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span>
【原文朗讀】
【注釋】
絞:尖刻斥責別人的過失,無情揭發(fā)別人的隱私,使人下不了臺,像是脖子被繩子緊緊勒住喘不過氣來。【白話翻譯】
上一章孔子大力稱贊了泰伯的至德,在本章中孔子繼續(xù)探討什么是“至德”,既描述普通人如何加強修養(yǎng)以達到“至德”的境界,同時又展現(xiàn)泰伯之德對社會和國家的巨大作用。首先,“至德”是全德,不是單一的德,況且還要符合禮。比如說“恭、慎、勇、直”都是美德,但離開了禮就會出問題??鬃诱f“一味恭敬而不知禮,未免會勞倦疲乏。一味謹慎小心而不知禮,便會膽怯多懼畏畏縮縮。一味勇猛而不知禮,就會莽撞作亂。一味心直口快而不知禮,便會尖利刻薄。其次,“至德”并不單單指個人之德,還要對民眾社會和國家有用??鬃诱f:“如果上層的君子對自己的親人忠實厚道,老百姓就會興起仁德之風。君子如果不遺棄自己的故人舊友,老百姓也就不會對人淡漠無情?!?/span>【解讀】
1.千百年來對這段話的解讀歷來不太統(tǒng)一,也令人費解,主要有兩點。
其一,第一段的四句話從字面上還好理解,主要闡述“恭、慎、勇、直”這四種美德要用“禮”來調(diào)節(jié)才行。其二,但是第二段話“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就顯得比較突兀了,哲理也顯得模糊不清。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為第二段話不應(yīng)該放在這一章,而應(yīng)該另起一章。其四,千百年來,對這一章的注解和翻譯大都含糊不清,也令人費解。 2.正確理解本章的重點,在于對整篇主題思想的正確把握,還要綜合考慮上下章的銜接。
論語共分20篇492章,有不少人覺得論語的編排顯得雜亂無章。其實這種說法不妥,要知道,論語是后人精心編撰的,分為20篇,每一篇都探討一個大的主題。每一篇又分很多章,都是圍繞這一篇的主題來展開的,況且上下章都是編者精心挑選的內(nèi)容。所以當我們實在無法理解某一句話或一段話的意思時,就要從整篇主題和上下章的銜接上反復推敲啄磨,如果強行從字面上去注解,十有八九會很別扭。學習《論語》如此,研究《道德經(jīng)》和《周易》何曾不是這樣。上一章孔子稱贊泰伯具備了“至德”,泰伯有兩重身份,作為個人的他具備了崇高的“至德”,作為王子的他又可以代表整個上層統(tǒng)治階級。這樣泰伯既可以作為普通君子的榜樣,也可以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楷模。在本章中,緊接著主要探討兩個方面的主題。一是普通君子如何修養(yǎng)以達到“至德”的境界,這是第一段話的內(nèi)容。二是所有統(tǒng)治者也要像泰伯那樣忠君愛民,最后達到“至圣”的境界,這是第二段話的主題。3.第一段,“恭、慎、勇、直”四德與“禮”的調(diào)和,君子個人如何達到“至德”的境界。
“至德”指的是全面的德,不同于單一的德,如何從單一的德修養(yǎng)到全面的德,孔子選擇了“恭敬、謹慎、勇敢和正直”這四種美德加以說明。首先,對人恭敬當然是好的,但如果一味恭敬,恭敬得過了頭,就會顯得唯唯諾諾、卑躬屈膝,這樣活著該多累啊。該恭敬時就恭敬,該不卑不亢時就不卑不亢,這才是真正的恭,故稱“恭而無禮則勞”。其次,謹慎好不好呢?謹言慎行當然是一種很好的美德了,但如果一味謹慎,做人做事小心過了頭,則成了謹小慎微的畏懼膽怯者。走路怕踩死螞蟻,樹葉掉下來怕打破頭,什么都不敢動手了,畏手縮腳,窩囊無能,最終將一事無成,故稱“慎而無禮則葸(xǐ)”。第三,勇敢也是這樣,看你用在什么地方。若是把勇敢施展在敵陣里,你就會成為英雄。若是你把勇敢用在打群架上,說不定就會成為高墻里的囚徒,故稱“勇而無禮則亂”。老子《道德經(jīng)》第67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第73章也說“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第四,生活中還隨時能碰到這樣的人,他們個性直率坦白,對就對,不對就不對;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說話不拐彎抹角,直來直去。這本來也沒有什么不對,人們還常常喜歡這種人。但如果一個人太直了,直得一點也不知道回避,口無遮攔,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指責他人或揭人隱私如同喝涼水般痛快,往往說出來的話叫人下不來臺。你的周圍有上幾個這樣的尖刻之人,可就夠你受得了,故稱“直而無禮則絞”。所以,盡管恭、慎、勇、直這四點是人的美德,但它還必須經(jīng)過文化禮樂來中和,沒有得到中和時必然會走向偏激,勞、葸是對“禮之和”的不及,勇、直是對“禮之和”的過之。4.第二段,“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從社會國家的角度定義“至德”。
個人有美好的德行不夠“至德”,只有對社會和國家有益才稱得上“至德”。上一章提到的泰伯讓國讓位,他的德行成就了西周天下的誕生,開創(chuàng)了禮儀治國的新紀元。孔子再將泰伯的德行延伸到社會和國家的方方面面,俗話說“上行下效”,如果在上的君子們都像泰伯那樣篤于親,則全民都會興起仁愛之風氣。如果人人都不遺棄自己的故人舊友,淳厚的民風就又回來了。5.論語中“至”字的總結(jié)。
“至”就是極致,至高至大至寬至廣,孔子在論語中并不輕易用“至”來贊揚他人他事,只有幾處,舉兩個例子。在《雍也篇第六》中,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在《泰伯篇第八》中,子曰:“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給我們?nèi)松膯⑹尽?/strong>
孔子首先告訴了我們什么是至德,再告訴我們?nèi)绾稳媾囵B(yǎng)自己的德行,一是要合乎禮,二是要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版權(quán)聲明:圖片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聯(lián)系我們,立即處理。
合作QQ:30462249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