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蝯叟顧祠春禊圖(局部)吳俊 清 紙本
何紹基書法四體皆善,尤以楷行、分隸最為人所稱道。受其父何凌漢的影響,何紹基早年習(xí)書由唐楷入手。從存世的墨跡來看,他父親的書法有深厚的顏字功底,是典型的“帖學(xué)”一路書風(fēng),典雅質(zhì)樸。
行書 黃庭堅《題摹燕郭尚父圖》軸
清 紙本????
156.2厘米×81.7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行書?陶淵明詩三首四條屏
清咸豐六年(1856)??
紙本????
192.5厘米×51.5厘米×4
湖南省博物館藏
行書橫幅
清 紙本????
60.5厘米×119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曾自述:“先文安公藏宋拓本,臨仿有年,每以'橫平豎直’四字訓(xùn)兒等。余肄書泛濫六朝,仰承庭誥,惟以此四字為律令?!薄皺M平豎直”的思想貫穿何紹基書法的一生,至老不渝。
阮元(1764-1849)是何紹基的老師,是清代碑學(xué)發(fā)展重要的奠基人物。所撰《南北書派》《北碑南帖》二文,力圖從宏觀的地域與風(fēng)格視角來廓清書法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系統(tǒng)的提出傳統(tǒng)的兩大內(nèi)核:一是二王一脈的帖學(xué)體系,二是漢魏碑版、石刻的北碑體系。且明確指出,“望穎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其用意在于“辨章學(xué)術(shù)”,倡古質(zhì)而去媚俗,為書藝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行書《點蒼山中畫仙歌》軸 阮元?
清 紙本????
129厘米×29.7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隸書 采南補東聯(lián) 阮元
清 紙本
165.2厘米×37.6厘米×2
湖南省博物館藏
阮元致碧塘先生信?
清 紙本
26.8厘米×12.6厘米×2
浙江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承續(xù)了阮元“南北書派”“北碑南帖”的書學(xué)思想,雖然他曾一再強調(diào)自己“厭飫北碑”、“一生微尚在北碑”,但在實踐過程中,他取徑歐陽父子、顏真卿、李邕等家,實則是兼收并蓄,派兼南北,并沒有完全拘泥于阮元“究心北碑”的學(xué)書理念,這也奠定了他日后“碑帖融合”的大格局。
清代另一位碑學(xué)大家包世臣(1755-1855)則在阮元的基礎(chǔ)之上以“筆法”為核心,對北碑進行推崇。他的實踐經(jīng)驗來源于鄧石如,理論啟示來源于阮元。更加強調(diào)由具體的用筆、技法來挖掘表現(xiàn)“北碑”茂密雄強的陽剛之美。且強調(diào)了北碑能得篆、分遺意的特征。
包世臣、吳讓之信札??
清 紙本
23.2厘米×12.3厘米×2
浙江省博物館藏
楷書 忌我欺人聯(lián) 包世臣
清 紙本
119.4厘米×26厘米×2
浙江省博物館藏
但在何紹基看來,“包慎翁之寫北碑,蓋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書名甚重,于江南從學(xué)者相矜以“包派”。余以橫平豎直繩之,知其于北碑未為得髓也?!彪m然二者都倡學(xué)北碑,但在實際的探索中,有著嚴(yán)重的分歧。
鄧石如(1743—1805),是清代碑學(xué)思潮興起后第一位全面實踐和體現(xiàn)碑學(xué)主張的書法家,他不僅發(fā)展了篆、隸古體,也為囿于帖學(xué)中的楷、行、草書開辟了一條新路。
隸書 邵雍《清夜吟》《安分吟》軸 鄧琰
清 紙本
83 厘米×33.5 厘米
西泠印社藏
隸書 六朝鏡銘 鄧琰?
清 紙本
106厘米×44.5厘米
朵云軒舊藏
鄧石如對何紹基、吳讓之、莫友芝、趙之謙等藝術(shù)大家影響甚大。何紹基對篆書一藝,最服膺完白。在《書鄧完伯先生印存后為守之作》中他曾說到:“余廿歲時,始讀《說文》,寫篆字。侍游山左,厭飫北碑;窮日夜之力,懸臂臨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務(wù)得生氣;每著書作數(shù)字,氣力為疲苶。自謂得不傳之秘。后見石如先生篆分及刻印,驚為先得我心;恨不及與先生相見。而先生書中,古勁橫逸,前無古人之意,則自謂知之最真。張翰翁、包慎翁、龔定庵、魏默深、周子堅每為余言翁摹古用功之深,余往往笑應(yīng)之。我自心領(lǐng)神交,不待旁人告語也?!睔J佩之情,溢于言表。
何紹基一生豪飲健游,行跡遍布四方。所到之處,無論是與友朋訪碑椎拓,還是往返于書肆,購賞碑帖,均是其生活的常態(tài),樂此不疲,與當(dāng)時的許多金石學(xué)者交往密切。
六舟手拓西漢定陶鼎手卷?
