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基于六經辨證談發(fā)熱的證治(五)

五、少陰病

特征:有陰虛、陽虛、陰陽兩虛之別。常和外感并發(fā)。所見發(fā)熱以脈微為特征。陽虛者:脈微,舌淡;陰虛者:脈微細,舌紅;陰陽兩虛者:舌淡紅。

《傷寒雜病論?少陰篇》“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傷寒雜病論?傷寒例》“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fā)。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醫(yī)案11:發(fā)熱----急性壞死性齒齦口炎----牙周敗毒湯

侯某某,女,2歲。南陽市北京大道人。2011年12月20日初診。

代主訴:“發(fā)熱、拒食、流涎3天”。發(fā)熱3日,熱峰39.5℃,退熱藥可退,過時再燒,每日發(fā)熱3~4次,飲食不進,哭鬧不止,面赤唇紅,口臭不堪,大便秘結。診查:上下牙齦紅腫局部滲血,舌邊尖、頰粘膜散、咽弓可見多個皰疹樣潰瘍面,舌紅,舌尖有芒刺,苔黃滑厚膩,脈弦細。

辨證:齒齦及口唇屬胃,頰粘膜屬脾,咽弓屬肺,舌邊尖屬心,此處紅腫潰爛乃胃、脾、肺、心熱毒熏蒸;哭鬧不止者心肝火旺,面赤唇紅、口臭不堪者肺胃積熱;齒齦滲血,熱傷血絡血熱妄行;大便秘結者陽明腑氣不同;脈弦細者,陰虛之象。諸癥合參陰虛熱毒,病在脾胃心肺肝,陰虛而熱毒發(fā)熱作矣。飲食不進、流涎者皆因疼痛所致。不可以苔黃滑厚膩誤為濕熱蘊積。治法:清瀉肺胃,滋陰解毒,牙周敗毒湯加減。

處方:生石膏20g(先煎)  黃芩6g  金銀花8g  連翹8g  紫花地丁8g  玄參15g  生地15g  大黃1g  黃連3g  丹皮6g  花粉10g。3劑,水煎服。

二診(2011年12月24日):身熱已退,牙齦紅腫減輕,潰瘍面縮小,哭鬧緩解,飲食漸進,口臭消除,大便稀頻,每日2~3次,稀糊樣便,量不多,舌紅,苔薄黃而潤,脈滑數。熱毒尚存,但熱勢減輕,治當繼以清熱解毒,佐以升清止瀉,藥量宜輕,葛根芩連湯加減如下:

葛根8g  黃芩6g  黃連3g  甘草5g  生石膏10g  金銀花6g  連翹6g  紫花地丁6g  麥冬8g  生地8g  牡丹皮6g  花粉5g。3劑,水煎服。

三日之后,諸癥消失,飲食如常,大便正常,一日1次,病情痊愈。

[按語] 急性壞死性齒齦口炎,古名“走馬牙疳”,可穿腮落齒,是口腔科疾病但家長又找兒科來看,如若兒科醫(yī)生不識,誤診誤治多矣,或發(fā)熱不退,或誤為“皰疹性口腔炎”,屢見不鮮。常伴流涎,舌苔黃膩厚滑,是因為口舌疼痛拒絕吞咽所致,易被誤為濕熱之患,投以清利濕熱更傷陰液,病則不愈。

此癥多由陰虛胃熱所致,熱盛化毒、腐肌敗血,致齒齦紅腫、口舌糜爛。治以滋養(yǎng)胃陰,清熱解毒,經驗方為牙周敗毒湯。玄參、生地,滋腎水、養(yǎng)胃陰,花粉養(yǎng)胃陰兼祛腐生新,生石膏、黃芩清胃熱,黃連瀉心火,大黃通腑氣,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解毒之用,丹皮涼血。如果再口服糠甾醇片,外用錫類散之屬更加快捷。

醫(yī)案12:陰虛發(fā)熱——上呼道感染----青蒿鱉甲湯加味

余某,男,8月。南陽市宛城區(qū)黃臺崗鄉(xiāng)人。2009年10月6日初診。

代主訴:“發(fā)熱20余天”。感冒受涼后發(fā)熱,多處診治,效果不佳。發(fā)病以來,體溫波動在37.6~38.8℃,下午及夜間為重,納差,輕咳,余無所苦,面色櫻紅,口唇紅赤。診查:舌瘦紅,苔薄白,脈微細。

