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出土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及原始茶與茶釜
證明杭州灣地區(qū)是茶樹起源中心及華夏茶文化起源圣地
浙江杭州 陳 琿
摘 要 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杭州跨湖橋遺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這意味著世界上終于有了一顆古老的茶樹種籽,這是零的突破,證明世界上有茶屬茶樹種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云南2700年樹齡的野生大茶樹,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這顆茶籽不僅是“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qū)”的確證,還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就已與茶有了聯(lián)系的確證。而同時出土的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原始茶與茶釜,使世界飲茶的歷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們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面貌,我們還可以借此破譯遠古茶的更多秘密。進而聯(lián)系種種茶文化遺存,證據(jù)確鑿地提出“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fā)展環(huán)節(jié)證據(jù)的茶文化起源圣地”的新觀點。
關(guān)鍵詞 杭州灣出土; 八千年前;世界上最早;茶樹種籽;原始茶與茶釜;茶樹及茶文化起源中心
一、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
(一)證明世界上有茶樹至少在八千年以上
這顆極其珍貴而難得的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出土于2001年發(fā)掘的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T0510探方的第7層中,由于一直未引起考古人員的重視,只當作一般出土種實對待,故消息沒有傳開。直到2005年4月13日,我在翻閱新購之《跨湖橋》(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①時,在《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植物種實》彩版四五頁上突然看到一顆茶籽的圖片及“茶Camellia sinensis”字樣,真是非常震驚,幾疑看錯——我深深知道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世界上終于有了一顆古老的茶樹種籽,這是零的突破;而且它已有八千歲之久,證明世界上有茶屬茶樹種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云南2700年樹齡的野生大茶樹,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
為了進一步核實,筆者特地去浙江省考古所,在原考察者鄭云飛博士的幫助下,近距離地觀察到這顆茶籽:其表皮呈黑褐色,略有炭化跡象,但并不粗糙,較為平滑;其形狀為1.42×1.58厘米的圓形,種臍端微圓突,種臍處營養(yǎng)器官部分已消蝕為空,故呈現(xiàn)一條裂口。從種籽較圓,種臍位于圓中并呈圓突來判斷,應(yīng)為單室茶果(一個茶果中只有一顆種籽)的種籽;其外觀,與今杭州地區(qū)的龍井茶樹的單室茶果種籽形狀非常接近,而體積大小,則完全相符合,而與皮糙個大的油茶子或西南某些較原始的大茶樹茶籽差別較大。這真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更深入地追考研究。
(二)是“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qū)”的確證
一般來說,可食葉的茶樹屬于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茶樹種(Camellia sinensis)?,F(xiàn)已發(fā)現(xiàn)山茶科共有28屬700多種,其中茶屬有200多種,如山茶花種(Camellia Joponica)、茶梅種(Camellia Sasangua)等都是。茶屬是山茶科中較原始的一個屬,而據(jù)地質(zhì)考察,至少在3000萬年前的第三紀中新世,山茶科植物已在長江中下游以南、云南東部等“南部南亞熱帶及熱帶植物省”出現(xiàn)(見中科院南京地質(zhì)生物研究所宋之琛、李浩敏等《我國中新世植物區(qū)系》文,《古生物學(xué)報》1978年4期)②。前蘇聯(lián)植物學(xué)家瓦維洛夫等在長期深入考察后,認為茶樹起源中心在中國東部等地③;瑞典著名植物分類學(xué)家林奈最先為茶樹定學(xué)名:Thea sinensis,意即“中國茶樹”;然國內(nèi)一般都認定茶樹起源于云貴川鄂一帶。
在這以前,唯在杭州灣南岸地區(qū)曾發(fā)現(xiàn)地質(zhì)年代為第三紀的茶屬葉化石一塊,貴州晴隆縣發(fā)現(xiàn)晚第三紀的一顆接近四球茶樹種的種籽化石,但都無法確定是茶樹種。因此,這顆茶樹種籽,不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古茶樹種證據(jù),再加上茶屬葉化石、中國東部說、以及自古至今文獻等記載數(shù)浙江茶、茶事、茶俗一直早而多等綜合因素,這茶籽還是推翻以往各種茶樹原產(chǎn)地之說,成為“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qū)”的確證。
(三)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已與茶有了聯(lián)系的確證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這顆茶樹種籽出土于文化層中,是與橡子、陶器等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物一起發(fā)現(xiàn)的,是人類的采集物,而不是自然的遺落。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已與茶有了聯(lián)系的確證!
