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時路牌林立,大家看熟看慣太原的路名、街名、巷名、建筑名,有沒有人對太原各地命名的來源產生好奇呢?
追根溯源,從名字中了解太原歷史,現(xiàn)將太原地名由來的說法整理成一貼,向大家介紹太原的歷史文化
這所殘頹的小院里,只住著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婦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殘殺,兒子又被元軍抓夫,一去不歸。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統(tǒng)治者。她見這位樵夫被元兵追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進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闖入院中搜尋,柳氏裝聾作啞,將他們哄走。
常大將軍獲救后,深謝老人救命之恩。臨別時,他順手摘下院中樹上的一根柳枝,交給柳氏說:“老媽媽,這里不久要打仗了。為不使您老再遭戰(zhàn)火,請把它插在街門上,明朝大軍見到柳枝后,便會盡心保護。”
不過幾日,明軍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見戰(zhàn)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鄰難逃戰(zhàn)劫,遂走家串戶,告訴眾鄰,各取柳枝插于門首。由于常遇春深清了城中敵情,安排了內應坐探,明軍里應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軍士兵,按常大將軍的命令,看到門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護,秋毫無犯。 戰(zhàn)后,眾街坊為了感謝柳氏,也為了紀念太原的光復,便把門首的柳枝,植入門前街畔。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發(fā)芽、吐翠。插入街頭巷尾的柳枝,隨著時光的推移,長成了小柳樹、大柳樹、老柳樹。從春到夏,從夏到秋,這條不起眼的小巷,綠柳成蔭,枝條煙娜,涼爽愜意。于是,一個美麗的街名“柳巷”,來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杏花嶺
杏花嶺原先是明朝太原城內晉王王府的私家花園,載有大量杏樹且地勢較高,故得名杏花嶺。日軍占領太原后,砍伐所有杏樹,開辟成空地作為操場練兵,解放后,利用原先操場修建成杏花嶺體育場,現(xiàn)在已成為住宅區(qū)。所以杏花嶺以杏花為名,卻無杏花杏樹。
位于杏花嶺區(qū)東緝虎營山西省政協(xié)院內的傅公祠。
開化寺 開化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已不可考。宋紹圣年間(公元1094—1096年)重修,名漢封寺。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6年)改稱延壽寺。明正統(tǒng)年間(公元1436—1449年)朱棡孫子朱美堅重修。寺院坐北向南,正面迎著現(xiàn)在的開化寺街。門前建一牌坊,上寫“敕賜開化禪林”六字,所以叫“開化寺”。民國初年廢除寺廟,改為市場,所以又叫開化市。
狄村
狄村 以姓氏而名。唐宰相狄仁杰故里。道光《陽曲縣志》載,狄梁公故里碑,“在狄村官道西,康熙年知縣戴夢熊立,道光六年邑人張廷銓重修”。碑北,原唐梁國公祠旁有一古槐,傳為狄母手植。道光六年(1826年)邑人張廷銓撰記立石,題曰“唐槐”。