辨證: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時值金秋,肅殺之令,又遇燥邪凜冽,陰液受損,肺失濡潤氣逆而咳;燥傷陰液,陰不涵陽,“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素問·瘧論篇》),下午及夜間陰氣主事,故下午及夜間發(fā)熱較重。此為陰虛發(fā)熱,法以滋陰清熱,《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主之:

處方:青蒿(后下)30g  鱉甲(先煎)10g  知母6g  丹皮6g  焦生地10g  甘草4g  地骨皮10g  玄參10g  女貞子10g  旱蓮草10g。3劑,水煎服。

二診(2009年10月10日):服藥3劑后,熱退痊愈。

[按語]雖發(fā)于秋季,燥邪傷其陰液,脈雖浮細,但無干燥之象,而表現為陰虛之證,下午及夜間熱重,以滋陰退熱之法而愈。

這種陰虛發(fā)熱,小兒甚多。若是內有陰虛,外感風熱,可用加味奔豚湯治療。

夜熱早涼,常見三種情況,一是本案之例;二是食積發(fā)熱,當伴滑實之脈、納呆口臭、夜寐不寧,大柴胡湯、枳實導滯丸增損;三是濕熱內蘊,當伴面色淡黃、納呆嘔惡、便溏脈濡,主以三仁湯、黃芩滑石湯之屬。

《溫病條辨·下焦篇》云“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青蒿鱉甲湯主之”,鱉甲咸而微寒,能滋陰潛陽,退熱除蒸,用于陰虛發(fā)熱,勞熱骨蒸,虛風內動等;青蒿辛苦微寒,清透虛熱,涼血除蒸,引營血之熱外出,與鱉甲配伍尤妙,吳鞠通謂“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之入,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之出”;生地清陰絡之熱,丹皮瀉血中之伏火,知母佐鱉甲和青蒿,清熱養(yǎng)陰,全方共奏養(yǎng)陰清熱,透邪外出之功。本例又加地骨皮與青蒿協同,加玄參、二至丸與生地協同,共成滋陰透熱之功。原方用于溫病后期,陰分已傷,余邪未清,深伏陰分,以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來細數為主要臨床表現,但不唯見于午后及夜間,只要陰液被劫,上午所見陰虛發(fā)熱亦可治之,如下案。

醫(yī)案13:陰虛發(fā)熱——感冒----青玉湯

閆妞妞,女,21個月。宛城區(qū)白河鎮(zhèn)溧河村人。2013年6月3日初診。

代主訴:“發(fā)熱2天”。發(fā)熱,熱峰38.8℃,退熱藥可退,過時再燒,晝夜無規(guī)律,便干如珠,睡眠不寧,舌淡紅,苔白厚,脈微沉細。

辨證:發(fā)熱無規(guī)律,上午下午、晝日夜間無間,舌淡紅苔白厚,似有陰傷,但無舌瘦而紅的陰虛特征,雖無表征,但食積乎?濕熱乎?若但以八綱而論漫無頭緒。但“少陰之為病,脈微細”,病屬少陰;便干如珠,睡眠不寧陰液虧虛,治從少陰陰虛,治法:滋陰降火。

處方:青蒿(另包,后下)15g  鱉甲(另包,先煎)10g  知母6g  生地10g  丹皮6g  白芍6g  地骨皮6g  石膏15g  女貞子15g  旱蓮草15g  玄參10g  甘草6g。4劑,水煎服。

二診(2013年6月7日):熱退,盜汗,便稍干,寐欠安,舌瘦紅苔白厚,脈細。陰液復而未全,陰虛而內熱,還當滋陰降火,方用玉女煎加玄參。

處方:生地15g  石膏6g  知母6g  麥冬8g  牛膝6g 甘草6g。3劑,水煎服。

[按語]《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外感襲之、陽明積熱、少陽蘊熱、積滯內停、濕熱壅阻等均可發(fā)熱,治各不同,一見發(fā)熱,動則柴葛只是俗套治法,必憑脈辨證,方一藥而愈。

