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元末明初人,為武當派的開山祖師,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被三代皇帝賜予封號,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豐說:“古今練道者無數(shù),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豐也”。同時,張三豐也是位武學大師,他所創(chuàng)的武學流派至少有十七支。
張三豐認為古今僅有正、邪兩教,所謂釋﹑儒﹑道三教僅為創(chuàng)始人之不同,實則一家,“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
張祖師為什么反復(fù)強調(diào)這個說法呢?因為自唐以來,三教合流已是一股強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卻從未停止過。元朝時有儒士論及三教,說佛是黃金,仙是白玉,儒是糧食,指出金玉雖貴,但有它無多,無它不少,而社會不可一日無糧。這個視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后隱藏著對佛、道的貶斥。張三豐提倡三教同一之說,實際上是為道教、佛教辯護。他只承認有正邪之別,否認有三教之分,指出所謂三教不過是創(chuàng)始人不同而已。他說,儒、佛、道都講道,它們的社會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差別不大。張三豐強調(diào)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于人道,離仙道、佛道也就不遠了。
從宗教歷史上來說,佛道一家的思潮是從晉朝開始的。最初這么看的原因,是因為佛教剛傳入中國時,被很多人認為是本土宗教--道教的一個分支;而且為了便于傳播,佛教的很多教義最初也是借助道教的概念加以解釋的,正由于這個原因,當時很多人認為佛道是一家,這也是佛道一家論點的最初起源。
佛道一家的論點分析涉及到哲學層面,應(yīng)該是在明朝中葉開始的。這個時候,佛教已經(jīng)完全中國化了,同時在這個時期,中國的儒學已經(jīng)分別進入佛、道兩個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汲取了儒家的一些理論,融入了自己的教義核心。這種融入的結(jié)果使得一些人認為,佛道兩家實際上在修行最終目標上沒有什么區(qū)別,是一樣的。
但是實際上,二者雖然接近,其根本還是有所不同。大體有這么幾個論點可以簡單的闡述兩者的差異:
1、佛家修性,道家修命。最后殊途同歸的境界是性命雙修。起初側(cè)重的不同。
2、道家清凈無為,是私德,佛家普度眾生,是將德。這點上看,二者的世界觀有明顯的不同。
3、佛說一切莫非幻象,心里有就有,心里沒有就沒有;道說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存在是一個階段、不存在也是一個階段。
4、佛教提倡積善因以得善果;道教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