塢城路
塢,小障,一說小城。據(jù)此,塢城最初當為一個有軍事意義堡壘之設施,后住戶增多,遂冠城名。該路是1955年在原土路的基礎上拓建而成的。因直穿塢城村東,故市政府于1958年命名為塢城路。
迎澤 明萬歷〈太原府志〉里有當時的太原城平面圖,太原兩個南門分別名為迎澤,承恩(合稱是承迎天子恩澤之意),大約就是現(xiàn)在的迎澤公園一帶,南門是正門,是迎接皇帝的詔書,欽差之類的門。
太原的兩座南城們迎澤、承恩之名來自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首相傳是舜帝時代歌頌南風造福于運城鹽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說世間萬物都承迎南風的恩澤。于是,兩座南門分別被命名為迎澤門和承恩門。
黑土巷 黑土巷清代稱黑土港,是一條河道。東山洪水沿此河可以流至太原城東入護城河。后河水干涸形成道路,民國時東山煤炭運往市區(qū)即通行此道。清末、民國期間,形成村落名為黑土港。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區(qū),改稱黑土巷。
尖草坪 此處原來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據(jù)說叫菅草,即草菅人命的的那個菅草,由于是生僻字,人們誤傳成尖草,所以就管這一帶為尖草坪,太鋼70年前開發(fā)此地建設工廠,宿舍,漸漸繁榮起來。
黑龍?zhí)?/font>
黑龍?zhí)兜妹谇帻埻鯊R。 此處原先是一片低洼的潮濕之地,城西北的雨水、污水,大多退積于此。光緒十二年的水患,使這里變?yōu)樗l(xiāng)澤國。水患之后,積水無法退去,加之后來經年雨水的退積,這里便成為太原城中最大的積水湖。后來人們給這片積水湖取下了名字,南面的這一片叫做“西澤河”,北面的那一片叫做“黑龍池(后改黑龍攤)”,而將連通兩片之水的狹窄河道,稱之為“黃河套” 。
大營盤
大營盤是因為民國初年閻錫山修建兵營在此(舊址在今**總隊),故名大營盤。
二營盤是日軍占領太原期間修建的軍營,后來閻錫山在此駐扎騎兵部隊, 三營盤的原因同二營盤,只是按順序稱呼。
上馬街 上馬街南有皇廟,明朝王室和官員逢年過節(jié)都要來這里參拜,他們從下馬街下了馬,然后走皇廟西巷到皇廟,完了再走皇廟東巷從上馬街上馬離開,到了清朝時,廢除了明朝的規(guī)矩,不走下馬街,而從萬壽宮巷直接進入皇廟,然后從上馬街上馬離開,所以就把上、下馬街合并為上馬街。小店原是太原古鎮(zhèn)之一。處宋太原府南官道與平晉城西官道交叉處,因集市繁榮,商賈設店,故得名。
皇后園(這個有來頭)
皇后園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他是漢文帝母親薄太后的駐蹕處“即今皇后園村”。
又一種說法是,王莽時期,劉秀敗走南陽,王莽兵追至現(xiàn)皇后園村,劉秀求一姑娘相救,姑娘用雞籠將他蓋住,坐在上面用衣裙遮住雞籠仍做針線活。追兵問時,姑娘故意支走,劉秀得救,感恩不盡,立誓說日后登基定封她為皇后。后劉秀果做了皇帝,派官員來接姑娘,姑娘已死。劉秀封她為皇后葬于此地,在墳前植樹種花如同花園,故名。
另一版本,相傳東漢年間,大將軍蘇獻趁光武帝劉秀出巡之際,率兵追殺,企圖篡位。劉秀毫無提防,只身一人騎馬逃到一個村落,后邊追兵眼看將至。恰好這時,劉秀見一戶院門前,有個姑娘坐在雞籠上,一邊做針線活兒,一邊喂雞。他急忙翻身下馬,跪拜求救。姑娘見他是一位英俊小伙兒,且氣度不凡,急中生智,遂將其藏入座下雞籠內,并用羅裙罩住,然后把劉秀的馬轟走。蘇獻率兵追到該村,不見劉秀,遂問姑娘:“是否見一年輕男子騎馬而去?”姑娘答道:“適才正有一位男子飛奔而過。”說著又指了指正在奔跑的馬匹,蘇獻拍馬追去。劉秀終于躲過蘇獻的追殺。