青蒿鱉甲湯是吳鞠通治療“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但不限于夜熱早涼,上午下午發(fā)熱,只要屬于陰虛發(fā)熱都有良效。原方青蒿透熱外出、芳香透絡,其退熱之用,必須量大、必須后下;鱉甲入肝腎、養(yǎng)陰而潛陽,生地滋水清熱,丹皮瀉血中伏火,知母善清陰虛浮火,陰虛發(fā)熱之克星。加白芍養(yǎng)肝血滋肝陰,女貞子、旱蓮草、玄參,共助生地、鱉甲滋養(yǎng)腎水,地骨皮者引諸藥入陰分,輔助青蒿清虛熱,石膏者生津退熱,不限于陽盛之熱,因為《傷寒論》謂“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氣陰兩虛發(fā)熱亦可用之。全方滋陰、涼血、清氣、透熱外出諸法共用,需有甘草和合。

醫(yī)案14:發(fā)熱----Still氏病----風寒陽虛----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真武湯、三妙散

劉某某,男,7歲。南陽市新野縣。2015年6月12日初診。

主訴:“發(fā)熱1.5月,左膝關節(jié)腫痛18天”。不明原因發(fā)熱,屢治無效,漸至左膝關節(jié)腫痛但不發(fā)紅。發(fā)熱無汗,晝夜無規(guī)律,熱峰40.2℃,發(fā)熱前惡寒寒顫、手足冰涼、無汗,服退熱藥后汗出如煙,過時再燒,尿黃便干,余無不適。先住我院骨科10天,排除化膿性關節(jié)炎、結核性關節(jié)炎,但發(fā)熱如故,邀我會診。脈浮緩無根,舌淡紅苔薄白。外關、外尺膚發(fā)涼。

辨證:發(fā)熱、無汗、惡寒、手足冰涼,風寒外襲;脈浮者表證,脈無根,陽氣虛弱;關節(jié)腫痛,尿黃,濕熱下注。太陽少陰合病,陽虛風寒、濕熱下注。

據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傷寒雜病論?少陰篇》),治以溫陽解表、清熱利濕,方用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真武湯、三妙散加減。

處方:麻黃12g  桂枝6g  細辛9g  炮附子9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6g  云苓10g  蒼術10g  薏米30g  懷牛膝6g 。4劑,水煎服。

二診(2015年6月26日):服藥當晚汗出、熱峰降低,4劑服完,體溫維持在36.5~37.2℃,手足轉溫暖,但外尺膚仍有涼感。舌脈如前,照上方,改麻黃為6g,8劑,帶藥出院。

三診(2015年7月4日):不發(fā)燒,關節(jié)腫痛消失,但咽痛、胸腹密集多形性紅斑,微癢,皮膚劃痕征(—)。舌瘦紅,苔薄黃,脈浮數無根,重取細軟, 外尺膚仍有涼感。前用溫陽解表、清熱利濕,外風稽留、陰血受劫、血熱血虛。治以解表除風、養(yǎng)血涼血,麻黃桂枝各半湯、涼血四物湯加減:

處方:麻黃6g  桂枝6g  浮萍6g  當歸6g  白芍6g  生地15g  川芎6g  紫草6g  丹皮6g  玄參15g   甘草6g。6劑,水煎服。

到寫稿時為止,不發(fā)熱。繼續(xù)治療中。

醫(yī)案15:發(fā)熱----still氏病----麻黃附子細辛湯、地黃飲子

王某某,男,7歲。鄧州市林扒鄉(xiāng)張灣村人,2009年8月10日初診。

代主訴:“發(fā)熱1個半月”。炎暑之季,露宿感寒,惡寒發(fā)熱,當地多方就診,歷經中西醫(yī)數十人,效果不明朗。初期整日惡寒甚,發(fā)熱無間,旋診旋治以后,惡寒發(fā)熱有間,入夜即熱,多在子丑時發(fā)生,熱前微惡寒,兩刻之后熱至39~41℃,用或不用退熱藥兩小時后熱退汗出,久病無效,父母甚為慌張。詢之:動則多汗、胃納呆滯、乏力萎靡、二便如常;看面色蒼黃,而兩顴緋紅,肌膚松軟。查舌質淡紅,苔薄白,切其脈象,沉細無力。收入住院,查得WBC22.5×109/L,中性粒細胞72%,ESR62mm/h,瘧原蟲兩次均為(-),圍繞結核、尿路感染、弓形蟲、旋毛蟲感染及骨髓象諸項檢查均無異常,隨確定診斷:still氏病。然家長慮及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拒服西藥治療,只有中藥一途了。

