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家巷改名為友愛巷 |
歐陽山筆下的三家巷,當(dāng)年有三條之多 |
民國時期,廣州街名雷同甚多,以“西”字打頭的就達(dá)103條,像西榮巷、西安坊等;以“福”字打頭的更多,竟達(dá)166條;而歐陽山筆下的三家巷,全市也有三條。還有不少不雅街名,如鬼巷、屎巷、仇家巷……
壹
民國初年:廣州街巷由2000條猛增到12000條
廣州的街巷,據(jù)清末《番禺縣志》、《南??h志》記載,共有街巷約2000多條,這只是主要街道,倘加上某某二巷、三巷的話,也不過3000來條。到了80多年前的民國,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廣州街巷已達(dá)12000條左右。20多年間增速之快,正顯示城市的急速變化、飛快發(fā)展。
到了今天,城市范圍已大大擴(kuò)展,街巷數(shù)更達(dá)到驚人數(shù)字??墒?,近年老城區(qū)的街巷卻在不斷減少,紛紛被拆建成商品房、商業(yè)大廈,甚至整條街巷都消失了。例子多得很,如東有越秀北約、馬草下街,南有永興街、岐興中北(街),西有珠秀坊、寶慶坊,北有芒果樹街、大坑渠等,已不復(fù)存在。海珠中路東側(cè)有條市橋巷,原名屎橋巷,是瀕臨玉帶濠的一道橋,糞溺在此集中卸落濠內(nèi)小艇,運往四郊農(nóng)村,其后逐漸形成小巷。但后來因名字不雅,80年前已改名市橋巷,并衍生出一條市橋新巷來。
如今實地尋訪市橋巷,問了附近好幾位老街坊,竟然不知其方向、位置。查對地圖文獻(xiàn),才知早已被拆平,改建成商業(yè)樓宇了。像這種遺址渺不可尋,街坊亦茫然不知的,數(shù)不在少,如果細(xì)算起來,少說也有幾十條。
貳
街巷名稱多雷同:用“?!弊执蝾^的高達(dá)166條
街道起名,本有雅俗之分,太雅的不多,極俗的也很少,而以介乎二者之間、容易辨識方向、通俗易記的最為流行。例如民國時期,以東、西、南、北等字打頭為名的,以西字最多,像西榮巷、西安坊等,達(dá)103條。東字次之,如東市里、東園巷之類,有102條。南字有64條。北字最少,為31條。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喜歡用吉慶、好兆頭字眼。例如福字、永字、仁字、安字、和字等。那時用福字打頭命名的街巷,如福興里、福壽巷等,竟達(dá)166條,為全市之冠。仁字頭的不遑多讓,像仁和里、仁德里等,有120條。永字頭的有105條。其余的如大字、安字、和字、長字等打頭命名的街巷,也有幾十條之多。
大家都愛用這些字眼命名街巷,而又無協(xié)調(diào)、審議機制,問題就來了,就是引起名字雷同,讓人困惑。比如福安里,同名的竟達(dá)8條之多,而它又分布在廣州城的西、南、北各個方向,分別處于今應(yīng)元路、海珠中路、長壽東路、梯云西路、中山七路、福場路、同福西路等7處。余慶里更甚,達(dá)到11條,分布在今中山四路、解放北路、北京南路、大新路、長壽東路、清平路、光復(fù)北路、揚巷路等8處。這么一來,人們要找到目的地,非得走遍全城不可。就算歐陽山筆下的三家巷,也有三條。如此街巷重名,不單給市民帶來極大不便,也讓市政管理、市民出行、交通運輸、社會服務(wù)深受困擾。其勞民費事,已到非大加規(guī)整不可的地步。
于是,廣州市政府在民國十六年(1927)決定給重名街巷統(tǒng)一整改,交由市警局討論方案。局方認(rèn)為“廣州市是模范市區(qū),為北伐后方重鎮(zhèn),中外視線所集,亟須整頓?!彼煊尚姓n長何焯賢提出辦法,令各警區(qū)從速將街巷名單匯報總局,以便統(tǒng)籌更改。辦法是只保留一個街名,例如只留一條福安里(解放北路周家巷北側(cè)的橫巷,現(xiàn)已消失成為高層住宅),其余則仍保留街名首字而另改他名,如福慶里改為福喜里,福安里改為福隆里之類,既不違原意,而又可示區(qū)別,用意至善。經(jīng)過這次規(guī)范統(tǒng)改,沿用至今,各方稱便。
叁
更改不雅街名:
“鬼巷”改名“仙巷”,
“廁坑巷”改名“愉快巷”
不雅街巷數(shù)量本來不多,且均為短小里巷,住戶不多,但名字粗鄙俗陋,令人尷尬,居住者自感不安,難以啟齒。而且,如此劣名,也令城市蒙羞,豈可不改。例如鬼巷,在今沿江路舊五仙門發(fā)電廠西側(cè),可能建廠時多外國人出入、居住,故有此名。這時便改名為仙巷,易鬼為仙,又切合其地近五仙門的位置,改得頗為巧妙。另一鬼巷在回龍路,則改名為回龍新巷。
糞巷在同福中路,大底為糞溺集中、轉(zhuǎn)運之地,名字尤為難堪,就改為有余巷。廁坑巷,一在文明路,一在濱江西路,分別改名入敬巷、愉快巷。糞埠巷在萬福路,改名積余巷,現(xiàn)已變成衣物市場,連巷名也取消了。
該改的都改了,奇怪的是,倉邊路有條大坑渠巷,卻保留而沒改名,該巷現(xiàn)已消失,建成了時代地產(chǎn)大廈。高第街有條仇家巷,起名或有所本,并無別意,但聽來易生誤解,卻也保留不改,幸好現(xiàn)在已改名友愛巷了。
經(jīng)過街名統(tǒng)改后,就順理成章迎來1929年全市改換門牌之舉。原來的門牌是用三分厚白木板制成,手寫街名、號碼于上,字體大小不一,寫法各異,日久又漫漶殘損,殊失觀瞻。至是遂改成搪瓷燒制門牌,城市面目為之一新。
如今城市發(fā)展,街巷數(shù)大大超越從前,其中名字或有變易,但大部分能保存下來,成為時代的印記。
肆
以廣州城門名作街名的只有一條:文明門
廣州老城拆除后,能顯示城門位置的地方,只有人所熟知的西門口和大東門,但那不是街名。唯一以城門名作街名的,只有市一宮對面的文明門,這是一條長不滿30米小巷,卻街名與城門名混為一體,堪稱奇事。當(dāng)時廣州老城有外8門和內(nèi)8門共16道門,文明門是內(nèi)8門之一。
從前有一副以街名作成對聯(lián)的,叫做“玉子賣麻,板箱載出新橋市;黃婆榨粉,擔(dān)桿挑入后樓房。”按:玉子巷在大新路,現(xiàn)已拆掉成為市三中的運動場。賣麻街在海珠南路。板箱巷民國時被改筑成為海珠中路。新橋市在海珠南路西側(cè)。黃婆是黃婆欄,在今市公安局出入境大廈西側(cè),已消失多時。榨粉街在中山四路。擔(dān)桿巷在德政中路。后樓房街在吉祥路市政府后面。此聯(lián)嵌入街名,以擬人化形式表述,朗朗上口,易于記憶,今天讀來,讓人感受到廣州街巷的滄桑變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