清 紙本
25厘米×663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在多次往返浙江的途中,何紹基與僧六舟(1791—1858)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六舟和尚兼擅詩文、繪畫、書法,尤擅傳拓古銅器全形,堪稱一絕。阮元曾以“金石僧”、“九能僧”稱之。
道光三十年,何紹基銜恤南歸,經(jīng)過杭州,憩暑于凈慈寺,和僧六舟達受“晨夕譚藝者五、六十馀日。兩人者好談、好駁,時適酷熱不得雨,湖光如火,水漸渴,將不可以舫。六公欲破吾悲涕,則日出其積年所蓄金石打本及所藏名書古畫,相與欣賞訂正,有時辨駁風(fēng)起,奇論電發(fā),蚊蹲于鼻、汗流被髁而不知也?!鼻摇傲叟c余譚此事者廿年矣,每行腳所至,得有拓本奇秘者,必以其副寄我于京師”。
莫友芝(1811~1871)是晚清著名學(xué)者,篆、隸書家。所作篆、隸,師法鄧石如,以雄強的筆力,開闊的體勢而獨樹一幟。馬宗霍《書林藻鑒》謂其:“篆、隸皆古拙有金石氣,不以姿致取容,雖器宇稍隘,固狷者之美也。”
篆書 偶然曷不聯(lián) 莫友芝?
清 紙本????
131.2厘米×30.2厘米×2
浙江省博物館藏
篆書?節(jié)錄《潛夫論》四條屏?趙之謙?
清紙本????
173.5厘米×71厘米×4
君匋藝術(shù)院藏
何紹基作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的《金陵雜述四十絕句》,后有莫友芝的題跋,謂:“尤天真超絕,脫盡書家一切蹊徑,蓋斯游極得意書矣。”對何紹基的書法頗為贊許。二人在篆書的創(chuàng)作中,都推重鄧石如,但又各有己意。何紹基追尋“草勢入篆”,更具靈動老辣,莫友芝勁筆直下,靜穆沉雄。
趙之謙(1829-1884)是晚清杰出的篆刻家、書畫家。其行、楷早年取法顏真卿,與何紹基學(xué)書并無二致。后接受包世臣“鉤捺抵送,萬毫齊力”的觀點后,開始轉(zhuǎn)習(xí)北魏、六朝造像,并通過對《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瘞鶴銘》等碑的特征意趣加以提煉,形成自家獨特面貌。篆、隸書效法完白,后將北碑的用筆引入其中,幾經(jīng)陶鑄,終出己意。
隸書?節(jié)錄《劉雄碑》軸?趙之謙?
清紙本????
92厘米×40厘米
君匋藝術(shù)院藏
行書 節(jié)錄李衎《畫竹譜》四條屏 趙之謙?
清 紙本????
173.5厘米×71厘米×4
君匋藝術(shù)院藏
同治九年(1870),趙之謙寫給魏稼孫的一封信中提到:“何子貞先生來杭州,見過數(shù)次,老輩風(fēng)流,事事皆道馳,真不可及。弟不與之論書,故彼此極相得,若一談此事,必致大爭而后已,甚無趣矣。”這也表明何紹基的書學(xué)理念與當(dāng)時流行的碑派是有顯著差異的。
附:“涵抱萬有——何紹基特展”
臨《道因碑》冊頁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紙本 27.4×52.1cm×5
湖南省博物館藏
款識:戊申冬,臨第三通,寄仲云世講。何紹基。鈐?。汉谓B基?。ㄖ欤⒆迂懀ò祝?/p>
楷書 安得壯哉聯(lián)
清道光十五年(1835)
紙本 337厘米×51.3厘米×2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得仙人九節(jié)杖 ,壯哉昆侖方丈圖。
款識:集杜句,恭介坦齋老伯大人雅壽,即請誨書,姻愚侄何紹基頓首拜。
臨《董其昌臨右軍大令字卷》(局部)
行書 論書語軸
清 紙本 127.5厘米×62厘米
長沙市博物館藏
釋文:姜白石《續(xù)書譜》,其妙蘊不減孫虔禮,更得松雪,可稱雙絕。其書意以《娑羅碑》寫《定武蘭亭》,極得意筆也??钭R:貞木二兄屬,何紹基。題跋:何道州晚年以篆隸筆作行草,懸鋒直入,變化奇特,蒼秀渾樸,獨出新意。余酷嗜之,服膺既久,收藏亦多。此幀為道州晚年作品,平生經(jīng)眼以此為最。原屬滕縣李學(xué)兄子善舊藏。壬申冬攜濟見示,因亟稱之,遂毅然相贈,且以寶劍烈士為喻。余幸舊雨之重逢,慶墨緣之重疊,爰敘顛末,用志吾喜。癸酉春初,陽邱辛鑄九書。
鈐?。汉谓B基印(朱)、子貞(白)
鑒藏印:辛寶(白)、鑄九(朱)、曉書樓(白)