劉秀坐穩(wěn)皇位后,不忘姑娘的救命之恩。他派遣官員到該村尋找姑娘,然而姑娘已經不幸病故。官員回稟后,劉秀立即下詔,修建花園一座,并追封姑娘為皇后。該村即改名為皇后村,又因村中有花園,后逐漸被叫成皇后園村。 1933年,北同蒲鐵路修筑時在該地設站,依地名取站名為皇后園站。
賽馬場 此地原是道場溝,剪子灣,大東關等村的耕地,1937年日軍占領太原后,在此地養(yǎng)軍馬,在北面賽馬娛樂,所以稱賽馬場
顧名思義,就是來源于菜園子。清代,此處有部分菜農種菜,稱東菜園、西菜園。太原解放初期稱菜園村。后居民增多,形成街巷。撤消村級建制。以菜園命名的有菜園街及派生街巷7條。
一人巷
一人巷在柳巷和鼓樓街的交叉口的東側,相傳此街始建于晚清,非常狹窄,巷口有一株大槐樹防礙交通,二人不通并行,俗稱“一人巷”,也叫“宜人巷”。后來有個“文化人”,嫌名字太俗,民國二十三年上(1934)諧音雅化為“依仁巷”沿用至今。
雙龍巷
此巷因地勢隆起,如伏雙龍。曾有“雙龍”地名之稱。清末遷入河北居民,又稱直隸莊。民國初年閻錫山的民政廳孟元文在此地建宅,稱“升官巷”。后孟家連遭禍事,認為是屋后的“玉皇廟”作崇。故于民國十八年(1929)改名雙龍巷,想用“雙龍”鎮(zhèn)伏邪氣。以求家業(yè)興旺。 趙樹理的故居就在雙龍巷
校尉營 金朝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間,史純以忠顯校尉兼陽曲知縣,做過好事,取得人們的紀念,因此有校尉營一名,校尉營另外是明代晉王府警衛(wèi)隊即校尉營房駐地,故名。有東校尉營,南校尉營,西校尉營,中校尉營。
康寧巷
1912年,有位姓康的醫(yī)生住此,掛牌行醫(yī),因醫(yī)術較高求治者多數(shù)康復,深得居民信任,他們認為與康醫(yī)生為鄰,可以永保福壽康寧,所以取名康寧巷。
坡子街 坡子街地處明建城隍廟和三橋街之間。據(jù)傳,形成年代在隋唐或更早時期?,F(xiàn)在的26號院一帶,北高南低,自然形成土坡,當?shù)胤Q坡子上。
形成的確鑿年代,已無法知曉,但是,城民父老相傳,這里早在隋唐之際,或是更早一些的時期便已形成集鎮(zhèn),是古唐明鎮(zhèn)通往三交古城的必由之路。宋太平興國年間,太原城創(chuàng)建之后,這里又成為太原城北門——懷德門外的城關街巷。直至明初擴建太原城時,其街才并入城中,成為城里的一條街巷。
據(jù)老輩的太原人講,早在坡子街形成之前,今坡子街一帶是一個東北高西南低的黃土坡。后來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家,以為此處地形風水頗佳,遂購得此坡,辟建為祖墳,并在墳地安放兩只石頭雕鑿的石獅子為守墳獸。這樣,這片土坡便得到一個名字叫做“石獅子坡”。
因石獅子坡地處南北交通要道之側,年久日積,坡下漸漸遷來一些酒肆店鋪,接待來往路人和行商,遂成一片熱鬧之所,漸成一道街巷,并將被名引作街名,得名“石獅坡街”,習呼“坡子上”。石獅坡街和坡子上的名謂,也不知叫了多少年,反正隋唐宋金元明,歷經數(shù)朝數(shù)代,一直流傳了千百年。
及至明王朝覆滅,清王朝建立,清軍攻占太原之后以為石獅坡街名不吉祥,坡子上習稱又不雅,選改其名為平順街。但是,新取的平順街,既與人們多年來形成的習慣稱呼,格格不久,又脫離了早年自然地理風貌的依托。所以,新街名終究不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只能存在于書面文字記載和地方志中。
