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風,浙江大公律師事務所
作者賜稿,在此致謝!轉載請注明出處。
199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對號稱“世紀審判”的前美式橄欖球明星、演員O·J·辛普森殺害其前妻妮克爾·布朗·辛普森及其好友羅納德·高曼案進行審判。當幾乎所有的證據和大多社會輿論都指向殺人兇手是辛普森時,法院最終卻出乎意料地當庭宣判“辛普森無罪”。眼看著“殺人兇手”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逍遙法外,受害人的家屬(據說是妮克爾的母親——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靜靜地坐在旁聽席上,面對媒體輕輕地說:“今天正義受到了踐踏,人權受到了踐踏,但是,我們尊重法院的判決?!?/p>
一、生效判決應當得到絕對的尊重
在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人們莫不尊重法院的判決。因為,尊重法院的判決,是一個法治社會的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法律信仰的基礎,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石。司法應當得到絕對的尊重,尊重生效判決就是尊重法律。田仁信故意殺人案一審刑事判決書未經法定程序糾正、撤銷之前,應當得到絕對的尊重。
二、司法裁判具有親歷性
審判講究親歷性,即案件的裁判者必須自始至終參與審理,通過“望聞問切”審查所有證據,對案件作出判決須以充分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為前提。任何未親身經歷庭審而對判決書妄加評論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輿論審判,而缺乏程序和規(guī)則意識的輿論審判,除了徒增民眾對司法的疑慮和不信任之外,注定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裁判結論。如果以非親歷者的眼光審視其他判決書,一樣可以找出這樣或那樣的“瑕疵”。
三、司法允許適度的不完美
每一份判決書都應當追求盡可能完美,但是它們不可能達到極致完美。刑事司法是依據錯綜復雜的證據認定法律真實,而無法還原客觀真實,所以它不可能100%的準確。裁判者在嚴格按照訴訟程序,充分保障訴訟參與人的各項權益的基礎上,運用證據規(guī)則得出內心判斷,最終形成紙面上的判決書。法官是人,不是機器,其整個裁判的過程受制于經驗、學識、情緒、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由于考慮到司法有可能不完美,所以刑事訴訟法設置了抗訴、上訴、申訴等救濟途徑。
四、呵護脆弱的司法生態(tài)
從宏觀上關注司法體制改革動向,到微觀上關注個案判決書,說明民眾對司法工作寄予厚望。最高司法機關亦積極回應民眾對司法公正的熱切期盼,相繼出臺了裁判文書網上公開、司法裁判全程留痕等制度。員額制正在沖擊舊有的司法生態(tài),而高效、權威、嶄新的司法生態(tài)尚未成型。司法官們在不斷提高裁判文書的質量,加強說理,充分論證,相信每一個司法官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盡善盡美。如果人人都肆意挑戰(zhàn)判決書的權威,看似人人都是權威,實則權威淪喪。也許,將來還會爆出一些有“瑕疵”的判決書,但是,如果我們精心呵護脆弱的司法生態(tài),讓它逐漸完善強大起來,如果我們給加班加點、不辭辛勞的司法官們一些鼓勵,一些人文關懷,而不是對一份判決書窮追猛打,是不是更好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