辨證:病起于受寒,以小兒陽盛之體,多會隨陽化熱,但患兒并無熱象,陽虛之體也;前人教誨“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曠日持久,仍有熱前微惡寒,風寒之邪仍未得散;病人動則多汗、胃納呆滯、乏力萎靡、面色蒼黃、肌膚松軟、脈沉細無力,又有一派氣陽虛衰之象,表里兩感之癥諦矣;子丑之時,陽氣至微而欲升,此時發(fā)熱惡寒,陽氣不足以托邪外出而發(fā)熱惡寒,為陽虛之象;兩顴緋紅又是陰虛陽浮,戴陽之癥,陽不潛藏也;且舌質淡紅,非若純粹陽虛之淡而無色;脈象沉細無力,氣陽虛衰也。從諸癥看來,表里兩感,風寒未散,陰陽俱虛而陽虛為重。經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然此兒非若少陰陽虛純寒可比,緣其陰陽俱虛。治法:辛溫散寒,補陰溫陽;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地黃飲子化裁。

處方:麻黃3g  炮附子10g  細辛6g  熟地20g  肉桂6g  茯苓10g  麥冬8g  石斛10g  山萸肉10g  巴戟天10g  磁石30g  炙甘草10g  生姜10g。3劑,水煎服。

二診(2009年8月14日):藥至第2付服完,未再發(fā)熱,氣色見好,汗出亦少,食欲增加,舌淡而微見紅色苔薄白,脈緩,沉細之象已去。表寒散去,補陰溫陽,守上方去麻黃,留細辛以去陳寒伏邪:

炮附子10g  細辛6g  熟地20g  肉桂6g  茯苓10g  麥冬8g  石斛10g  山萸肉10g  巴戟天10g  磁石30g  炙甘草10g  生姜10g。3劑,水煎服。

再服6劑后癥狀悉除。

2010年1月10日又因感冒咳嗽來診,家長說四個月以來未再發(fā)熱,尚未見關節(jié)腫痛。

[按語]“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是《素問·生氣通天論》的話,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一旦陽虛、陰虛,或者陰陽兩虛,則正氣不足,必生疾病,或因陽虛生寒、或因陰虛內熱、或因陰陽兩虛而成內傷,或因招致外感而成表里兩感(同?。?。少陰病是以陰陽虛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如果招致外邪即成少陰經的表里同病,以此類推,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都有表里同病。仲景在《傷寒論·少陰篇》論述了陽虛傷于風寒的證治,未能論述陽虛傷于風熱、陰虛傷于風寒或風熱、陰陽兩虛傷于風寒或風熱的證治。但我們可以師仲景而變通之。

少陰陽虛外感風寒,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也;少陰陽虛外感風熱,則每成濕熱內蘊,三仁湯是也;少陰陰虛外感風寒,常常隨陽化火,與少陰陰虛外感風熱無異,拙擬加味奔豚湯是也。陰陽兩虛外感風寒者即如本例,陰陽兩虛外感風熱者,亦如少陰陽虛外感風熱而成濕熱內蘊,先以分利濕熱為治,如拙擬神術三仁湯,待濕熱分消之后金匱腎氣丸收功。何也?陽虛則水停,風熱外襲之后,濕熱膠結,“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溫病條辨》),溫補則助火,故而汗下溫補俱不宜。

醫(yī)案16:發(fā)熱、咳喘----喘息性肺炎----風寒陽虛----麻黃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鐘某某,男,82歲。南陽市教委。2015年6月22日初診。

主訴:“發(fā)熱咳喘6天”。兩耳已聾。感冒后咳喘胸悶、夜不能寐,攙入診室,低燒、無汗,兩肺滿布哮鳴音、粗中細濕羅音,便秘。肺CT:喘息性肺炎。外院要求住院,其子不允,帶來就診。脈浮緩無根、兩尺脈微,舌淡紅苔白厚而滑。陽池、外關、外尺膚發(fā)涼。

