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xiàn)過四百多位皇帝,要問哪位皇帝最偉大,想必很多人會說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但在西方史學家眼里,中國最偉大的皇帝卻另有其人。
這個結(jié)果其實讓人大跌眼鏡,西方史學家認為這個最偉大的皇帝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
那么西方史學家為什么會這么認為呢?
楊堅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楊堅和他為什么在西方史學家眼里那么偉大。
楊堅的出身在當時是很顯赫的,他出生關中的名門望族楊氏。
據(jù)史書記載,這支楊氏是東漢名臣,太尉楊震的后人,因此楊氏就是漢晉南北朝以來頂級的門閥家族。
楊堅的四世祖楊元壽是北魏的司馬,楊堅的父親楊忠更是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的心腹大臣,北周建立后被封為大司空,封爵隨國公。
父親是朝廷里權極一時的大臣,因此楊堅從小就受到了父親的熏陶,立志要成為一個“掌控天下”的人。
幼年時期的楊堅就顯現(xiàn)出和常人不一樣的一面,史載楊堅“雖幼但深邃少言,好讀書”,不像其他孩童一般喜歡嬉戲玩鬧。
等到了少年時期,被父親送到太學讀書時,這樣的性格還是沒有得到改變,據(jù)說即使是身邊的親人、朋友也不敢和楊堅輕易開玩笑。
楊堅不光好讀書,而且武藝也很好,據(jù)史書記載,楊堅因為武藝出眾而收到了朝廷的重視,年僅十五歲就被朝廷封為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
但也有史學家分析,這其中或多或少有著楊堅父親楊忠的影響力在里面。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里,朝廷內(nèi)的重要官員的首要人選就是王公貴族,北周也不例外,當時掌控朝廷大權的就是文帝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
宇文護獨攬北周朝廷大權長達十五年之久,早就有篡位之心,因此早就對楊忠、楊堅父子這樣有才能的大臣非常忌憚,甚至有了鏟除楊氏的心思。
據(jù)史書記載,公元560年這一年時間宇文護多次謀害楊堅,想要鏟除他,其手段不乏暗殺,陷害,排擠等,但礙于楊堅的父親楊忠在朝廷的威望,宇文護始終沒有得逞。
這一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繼位了,他十分不滿自己的堂哥宇文護在朝廷的所作所為了,同樣也不滿自己一直做個傀儡皇帝,于是針對宇文護的一系列鏟除計劃由此展開。
公元572年,宇文護被皇帝宇文邕格殺在皇宮內(nèi)廷,至此朝廷大權回歸宇文邕手中。
雖然史書并未記載楊堅是否參與這場奪權政變,但是根據(jù)史學家分析,楊堅或多或少在其中有一定的影響力。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早在公元568年,楊忠去世后,楊堅剛繼承了父親的爵位,皇帝宇文邕就立馬就冊封了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為皇太子妃,這充分表面了對楊堅的信任與依賴。
可以說,就算四年后的政變楊堅沒有參與,也極大可能給了宇文邕強力的外部支持。
楊堅的受信任很快遭到了北周皇室的警覺很嫉妒。
除掉宇文護之后,皇帝宇文邕的弟弟,齊王宇文憲曾對宇文邕說:“楊堅這個人不管是性格還是相貌,都不是一般人,恐怕不會那么甘心做個臣子,這種人留不得,應該早早除掉!”
宇文邕此時剛除掉宇文護,奪回了政權,正是意氣風發(fā)的時候,自然不會信這些話,于是回答宇文憲說道:“我的帝王之命是天注定的,豈是一個臣子能影響的呢!”
