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使閔子騫為費(bì)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fù)我者,則吾必在汶(wèn)上矣。”
【原文朗讀】
【注釋】
季氏:指的是季桓子,孔子51到55歲當魯國大司寇時的魯國執(zhí)政大臣,當時的國君是魯定公,孔子為了加強公室權(quán)力而削弱三桓,定下了“墮三都”的計策,可惜后來被季桓子識破沒有辦成,不久孔子便辭去一切職務(wù),踏上了周游列國的漫漫征途。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小孔子十五歲,魯國人?!墩撜Z》中提及五次,他在孔門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稱,而尤其以孝行超群聞名于世。閔子騫出身貧寒,母親早逝,父親娶了后母,又生了兩個孩子。后母偏袒自己的孩子,常常虐待閔子騫,不讓他吃飽,卻讓他干臟活累活,冬天給他穿蘆花填充的棉襖,但他為了愛護異母弟而自甘受苦。后來這件事偶然被父親發(fā)現(xiàn)了,要將后母趕走,閔子騫跪在父親面前求情,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后母從此視他為己出。他被列為孔門十哲之一,與“顏回、冉耕、冉雍”同列“德行科”高足。他守身自愛,不食污君之祿,是個有原則且品格高潔的人,亦是孔門弟子中唯一明確不做官的人。費(bì)宰:費,季氏家的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宰,主宰,主管,分為“家宰”和“邑宰”,還有管理國家的“宰相”。費宰,治理費城的地方長官。汶(wèn)上:汶,今天山東的大汶河。上,中國人的陰陽概念,山南水北為“陽”為“上”,山北水南為“陰”為“下”。為什么這樣規(guī)定,其一,在八卦圖中,上為南方為“陽”,下為北方為“陰”。其二,長江黃河從西北往東南流,河的北岸干燥為“陽”,河的南岸潮濕為“陰”。大汶河在當時齊魯兩國的北邊境線上,齊國在北在上,魯國在南在下,“汶上”暗喻要躲到汶河北岸的齊國。 【白話翻譯】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上一章說領(lǐng)導(dǎo)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量才而用。但人才也有選擇領(lǐng)導(dǎo)的權(quán)利,本章贊揚了閔子騫的高潔人格。季桓子派人請閔子騫出任自家私邑費城的長官。閔子騫不愿與之同流合污,便堅決地對來人說:“請?zhí)嫖液煤玫赝妻o掉吧!倘若再來召我的話,我必然已在汶水北岸了。”【解讀】
1.費邑是個什么地?這件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
這件事大概發(fā)生在孔子55歲那一年,事情還得從“墮三都”開始講起。孔子51歲出仕,52歲當上魯國大司寇,因政績卓著深得魯定公和執(zhí)政大臣季桓子的信任??鬃訛榱讼魅跫緦O孟孫叔孫這三家大夫的權(quán)勢,定下了一個“墮三都”的計策,表面上是為了這三家權(quán)貴著想,實際上是要幫助國君魯定公奪回權(quán)力。為什么能得到三桓的支持,因為這三家大夫平時住在京城,私邑就交給家宰管理了,這些家宰們慢慢地不太聽話了。季孫氏的私邑在費城,邑宰叫公山不狃(niu)。叔孫氏的私邑在郈(hou)城,此前的邑宰因叛亂已經(jīng)逃到了齊國,孔子陪同魯君出使齊國時經(jīng)過談判要回了這座城池,但此時還沒來得及任命新的邑宰。孟孫家的私邑在郕城,邑宰叫公斂處父,就他們主仆之間的關(guān)系還算融洽,沒有鬧過別扭。所以這三家剛開始都同意并支持孔子的計劃,當時子路作為武將輔助老師具體實施這一計劃,上下齊心協(xié)力打敗了公山不狃,公山不狃逃到了齊國。先拆除了費邑的城墻,后又拆除了叔孫氏郈邑的城墻。當孔子打算再去拆郕城時,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不得已武力圍攻,但久攻不克,“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了。這時候,季孫氏也醒過神來了,原來孔子你的“墮三都”其實是針對我們?nèi)野?!便不再信任孔子了。沒過多長時間,孔子看到得不到重用,自己的理想沒法在魯國實現(xiàn),便踏上了周游列國的征程。“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這件事應(yīng)當發(fā)生在這個時間段,閔子騫比孔子小15歲,此時40歲左右正當年,德行又好,所以季桓子便想選派他去管理費城。2.為什么閔子騫堅決不接受任命。
其一,孔子屢次抨擊三桓的作為,尤其是季孫氏更不像話,所以閔子騫不愿與其同流合污。你季氏僭越禮儀,把持朝政,早就存有謀反篡位之野心,我隨你去做事,豈不是為虎作倀助暴為虐嗎?做你那個官,也只能是大逆不道的官,坐你那個位,也只能是坑害民眾的位。如果欣然領(lǐng)受這樣的官職,將會成為天下人唾罵的對象,既不能施展自己的平生抱負,還會將一世英名付之東流。其二,閔子騫大概也看出來了老師與季孫氏出現(xiàn)了隔閡,當然不能站在老師的對立面。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給我們?nèi)松膯⑹尽?/strong>
從閔子騫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誰不想謀個好差事啊,但要有所選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