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嘈雜的鬧市,難得清靜,也難得吃上一頓清淡美味的家鄉(xiāng)飯。偶爾有機會走進農(nóng)場,有幸吃上香飄四溢的土灶飯,黃黃的、脆脆的鍋巴,頓時將記憶拉回童年。
村里的土灶,都是外公幫忙搭的。外公搭的灶,好燒,火葉子大,火力猛,火葉子可以直達灶膛后端,大鍋的后一半也熱得快,卻又不費柴。水平差的人搭的灶,火葉子朝灶膛外邊飄,大鍋里,煮菜時,前邊漲得嘩啦啦,后邊卻不不溫不火。搭建土灶用的土胚,可以保暖,灶膛里的熱氣不容易散發(fā)出來,坐在灶頭前添柴做飯,就不感到太熱。
那時候,生活清苦,外婆和母親像魔術(shù)師,利用土灶這個簡陋的道具,為正在長身體的我們變出了豐富的美食。糍粑、餃子、湯圓、紅薯餅,如果有碗南瓜粉蒸肉更是像過年似的歡快。粗茶淡飯萬年香,我們的歡聲笑語常常穿透老土屋的墻壁在鄉(xiāng)村的空中四處飄散。
上小學(xué)時,母親外出做生意,灶邊常留下外婆一個人,外婆就像一個為灶臺站崗放哨的忠實的士兵。曾經(jīng)充滿歡聲笑語的廚房,只剩下年老體衰的外婆,站在灶臺邊,站在院子里,站在鄉(xiāng)村纏纏繞繞的炊煙中,靜無聲。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愛上了坐在灶旁添柴燒火,也許是為了陪伴孤獨的老人。依稀記得,有一次噘起嘴巴吹火時被突然噴出的火苗燒了劉海,惹得外婆哭笑不得。也記得,有那么一段時間,我一放學(xué)回家就提著竹簍穿梭在午后的樹林里,撿枯枝敗葉填滿廚房柴倉。
自住校讀高中以后,灶邊真的只剩外婆孤零零的一個人,總有一個佝僂的身影站在灶臺邊,站在院子里,站在鄉(xiāng)村纏纏繞繞的炊煙中,渾濁的目光一次次把兒女回家的道路望穿。
日升日落,月圓月缺。土灶邊的外婆,在炊煙中穿梭,在歲月中忙碌。早晨用炊煙托起一輪太陽,晚上用灶臺燒開一彎明月。
值得驕傲的是,我也曾經(jīng)是灶邊的小主人。農(nóng)忙時,外公外婆常常要早出外歸田間勞作,懂事的我自然會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小時候個子小夠不著灶臺鍋里的菜,就端來一個高椅子,支在灶頭前,爬上去,站在椅子上、踮起腳跟,翻炒著簡單的飯菜。
那個時候才體會到灶邊人的不易,灶尾顧及火、灶頭還要控制鍋里的溫度,又烘又烤、蒸氣彌漫、辣椒熏眼睛等都是常有的事。當(dāng)看到外婆外公從田間回來吃起簡單的飯菜滿意的笑容時,欣慰的感覺偶爾的辛苦也是值得的,更何況外婆在灶邊都忙了大半輩子了。
鄉(xiāng)間人家,喜歡在枝木火灰里燒炮曬干的紅辣椒,把干紅辣椒燒炮香脆,燒炮成糊辣椒,舂揉細,拿來做蘸水,蘸新鮮蔬菜吃。在這樣的糊辣椒蘸水里蘸一下,或者是翻個身,農(nóng)家的普通小菜——青白苦菜就會香辣可口,更加開胃送飯。
在鄉(xiāng)村土屋子里、土灶上,外婆炕出來的麥面粑粑、南瓜花粑粑、茴香粑粑,外婆用新鮮黃豆做出來的懶豆腐等等鄉(xiāng)村土食物、鄉(xiāng)間土味,味美好吃,叫我如今想起來還依然感到齒頰猶香、齒頰芬芳。
夏秋季節(jié),外婆常常會用灶坑里的枝木火灰來燒焐一捧新鮮的干蠶豆,燒焐幾包新鮮苞麥,燒焐幾個新鮮紅薯,燒焐一堆新鮮洋芋。灶坑枝木火灰里燒焐的這些美食,都特別香,特別鮮,特別可口。
夏秋季有新鮮苞谷、紅薯和烤玉米,一直是我們兄弟姐妹幾個最喜歡在廚房爭搶的食物,每個人夾一個玉米在灶頭爭搶火烤,總感覺爭來的食物就是最好吃的。那個時候,廚房灶邊又恢復(fù)了熱鬧。
土灶,正消失在鄉(xiāng)村里,城里人家用的都是電飯煲、電磁爐和天然氣灶了,鄉(xiāng)間山野人家,也都在追隨這樣的潮流。土灶,似乎是要消失了么?想到這里,說不出的失落。
每次回到鄉(xiāng)村老家,外婆就會急忙為我一個人刷洗土鍋,燒土灶,做土菜。如果是冬天,母親還會守在灶門口,為我們烤金黃金黃的糯米糍粑。吃著土灶做出來的這些土味美食,除了憶起了我的童年,我更是聞到了幸福的味道。
回家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了。母親每每彎腰添柴燒火,不知是激動,還是煙熏的原因,眼里總是有淚。當(dāng)灶膛里的火苗燃燒時,當(dāng)灶臺上熱氣氤氳時,當(dāng)老屋的屋頂上空又升騰起裊裊炊煙時,我也感動得熱淚盈眶。
懷念那時候,扶著灶頭燒火、湊柴、噘起嘴巴吹火、用火扇扇火、用火鉗掏鍋洞的時光。懷念一家人圍繞一個土灶、談?wù)撃切┍瘹g離合的故事的場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