因此對于宇文憲的話并沒有在意。
但宇文憲的話很快傳到了楊堅的耳朵里,這讓楊堅大驚失色,他深知臣子如果遭到了皇帝的懷疑會是什么下場,于是以后楊堅行人處事便的格外的小心謹慎。
得到了宇文邕的信任,楊堅便開始在這個亂世大放異彩。
公元575年,楊堅率領3萬北周軍在河橋之戰(zhàn)大敗北齊軍,之后連戰(zhàn)連勝,很快在兩年時間滅掉了北齊,平定了中原。
立下如此大功的楊堅很快成了北周朝廷的中流砥柱,公元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病逝,太子宇文赟(yun,第一聲)繼位,史稱周宣帝。
因為早年楊堅的女兒楊麗華嫁給了當時身為皇太子的宇文赟,因此楊麗華成了皇后,楊堅也順理成章的成了國丈。
女兒成了皇后,讓楊堅的身份、地位、聲望進一步的上升,很快就被封為柱國大將軍,兼大司馬。
此時可以說整個北周朝廷,除了皇族宇文家,就屬楊家勢力最強大。
史書記載,每次周宣帝外出巡視,都會讓楊堅臨時“執(zhí)掌大權,行皇帝事,執(zhí)皇帝令,以訓朝臣”,權重一時。
正所謂樹大招風,楊堅當時的地位、官職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了,周宣帝開始對楊堅猜忌起來,甚至有了鏟除楊堅的心思。
但是楊家勢力太大,怕貿(mào)然對楊堅下手會引火上身,這讓周宣帝很是苦惱。
這時有心腹下人建議周宣帝說道:“可以宣楊堅入宮面圣,如果楊堅的臉色有異象,就下令殺了他?!?/p>
周宣帝采納了這個建議,等見到周宣帝后,楊堅神色自若,絲毫沒有不對的地方,照常向周宣帝匯報日常工作,這才讓周宣帝放下了殺心。
但周宣帝的心思早已被楊堅洞察到了,他認為這樣下去自己的楊家早晚會遭到宇文家的清算,于是楊堅展開了一系列的奪取行動,為日后建立隋朝立下了基礎。
由于周宣帝宇文赟自幼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皇子,加上沒人加以管教,因此從小就養(yǎng)成了好逸惡勞的惡習。
掌權之后便開始不理朝政,迷戀女色,使得此時的北周朝廷腐敗嚴重,楊堅等大臣曾多次勸誡,宇文赟反而嫌楊堅等人“多管閑事”。
之前的猜忌加上現(xiàn)在的“嫌棄”,讓楊堅更加堅定了一定要自立的決心。
而宇文赟變得越來越懶政,居然在公元579年下詔傳位給長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以便更加“方便”的沉迷酒色。
很快宇文赟的身體就撐不住了,結(jié)果第二年五月,宇文赟就病逝了。
由于宇文赟這些年沉迷酒色,喉嚨早已被酒腐蝕的破敗不堪,基本上說不出話來了,被召來受遺命的御正大臣劉昉、內(nèi)史大臣鄭譯根本聽不懂宇文赟在說什么宇文赟就死了。
于是他們便偽造遺詔,任命楊堅為顧命大臣,輔助幼帝宇文闡。
可此時宇文闡才八歲,根本無力親政,于是朝中大權就落入了楊堅手里,雖然離全面掌權自立已經(jīng)不遠了,但是還有個最大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擺在眼前,那就是宇文家的親族。
其實楊堅當上大司馬之后就有了自立的心思,但是礙于宇文皇族中有實力的親王比較多,楊堅怕他們的存在會影響自己的計劃,便打算把這些親王召集到京城,以防生變。
周宣帝去世后,周靜帝宇文闡拜楊堅為左大丞相,真正成為了百官之首。
成為大丞相之后,楊堅一改之前朝廷的腐敗統(tǒng)治,開始勵精圖治,很快就把朝廷的糜亂之風改正,楊堅也因此得到了百官的擁護,百姓的愛戴。
公元580年,宇文皇族中幾個有實力的親王,例如陳王宇文純、代王宇文達、趙王宇文招等人先后到達了京城長安,一進城就遭到了楊堅的奪權軟禁。
可此舉很快遭到了很多地方大員的不滿,認為楊堅這是為了奪權鏟除異己,紛紛起兵討伐楊堅。
同年六月,相州總管尉遲迥以鏟除權臣楊堅為由起兵于東夏,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相繼起兵接應尉遲迥。
這些人在河邊地區(qū)為官多年,深得民心,很快得到了極大的響應,南方的宇文胄等諸侯也在河南地區(qū)起兵反抗楊堅。
雖然反對楊堅的人很多,但是實力還是不及掌控朝廷大權的楊堅,很快楊堅就開始進行了反擊。
他任命北周名將韋孝寬為大帥,率軍擊敗并殺死了尉遲迥、王謙等人,司馬消難逃亡到了南陳,河北平定。
取得這一重大勝利之后,讓楊堅的威望更上一層樓,接著他又擊敗了宇文胄等人,又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已經(jīng)被他軟禁在京城的宇文純,宇文招,宇文達等人。
到了這一步,楊堅既消滅了外敵也消滅了內(nèi)部反對派,距離登基稱帝只剩一步之遙。
公元581年2月,楊堅由公爵晉升為王爵,受封隋王,沒過幾天,八歲的周靜帝以“眾望所歸”為由將帝位禪讓給楊堅,史稱隋文帝。
至此楊堅已經(jīng)全部完成了他的奪權自立的計劃,接下來就剩統(tǒng)一天下了。
