐玄宗李隆基與梁升卿之間的關(guān)系,張說、張九齡、梁升卿三人亦關(guān)系密切。張說與張九齡的關(guān)系史料記載頗詳。在《張說墓志》中,張九齡自稱族孫?!杜f唐書·張九齡傳》中載:“開元十年,三遷司勛員外郎。時張說為中書令,與九齡同姓,敘為昭穆,尤親重之,常謂人曰:‘后來詞人稱首也?!琵g既欣知己,亦依附焉?!?sup>[12]
另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可知張說是張華十三代孫,而張九齡為張華十五代孫。張說高出張九齡兩輩,而且二人皆宗于張華,故有張九齡自稱侄孫一說。此后“張說知集賢院事,常薦九齡堪為學(xué)士,以備顧問。說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齡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sup>[12]
張說與梁升卿的關(guān)系典籍少有記載,然從其它相關(guān)資料中也可探詢一二。梁升卿有《奉和圣制答張說扈從南出雀鼠谷》一章存世,“何意重關(guān)道,千年過圣皇。幽林承睿澤,閑客見清光。日御仙途遠,山靈壽域長。寒云入晉薄,春樹隔汾香。國佐同時雨,天文屬歲陽。從來漢家盛,未若此巡方?!?sup>[13]詩為酬唱之作,二人關(guān)系可知。另外,立于開元十一年五月的《郭知運碑》和立于開元十八年五月的《蕭灌碑》均是由張說撰文,梁升卿書丹,于此中亦可見二人交游。
張九齡與梁升卿的關(guān)系可見于《舊唐書》記載?!熬琵g為中書令時,……與中書侍郎嚴挺之、尚書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盧怡結(jié)交友善?!?[12]
參考文獻:
[1]李獻奇《唐張說墓志考釋》,《文物》2000年第10期,P91-96。
[2]《張說傳》,《舊唐書》P3051、3057、3056、3050-3051、3052、3054-3055、3052、3057、3057、3058、3058、3059。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
[3] 《張華傳》,《晉書》P1070、1077。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4] (唐)張說《唐贈丹州刺史先府君碑》、《唐故左庶子贈幽州都督元府君墓志銘》,《全唐文》P2301、23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11月。
[5]《韋安石傳》,《新唐書》P4360。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
[6](唐)呂總《續(xù)書評》,《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P32,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7](清)劉熙載《藝概》P1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12月。
[8]朱關(guān)田《梁升卿書跡靠略》,《唐代書法家年譜》P638、639,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9]叢文俊《漢唐隸書通論》,《揭示古典的真實-叢文俊書學(xué)、學(xué)術(shù)研究論集》P225,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10]邱振中《御史臺精舍碑》評,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P517,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10月。
[11]劉濤《顏真卿<郭虛己墓志>相關(guān)問題的探討》,《書法叢刊》2003年第二期P2-11。
[12] 《張九齡傳》,《舊唐書》P3098、3099、3101。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
[13](唐)梁升卿《奉和圣制答張說扈從南出雀鼠谷》,《全唐詩》P28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
(此文刊于2007年第5期《鞍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