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可作進一步探索:很顯然,跨湖橋人已對茶籽感興趣,所以才會收藏它,而茶籽是沒法食用的(苦澀得不得了),八千年前也無榨油的可能(且此茶籽也非油茶子),何況茶籽者,本就是茶的種籽,這是它最本質(zhì)的特性,故其最大的可能應(yīng)該是作種子采集儲備的。推測當時跨湖橋人已開始喝茶葉之茶了,所以才會對茶籽感興趣,也即,茶樹已受到重視;而從其它種種信息及跡象分析,當時當?shù)匾延胁铇湟芽梢钥隙?,那么這顆茶籽應(yīng)該正是跨湖橋人在八千年前已開始培植茶樹的證據(jù)(雖說只有一顆茶籽,但它是歷經(jīng)八千年時光的幸存,從或然率角度來說,這一顆,已代表了當時至少有上千顆以上)。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茶之故鄉(xiāng),但一直說不清國人是何時開始喝茶的,眾說紛紜,大膽的追溯至神農(nóng)時代,也有贊同始于西周的,謹慎的甚至主張?zhí)苹蛉龂簳x。此類觀點,基本上是依據(jù)對文獻史料不加考辨的尋章摘句,而非研究。1980年代以來,筆者一直在對華夏茶文化之根作很深入的研究與追尋,通過對考古發(fā)現(xiàn)和民族文史等多方面資料的綜合探析,認識到飲茶必起源于原始時代,并與古越人有關(guān),1990年提出了“飲茶文化創(chuàng)始于中國古越人,可追源到新石器早期”的新論,引起史學(xué)界與茶學(xué)界的極大重視——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一個顛覆性的論點,不是筆者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新,而是依據(jù)大量資料跨學(xué)科研究探尋所得出的扎實結(jié)論。
這一結(jié)論由于正確而漸漸被更多資料所證實,并還釋疑了不少古老的茶文化謎團,因而已為許多深入研究者所信服與認同,稱之為茶史研究上的一大突破,深刻地影響了茶學(xué)界,開辟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領(lǐng)域。與此同時,則是西周、三國、唐代等說的被擯棄。如此較前已有很大突破,但由于沒有過硬證據(jù),結(jié)論還停留在分析推論階段,很難令人完全信服。不過只要觀點正確,證據(jù)自然會慢慢聚攏來,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作為茶史上可確認的最早茶樹種實物,確鑿地將有茶樹及飲茶之始大大推前到至少八千年以前,杭州也因此在世界茶史上有了源頭意義的明確而重要的地位。
二、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茶與茶釜
說到茶,須先說明:茶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眾所周知的茶葉,一類則是“非茶葉”。
在跨湖橋T0411⑧層中出土了一件小陶釜,外底有煙火熏焦痕,器內(nèi)盛有一捆植物莖枝,長度約5—8厘米,單根直徑一般在0.3—0.8厘米間,共約20余根,紋理結(jié)節(jié)均很清晰,出土時頭尾整齊地曲縮在釜底。顯然,這是陶釜煮燒植物莖枝的遺跡,考古人員定其為中藥及罐。然而,這捆植物莖枝,顯然未經(jīng)過炮制處理,也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藥;且藥性也無法確斷。故只能稱之為“煮燒一種湯液的植物莖枝”。至于這樣的湯液是什么?相信熟悉民間飲食文化的人都會脫口而出說“茶”的,民間習慣將凡用枝葉和藥草等煮成的益體飲料稱為“茶”,可見其合適的稱呼應(yīng)當是“茶”。
多數(shù)人已不知古老的茶曾有用各種植物的根、莖、皮、葉、花、果等為原料煎煮出來的歷史了。其實這類古老的煎茶如今在民間土俗中還有較多保留,如“葛根茶”、“桑枝茶”、“白楊樹皮茶”、“槐樹葉茶”、“玫瑰花茶”、“山楂核桃茶”等等。其中桑枝茶及赤檉柳茶皆用“帶葉莖枝”為原料,而古風猶存的云南傣族等,則有將春茶樹梢“連枝帶葉”摘下,懸于火上烤香后放入茶罐內(nèi)煎煮為茶的風習。值得一提的是,這類茶煎煮后的廢棄物非常接近于該出土物的狀態(tài)——經(jīng)烘烤后外皮干緊的莖枝不易腐爛,而煮熟的葉子則已消亡。遠古煮茶的原料是十分廣泛的,因此,無論該出土物為何種植物,均不妨礙其為“茶”的性質(zhì),并且,該種出土植物無論藥性如何,也都可歸入“茶”的范疇之中。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茶與茶釜,使世界飲茶的歷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們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面貌,我們還可以借此破譯遠古茶的更多秘密。
三、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fā)展環(huán)節(jié)證據(jù)的茶文化起源圣地