辨證:低燒、無汗、脈浮,乃風寒外襲;兩耳已聾、兩尺脈微,舌淡紅,少陰陽虛;苔白厚而滑、兩肺粗中細濕羅音,陽虛水泛,寒飲射肺;風寒外襲、肺氣郁閉,肺氣上逆,咳喘胸悶。合之,風寒外襲、陽虛水泛。

據“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傷寒雜病論?太陽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雜病論?太陽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傷寒雜病論?少陰篇》),治以辛溫解表、溫陽化飲,方用麻黃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處方:麻黃12g  桂枝12g  白芍12g  杏仁12g  生姜6g  細辛6g  五味子6g  陳皮12g  半夏12g  炮附子12g  云苓12g  肉蓯蓉15g。4劑,水煎服。

二診(2015年6月26日):服藥當晚汗出、熱退,咳喘頓減,當日安睡,便秘好轉,步入診室。舌脈如前,照上方,改麻黃為6g,4劑而安。囑常服桂附地黃丸,以溫腎納氣、以防復發(fā)。

醫(yī)案17:發(fā)熱----感冒----麻黃附子細辛湯、真武湯

王某某,男,9歲。南陽市人民路人。2011年12月30日初診。

主訴:“間斷發(fā)熱3月余”。3月來患兒反復發(fā)熱,曾于多家醫(yī)院就診,診斷“EB病毒感染”,發(fā)熱間斷最多持續(xù)半月,以低熱為主,多在38℃左右,多于中午發(fā)熱,熱則惡寒,甚至寒戰(zhàn),應用抗生素可暫退熱,停藥即易反復,近4日每日發(fā)熱、惡寒,微有鼻塞,無汗,四肢不溫,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口淡不渴,大便稀頻。診查:舌質淡胖,苔白水滑,脈浮細無力。

辨證:患兒腎陽不足,外感寒邪,寒客脈絡,經久不散,寒邪外束,引致發(fā)熱,舌淡胖、苔水滑,乃陽虛不化水濕、陰濁內盛之象。治法:溫陽解表,溫經化濕,麻黃附子細辛湯、真武湯加減。

處方:麻黃4g  炮附子10g  細辛6g  白芍10g  炒白術10g  云茯苓10g生姜8片。3劑,水煎服。

二診(2012年1月3日):身熱漸退,惡寒不顯,四末稍溫,舌質淡,苔白潤,脈浮細無力,病情向愈之象,合乎仲景所論“反發(fā)熱,脈沉者”的麻黃附子湯證及“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之真武湯證旨意,然四診合參,仍見患兒表邪未盡,陽氣未復,繼進原方四付。

三診(2012年1月8日):未再發(fā)熱,面轉紅潤,雙目有神,無神疲之象,納谷馨香,二便如常,囑勿進冷食,禁忌“雙黃連、清開靈”類寒涼藥物,注意日常調護。

[按語]小兒發(fā)熱,熱證多寒證少,風熱多風寒少,陰虛多陽虛少。然小兒“稚陰未充、稚陽未長”,熱易傷陰,寒易損陽。過用寒涼損其陽氣,陽氣虛浮,不得下潛而為發(fā)熱?!瓣栒咝l(wèi)外而為固也”,陽虛則不能御邪而感風寒。

方中麻黃、細辛,辛溫散寒,附子、生姜扶正溫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虛者陰亦虛,故以白芍養(yǎng)陰,水寒則土濕,白術培土,茯苓利濕,濕氣去則陽氣舒展,扶正祛邪之法。