民國初年,坡子上做為街名,被搬上反映街巷細貌的“山西省城詳圖”。民國中葉出版的《太原指南》一書,正式使用坡子街的名稱,而后沿用至今。
從某種意義上講,時間是最有力量的。隨著光陰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當年荒涼的石獅子坡,早已被淹沒,不為世人所知。而在太原城的發(fā)展史上,這條由石獅子坡發(fā)展到坡子街的普普通通的小街,則成為古城巨變的一個最好見證。
營坊街 前營坊街 清初,在今營坊街一帶修建營房,駐屯護城兵,稱北營坊。形成街巷后稱北營坊后街。民國年在北營坊后街北端折向西處新辟后營坊街,北營坊后街易名前營坊街,并派生有后營頭條、二條、三條,前營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今以營坊而名的街巷有前營坊街、后營坊街及派生街巷7條。
清朝初年,在此街北端東側建立營房,駐兵護城,后來逐漸修建民房,形成街道,就改營房為營坊。民國,在現(xiàn)在后營坊街位置有新的營房,所以為了區(qū)別,得名前營坊街。
三橋街 由于年代久遠,它的名稱來歷含義,民間有多種神話般的傳說:唐代晉王李克用有一次路過此處,在井邊歇腳(井,即八寶琉璃井,在上三橋54號院,人稱“井兒院”),見井內有三座金橋;還有人陰天在井邊向空中望去,見空中有三座金橋;清武進士楊林(后官至總兵),醉后歸家不及醉臥于家門口(在今下三橋46號院,人稱旗桿院,楊林作總兵時旗桿石還在)夢中見井里有三座金橋;后小河的一涌泉,流入飲馬河,河上有三座橋,今七一禮堂處原有一橋(酒仙橋),人民市場后側為第二橋,三橋街三府巷口是第三橋;三橋地勢低洼,有一小河從街心流過,河上有三座草橋。這些神話傳說,都圍繞“井”,“河”字,據(jù)當?shù)乩先私榻B,此井漢代就有,用琉璃瓦砌筑,后來因水質苦澀不堪飲用,因而封存,現(xiàn)為居民煤池。另據(jù)年已八十歲的楊林甫老人介紹:三橋地區(qū)地勢低洼,素有“大東關的門限子,三橋街的門樓子”,即大東關比三橋街地勢高。所以到處積水成河,人們往來,有的以草墊起,或以石壘起,也有磚石砌成,因而到處是橋。三橋可能是此處有三座較高的橋。
相傳,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動搖了李唐王朝的根基后,突厥沙陀部族首領李克用率大兵南下進軍晉陽。七月的酷暑,鞍馬的勞頓,沙陀將士們饑渴難耐,行軍速度銳減。就在這時,探馬前來稟報:“留后將軍,前面便是古鎮(zhèn)唐明,距北都晉陽約三四十里之遙。”克用聞報暗忖:數(shù)日行軍,人不卸甲,馬不停蹄,士卒勞疲。莫若在此下寨安營,養(yǎng)精蓄銳,也好一舉拿下晉陽。于是命三軍埋火造飯,扎下營盤。俗話說的好:饑好忍,渴難耐。此時的李克用與眾兵卒一樣,嗓子眼像著了火。他立命衛(wèi)士速打一桶水來解渴。不一會兒,那個衛(wèi)士飛也似地跑來報告,附近只有一眼井,而這眼井水深莫測,連連下了幾只桶,都是有去無回,弄不到一滴水??擞寐剤蟊阆蚓_奔去。說來也怪,李克用跑到井臺口后,便見井水突然翻騰上涌,直沖井口流溢如泉,而且,水中隱隱約約飄蕩著三座金橋??擞煤蛧^兵士無不驚奇。這時,從水中傳出一個老態(tài)龍鐘的聲音:“克用,此去晉陽不可妄殺無辜,維系唐祚,自有王爵。”此后二日,沙陀兵卒果然順利得晉陽,未幾,唐主又下詔,封李克用為晉王。 井中所囑應驗之后,李克用對此井奉若圣明,立即使人在井臺砌筑琉璃井口,形制八角,取名“琉璃八角井”,并把井所在的那條街定名“三橋街”。據(jù)說,此井就是后來下三橋街三府巷的那口琉璃八角井。
這個聽起來近乎怪誕的傳說,一直流傳了下來,可以肯定地說,這個故事的產生就是李克用或其幕僚為他們政治上的需要,而編造的神話。但是,從這個傳說中,似乎可以窺出,三橋街的產生有著久遠的歷史,似應和唐明鎮(zhèn)同一歷史時期問世。如果確是這樣,這可以算做太原城最古老的街巷了。