篆書 節(jié)錄梁孝元帝《金樓子》四條屏
清 紙本 172.2厘米×45厘米×4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竟陵蕭子良開私倉,濟貧民。少有清尚,禮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傾意賓客,天下才學(xué)皆游集焉。善立勝(事),夏月客至,為設(shè)瓜飲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貴辭翰,皆發(fā)教撰錄。居雞籠山西邸,集學(xué)士寫書(抄五經(jīng)百家),依《皇覽》(例)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講論佛法。
款識:何紹基。
鈐?。汉谓B基印(朱)、子貞(白)
臨《張遷碑》冊頁
清咸豐十年(1860)
紙本 25厘米×30.5厘米 24開
湖南省博物館藏
款識:庚申又三月十九日,五十九通。蝯叟。
鈐?。汉谓B基?。ㄖ欤?、子貞(白)
《種竹日記》冊
清道光二十七、二十八年(1847—1848)
紙本 27.5厘米×22.4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種竹日記》有明確的紀(jì)年,其起訖時間為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六月一日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二十日。
何紹基日記
清咸豐戊午己未 咸豐八年(1858)
紙本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中國香港)
釋文:……究心,而中丞酷嗜富藏。又開《張黑女志》,從《山左詩鈔》中見成榑奚林和尚詩,成一記“三絶句,藏此帖三十四年,不知奚林何人,今乃得之,快甚!上房做粽子。
初四日,夜風(fēng)大,口靜矣。王侶樵來一話。韋小坪來,遣人送至撫署去見雨翁,即當(dāng)出城,明早準(zhǔn)走,因寄子愚弟信。適于邸鈔見張詩齡少宰謝御書《誼篤宗支》扁額折子,作詩一篇寄賀“各衙門送節(jié)禮。
五日,晴熱,賀節(jié)清佳。想起都門、杭州兩處,煩惱不可言。早飯時得鼎侄甘四日吳門書,浙事甚潰散,由杭徙蘇者極多,船貴難雇,得口根云奏請和帥,援浙餉源已絶,因全靠滬上夷稅,津門夷事未平,致彼間受困也,悶人得極。和王子梅詩,晚約朱伯韓、陳石鄰及達齋同酌,因薊門在書房過節(jié),故請石翁同聚,而吾與桂兒……
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有《何紹基日記》二冊,一冊是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五月廿九日的日記、一冊是咸豐八年戊午(1858)三月廿三日至咸豐九年己未(1859)五月十三日間的日記,故簡稱“丙丁日記”、“戊己日記”。從其明確的紀(jì)年可知《種竹日記》是接續(xù)《丙丁日記》寫的。
何紹基在日記中記錄了不少日常生活,例如會友、寫字、繪畫、品酒題詩、觀花賞月、郊游等,并多次記錄了與浙江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出現(xiàn)在何紹基日記中的人物可以百計,如林則徐、阮元、包世臣、程恩澤、魏源、龔自珍等,多是當(dāng)時的文人雅士、社會名流。
頤素齋印譜
紙本 21.2厘米×11厘米
西泠印社藏
何紹基藏古印選
明中期以后,文人篆刻興起,收藏古璽印之風(fēng)盛行,何紹基亦于古璽印有收藏之癖?,F(xiàn)存于湖南省博物館的何紹基舊藏古璽印有秦漢魏晉官印52方,私印214方,藏品體系完備,除典型漢印之外,鳥蟲篆印、肖形印,銅印、銀印,穿戴印、母子套印、六面印,各種形制均有收藏,且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
何紹基舊藏顧莼畫梅
清 紙本 65厘米×170厘米
西泠印社藏
何紹基舊藏顧莼畫梅(局部)何紹基跋
何紹基舊藏顧莼畫梅(局部)曾國藩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