楊堅稱帝之后,依舊向擔任大丞相時那樣勵精圖治,凡事躬親,很快國力就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到了公元578年,楊堅滅掉西梁國后,基本上結(jié)束了南北朝以來諸國亂戰(zhàn)的局面,此時天下就剩下北方的隋王朝和南方的陳朝了。
對于楊堅來說,滅掉南方的陳朝甚至比他當年從宇文皇族中奪權還要簡單,前后一共用了三年時間,而且出奇的順利。
公元589年,隋朝大將韓擒虎攻進建康城,活捉了陳后主陳叔寶,陳朝滅亡。
陳朝的覆滅,雖然和陳朝內(nèi)部腐敗、軍隊戰(zhàn)斗力低下有關,但是也和楊堅勵精圖治,逐步拉開兩國實力差距有著很大的關系。
陳朝滅亡后,隋王朝成了秦漢晉之后再次統(tǒng)一天下的王朝,結(jié)束了南北朝幾百年的戰(zhàn)亂。
不光如此,隋王朝還是第一個提倡“多民族統(tǒng)一”的王朝,提出了著名的“華夷一家”的民族融合政策,為我國能夠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堅之所以能成為西方史學家眼中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光靠這些還不夠,這還要從人口、民生、政治制度等多層次來說明。
人口是一個王朝的根基,人口的多少直接決定了這個王朝的發(fā)展力,而隋朝的人口,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巔峰。
據(jù)記載,隋文帝在位期間,隋王朝國內(nèi)的戶數(shù)就多達890萬戶,按照一戶5-6人來計算的話,那么隋王朝在隋文帝在位期間就至少有4450萬人口!
要知道后面的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最高戶數(shù)也才304萬戶,武則天的“神龍之治”也才615萬戶!
說到人口,那就不得不提到與人口息息相關的耕地了。
據(jù)記載,隋文帝時期全國耕地多達5500萬頃左右,折算成畝的話,也就是55億畝地。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其他王朝耕地最多的時候。
根據(jù)史書記載,西漢漢平帝的8.2億畝;東漢漢安帝的6.9億畝;明神宗的11.6億畝;清光緒帝的9.1億畝,再跟隋文帝時期的55億畝地一比,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跟耕地相關的那自然就是糧食儲存量了。
要知道,中國歷史上糧食儲量最出名的就是隋王朝了,據(jù)據(jù)記載,隋文帝時期全國有六大糧倉,光在河南的鞏縣有記載的糧倉就多達三千多個,每個糧倉大約儲存七八千石糧食!
河南的一個縣的糧食儲量就如此驚人,更別說當時全國的糧食儲量了,難怪李淵滅了隋朝之后看到隋朝留下的糧倉感慨表示,隋朝糧倉里的存量足夠天下人吃四五十年了!
不光是糧食方面,經(jīng)濟方面也是相當發(fā)達。
據(jù)記載,有一次,倉吏向隋文帝報告說國庫里的錢糧和綿帛已經(jīng)堆滿了,甚至有一部分開始腐爛了,這讓隋文帝很奇怪:我隋朝的稅收已經(jīng)是之前北周的一半了,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物資入國庫呢?
這個記載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隋王朝的人民相當富裕,社會經(jīng)濟極度發(fā)達,在超低的賦稅下仍舊有這么多物資進入國庫!
不光是人口,經(jīng)濟方面,隋文帝在政治制度上的改革也有著過人之處。
例如隋文帝確立了三省六部制,而這個制度影響了后世千年之久。
三省六部制簡單來說就是把原屬于三公、丞相等職位的超高權力進一步分化,分成了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讓這六部分別掌管各個職務,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皇帝的權力范圍進一步擴大。
隋王朝之前的朝代,朝廷內(nèi)的重要官職大多由掌控朝廷大權的世家門閥所擔任,他們幾乎是凌駕于法律之上的存在,而隋文帝繼位后,便開始著重打擊世家門閥。
由于之前的王朝官員都是由門閥成員擔任,隋文帝為了打破這一枷鎖,開創(chuàng)了“科舉制”。
不僅沉重了打擊了世家門閥,讓他們不再又機會把持朝政,更讓那些有才華的寒門有機會參政,這樣才有利于一個國家的長期有效的發(fā)展。
正是由于以上提出的這些原因,才讓西方史學家認為隋文帝楊堅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現(xiàn)在細細想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一統(tǒng)天下,結(jié)束戰(zhàn)亂,使得百姓不再流離失所,又勵精圖治,積極改革,注重發(fā)展,可以說隋文帝楊堅是個功在千秋的好皇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