三橋街,從它問世之后,在太原的大地上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十個多世紀,是太原近代工業(yè)的產生,喚起了它的新生。
清季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山西省的第一個近代工業(yè)單位——太原火柴局,就創(chuàng)建于三橋街畔。爾后的“西北實業(yè)公司”——山西最大最早的官僚資本企業(yè),又在太原火柴局的舊址上籌備產生。這一切都為三橋街的歷史,寫下了有聲有色的一頁。
壩陵橋
明晉王府地地址在今肖墻之內。今壩陵橋一帶當年還是荒草野地。地勢由北向南逐漸低下。北面高于王府,為防水患,挖壕壘壩,以保王城,壩上有橋,通往王府北便門(即后宰門),壩外一片荒無人煙。王府侍從官司員列后,陵墓葬于壩上。此為壩陵橋名稱來歷傳說之一。
關帝廟通往對面對臺的路上有一座三孔橋。河南許昌西門外有灞陵橋,傳說關公曾在橋上挑過袍。故引稱三孔橋為壩陵橋。橋址在今壩陵橋小學門前。此為傳說之二。明清時,壩陵橋帶地勢低洼,常年積水,一片荒涼。一九一二年始建房,遷入居民,逐漸形成街道。
在太原,不知道壩陵橋的很少,但知道童話人物皮皮魯?shù)恼Q生地就在這里的人恐怕不多。1981年,還是業(yè)余作者的鄭淵潔從北京到太原和父母團聚過春節(jié),住在壩陵南街東頭的一棟樓房里。因為一直想創(chuàng)造一個“搖錢樹式”的文學形象,可以一直創(chuàng)作下去,于是他在這里創(chuàng)作出了在中國大地“淘氣”了近三十年的著名童話人物——皮皮魯。鄭淵潔也憑借這一文學形象以及發(fā)行逾億冊的《童話大王》,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童話大王”。萬柏林
萬柏林得名于閻錫山的墳墓,他在太原時就想死后埋在那里,他小名萬喜子,所以有個萬字,他字柏川,所以有柏字。因為帝王墳墓叫陵,圣人的叫林,官員的叫墓,百姓的叫墳,而他自認為是山西在關公之后的又一個圣人,所以有個林字,合起來就是萬柏林?;靖貥錄]有太大的關系,當然墳地肯定有松柏的。因為他1949年后去了臺灣,實際墳地就沒有建。
另一說法,有人對閻錫山說:太原汾河西畔的西北隅,屬陰陽八卦中的“乾”方。此處,背負呂梁山脈的云中山系,后土廣袤;面臨滾滾北去的汾河之水,財源不竭,是一塊極好的陰宅寶地。惟感不足的是地表林木稀疏,不過用人工去種植也絕非難事。這一席話說得閻氏神感心受,于是便決定在這里廣植柏樹,必達萬棵,以備將來辟建陵園,并先取其名曰“萬柏陵”。后閻氏敗亡,而居住在這一帶地區(qū)的父老鄉(xiāng)親們,遂將萬柏陵中的“陵”字,以其諧音的“林”字換而代之,更其名為“萬柏林”。
五龍口
俗稱五岔口,相傳這里原本是一片洼地,天長日久形成一潭積水,并與東山的五條溝(即殷家溝、郝家溝、大棗溝、小棗溝、耙兒溝)相通,每逢雨季,東山這五條溝的雨水便向洼地水潭流灌,遠處眺望酷似五條龍在張口傾吐,所以俗稱之為五龍口。后陸續(xù)遷入居民形成小村落,亦以“五龍口”為村名。
由于東山的洪水經常給太原城造成威脅,后人在五龍口北建了白龍廟,祈求龍王爺保佑,這就是今天的白龍廟街的來歷。(白龍廟街以明建白龍廟而名。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區(qū)。習稱街為白龍廟,有派生街巷3條。)
說到五龍口就順便說說五龍口海鮮市場,里面種類都挺全,而且價錢不貴,但是……會缺斤少兩!所以要計較,不能讓老板隨便稱了就給你袋子里面加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