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及原始茶與茶釜,以無可否認的真實存在,證明了八千年前杭州已有茶樹,人們已經(jīng)喝茶。而我的系列研究早已指出(這里只能簡要述之):“茶”是誕生于森林中的,故“茶”(古越語讀若zo),最初是指“對森林的利用”,“雜”字還殘留其遺意。因此,起初不僅許多食物等稱作“茶”,就連房屋等也稱為“茶”,如“舍”(古音so)等,即“茶”之遺呼;同樣,“船”在古時又稱“槎”(古音co,古不分z、c、s音),也是“茶”之遺呼。發(fā)展到后來,才集中稱呼某些益身食物及原料乃至樹等為“茶”。從“茶”可指稱茶樹、茶葉、茶湯等來看,其名稱的含混不分,正是起于原始蒙昧時代的胎記?!安琛狈Q呼的概念發(fā)展歷程大致如下:
森林中的一切被利用物——可生食動植物(基諾族涼拌生食茶、湖南三生茶即其遺韻)——以動植物原料煮燒的多湯食物(苗族打油茶、隴南罐罐茶、江南蓮棗茶是其遺韻)——以植物等原料煎煮的飲料(如川貝萊菔茶、桑菊茶等)——以茶葉煮泡的飲料。
簡而明之,“茶”大致經(jīng)歷了“森林——食物——飲料”這樣三個發(fā)展階段。其中,“食物”及“飲料”前階段,為“非茶葉之茶”;到“飲料”后階段,才出現(xiàn)“茶葉之茶”。
從跨湖橋出土的茶與茶釜來推算,“非茶葉之茶飲料”大致出現(xiàn)在已發(fā)明煮燒器的數(shù)萬年前,成熟于已有陶器的1萬年前后;從八千年前就已有茶樹來看,“茶葉之茶”的出現(xiàn)可推至萬年前后;從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打茶筒、豐富的茶崇拜遺跡等,分布于杭嘉湖地區(qū)距今約六千年的崧澤文化中出土了最早的擂茶缽來看,吾中華飲茶是誕生、豐富及成熟于杭州灣一帶的(也即古吳越地區(qū))。
茶文化起源非常古老,有著曲折漫長的歷史面貌,杭州至今存留著源頭意義上的較完整發(fā)展環(huán)節(jié)遺跡。如從“名隨其主”來追溯,“茶”之音為古越語,則杭為越人;從茶誕生于森林來說,杭州自古流傳著“龍井女茶祖與十八棵茶祖樹傳說”,是茶祖崇拜的信仰解釋部分,類似佛教的經(jīng)本,實即茶圖騰原始宗教《圣經(jīng)》遺存;而龍井山上還有古老的“胡公廟”受歷代茶農(nóng)祭祀,顯然正是茶神廟;
而最近在杭州龍塢茶鄉(xiāng)一座晚清茶商所建的“古雕花樓”的梁枋上,新發(fā)現(xiàn)一對“龍井茶供”雕刻:其下為頗有唐代風韻的“荷葉蓮蓬碗”,其上是“二葉一芽的龍井茶青”,組合成以龍井茶青供茶祖的意蘊圖案。而其旁還有一對供果實、一對供花朵的雕刻圖案,共組合成“六合茶清供”雕刻圖案。這與性愛嗜茶,有著濃郁茶圖騰遺俗的土家族茶農(nóng),在造屋時要在梁木中央鑿個眼,再用紅布包上茶葉、米、銀子、朱砂,并滴上酒,塞填于梁眼內(nèi),以祈茶圖騰鎮(zhèn)邪佑福的古俗,具有相同含義,是一脈相承的遺風;
舊時杭州茶鄉(xiāng),每年第一鍋新茶炒好時,必須先恭敬地沖泡第一杯新茶,虔誠地敬奉在“灶神”面前,并在清茶旁放上一支翠柏,含祝愿:新茶炒如翠柏一般青綠,其中含有更遠古深奧的茶圖騰含義。這些都充分證明了杭州確曾有原始的茶圖騰崇拜存在過——茶圖騰是人類森林時代的原始宗教;再從茶為食物追溯,則杭古有七家茶、立夏茶、阿婆茶、擂茶、豆子茶、繡茶等原始性狀的食物茶,今“余杭咸茶”為其遺韻;若從茶為飲料追溯,則跨湖橋出土茶與茶釜為非茶葉飲料茶的最早證據(jù),崧澤文化的擂茶缽及南宋杭人熱衷吃的擂茶是其延續(xù);“茶葉之茶”正是從這類茶中分化進化出來。
從茶圖騰、原始茶、到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原始茶與茶釜、擂茶缽與擂茶④等,杭州已卓然成為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fā)展環(huán)節(jié)證據(jù)的茶文化起源圣地!因此,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及原始茶與茶釜,是奠定杭州為“華夏茶都”的重要圣物,是確認杭州為茶樹起源中心及飲茶發(fā)源地的重要證據(jù),它們解釋了杭州自古以來茶文化濃郁之根深流長緣由,讓杭州茶文化因此而居有世界茶文化之祖的地位,杭州人對此尤其不可等閑視之!
注釋:
1、《跨湖橋》(考古發(fā)掘報告)見彩版四五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蕭山博物館 文物出版社 2、 《我國中新世植物區(qū)系》中科院南京地質(zhì)生物研究所宋之琛、李浩敏等,《古生物學(xué)
報》1979年4期178頁(該文 曾榮獲“1979年 中國科學(xué)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四等獎) 3、《植物地理學(xué)》95頁 第三節(jié)《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武吉華 張紳 編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4、見陳琿《從杭州跨湖橋出土的八千年前茶、茶釜及相關(guān)考古發(fā)現(xiàn)論飲茶起源于中國古吳越地區(qū)》一文中第三節(jié)《距今六千年的崧澤文化擂茶缽及擂茶》,《農(nóng)業(yè)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2003年2期
2005年4月14日初稿 2005 8月18日改定
本文已發(fā)表于《茶葉》2005年3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