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教:又稱“三藏教”,是由于此教的經(jīng)、律、論三藏部帙各別,四部之阿含經(jīng)等為經(jīng)藏,四分五分十誦律等為律藏,六足發(fā)智論等為論藏。也就是說此教的經(jīng)、律、論三部之間的界限劃分得很清楚,這一點是與通、別、圓三教的根本區(qū)別之處。此教所教化的對象,是以三界內(nèi)的鈍根眾(即聲聞乘人和緣覺乘人,因其與大乘菩薩相比則根性拙鈍,并非指業(yè)障深重的煩惱眾生)為主,旁化菩薩。其主要修學(xué)的法門,分別依析空觀,對生滅四諦和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等法門進行修學(xué);所斷除的煩惱,僅僅只是三界內(nèi)的見、思(枝末無明)煩惱及部分的習(xí)氣;所見(證)的理體為偏真理(由于此教中人過于偏執(zhí)真諦的空性,因此稱其所見到的諦理為偏真理);所證的最高的究竟果位,則是阿羅漢和僻支佛位;所了脫的生死也僅僅只是三界內(nèi)的分段生死?! ?/font>
通教:為大乘教法的初門,該教沒有專屬的經(jīng)典,更談不上有三藏的部帙了。此教的關(guān)鍵就在于一個“通”字,按天臺宗的說法,叫著“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別圓”。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通教只是藏教中的一類回小向大的行人從小乘教法轉(zhuǎn)發(fā)大乘心、行菩薩道的轉(zhuǎn)折處。因此此教所攝化的主要對象與前面三藏教相比,則是三界內(nèi)的一類利根眾生。這類利根人能夠依體空觀,不生滅四諦和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等法門進行修學(xué),從而能夠證悟諸法的真諦之理。由于此教的當(dāng)教眾最終的究竟果位所斷除的煩惱與前面藏教的究竟果位相同,所見(證)的諦理和了脫的生死一致,因此故說“鈍根通前藏教”。又由于此教中的一類大根性的人能夠從小乘法當(dāng)中體悟到大乘佛法的中道義理,故此說“利根通后別圓”?! ?/font>
由于藏、通二教的行人根性陋劣,在初發(fā)心時不能接受大乘佛法的思想,更不可能領(lǐng)悟大乘中道諦理的意義。如古德說:佛最初成道的三七日中,在菩提樹下講《華嚴(yán)經(jīng)》時,二乘根人如聾若啞。因此佛降尊顯劣,示顯經(jīng)歷三大阿僧祗劫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丈六比丘形象的劣應(yīng)身佛而為其說法施行教化。因此這二教的佛,就我們本土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佛來說,論其本則是圓教的究竟即佛(即圓教的妙覺極果)。說其示現(xiàn)的跡(對此二教為教化二乘所特別示現(xiàn)經(jīng)歷三大阿僧祗劫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丈六比丘形象的劣應(yīng)身佛)則只能稱為“果頭佛”即與阿羅漢、僻支佛的證悟大致相等。又依別、圓二教破無明證法身的大菩薩“分身百界作佛”的說法,其分身于一百個世界而示現(xiàn)所成之佛,亦屬藏、通二教中劣應(yīng)身的“果頭佛”。這些大菩薩的本,則并非如釋迦佛那樣是圓教的妙覺極果了?! ?/font>
別教:以其“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等,別前藏通二教、亦別于后之圓教,因此得名。此教不像前之藏、通二教三乘共行,而是獨化菩薩。由于此教中的行人在修行上依“空、假、中”的次第三觀,分別對無量四諦、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及不思議六度十度(于第六般若中,復(fù)開方便、愿、力、智四種權(quán)智。共成十度)等法門進行次第修學(xué)。在修行的次第上遵循于行步而進(即一個位次一個位次的逐個克證,不能躍進);斷除見思、塵沙及十二品的無明(根本無明)煩惱后,所見(證)的中道諦理又是舍卻兩邊(生死一邊、涅槃一邊)而認(rèn)定的但中之理,因此與圓教相比則為三界外的一類鈍根。其究竟即佛(別教的妙覺極果),所破的無明也僅僅只是與圓教十行位中的第二行位的菩薩相同。
圓教:以其在修行的過程中能夠依“一心三觀”,對無作四諦、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及稱性六度十度等法門進行修學(xué)。從而圓伏五住煩惱、圓常正信(對常、樂、我、凈之涅槃四德能夠生起圓滿正信)、圓斷(斷一煩惱,則與之相應(yīng)的隨煩惱也一并斷除)、圓行(修行一法即行一切法,如行布施一法則十度盡皆具足)、圓位(在修證過程中能蒞一位而知余相應(yīng)之一切位的修證途徑)、圓自在莊嚴(yán)(一心三諦為所莊嚴(yán)一心三觀為能莊嚴(yán))、圓建立眾生(施四悉檀法能夠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其所見(證)的“中道第一義諦”,是即二邊的,不同于別教之舍二邊。因此此教最終所證得的究竟妙覺極果,才是真正煩惱斷盡、二死(三界內(nèi)的分段生死、三界外的變易生死)永離、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佛。
轉(zhuǎn)自: http://club.fjdh.com/?uid-4925-action-viewspace-itemid-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