然溫陽之法,必待無陽熱之象始可用之,如唇舌淡白、咽喉淡白、面色淡白、尿色淡白,必無熱色。

醫(yī)案18:寒厥——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陽虛厥逆----四逆湯

郭幼,14個月。唐河縣郭灘鎮(zhèn)人。2009年4月7日13時急診入我院。

代主訴:“發(fā)熱2天、頻繁抽搐14小時”。突然發(fā)熱,熱峰39~40℃,2008年4月5日23時突然抽搐,強直陣攣發(fā)作,每次持續(xù)2~15分鐘不等,遂立即赴當地縣醫(yī)院,經止驚、降顱壓、抗感染等治療仍抽搐,體溫不降,轉入我院。入院時,39℃,淺昏迷狀,前囟平緊,眼窩凹陷,皮膚黏膜干燥,口唇櫻紅,皮膚毛細血管擴張時間(CRT)6秒鐘,項強,四肢肌張力明顯增高,角弓反張,臀部可見瘀斑。血常規(guī)WBC18.0×109/L,N74%,L16%,MC10%,Hb105G/L,血小板1.5×1012/L;血氣分析PH7.26,PaCO224mmol/L,PaO2146mmol/L,BE-11;血糖9.6mmol/L;血清電解質:鈉、鉀、氯、鈣、鎂、磷均正常。4月10日腦脊液:無色微混,葡萄糖1.2mmol/L,糖商0.27(腦脊液葡萄糖/血糖=1.2/4.4),氯化物:100mmol/L蛋白質0.6g/L,細胞計數32×106/L,蛋白定性試驗+;流腦疫苗未種。

診斷: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2.DIC,急性。3.顱內高壓綜合癥.4.代謝性酸中毒。5.應激性高血糖。

2009年4月10日主任醫(yī)師查房:經抗感染、控制顱內壓、抗DIC、對癥處理等綜合治療,驚厥控制,DIC未繼續(xù)惡化,腦膜刺激征減輕,臀部仍可見瘀斑,但呼吸淺表、體溫仍高(39℃左右),CRT 3秒鐘,四末涼至腕踝,舌質紅苔白滑,脈微細。中醫(yī)辨證:脈微細屬少陰病,呼吸淺表,四末發(fā)涼,陽氣厥脫,瘀斑提示血脈瘀滯。治法:急當溫陽回逆,佐以活血化瘀,方用四逆湯加當歸、山萸肉。

處方:人參6g  炮附子3g  干姜6g  炙甘草4g  當歸6g  山萸肉15g。1劑,水煎后胃管飼入。

2009年4月11日:脈起而緩,手足溫暖,CRT1秒,呼吸急促有力、體溫38~39℃,舌淡苔白滑。

陽氣回轉,生機再現,漸趨佳境。經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住院15天,痊愈出院。

[按語] 《傷寒論》中指出:“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笔肿隳胬?,是厥證的共同點。又言“少陰之為病,脈微細……”,案例幼兒脈微細,少陰病無疑,少陰病有寒化、熱化之分,然而呼吸淺表、四末發(fā)涼,乃陽氣厥脫之象,寒化無疑,發(fā)熱乃陰盛格陽于外所作。寒厥者,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不能達于四末,則手足厥寒脈細欲絕?!饵S帝內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此類病證若不急予溫陽散寒、回陽救逆,命將不保。故以四逆湯溫陽回逆,炮附子和干姜均為大辛大熱之品,二藥配伍補火助陽,驅散體內的陰寒邪氣,使四肢得以溫煦,陽氣衰微,加人參大補元氣,身有瘀斑,佐以活血化瘀,加當歸活血補血,山萸肉補肝養(yǎng)血,益腎澀精,顧護元氣,我的經驗是急救時用量宜大,可以增加急救的成功率。

醫(yī)案19:發(fā)熱----感冒----陰陽兩虛----地黃飲子加味

陳某,男,9歲。南陽市臥龍區(qū)黃臺崗鄉(xiāng)人。2009年7月11日初診。

代主訴:“午后低熱二月余”。因為感冒起病,流涕、發(fā)熱自汗、頭痛,最高39.4℃,在當地診所輸入雙黃連、頭孢哌酮等治療三天,發(fā)熱有所減輕,流涕頭痛已去,但每至午后即發(fā)熱,體溫37.6~38.2℃,夜間十時以后漸退,熱前無寒戰(zhàn),退熱無大汗,詢之納谷尚可,二便如常,唯覺氣短、乏力,時至盛暑汗出不暢,面色萎黃,手足不溫,口唇紅赤,舌質淡紅,苔薄白而潤,六脈沉緩無力。收住入院后,圍繞肺部感染、尿系感染、心肌炎、神經系統感染、瘧疾、結核感染、血液腫瘤性疾病及風濕性疾病等諸項檢查,均未發(fā)現異常。

辨證:患兒午后發(fā)熱,有似陰虛陽旺,但舌質淡紅苔薄白而潤,脈象沉緩無力,非若單純陰虛之舌瘦紅少苔脈細可比;有似濕熱內阻,也有面色萎黃,手足不溫,陽氣不能通達之兆,但并無濡細而緩脈象,納谷如常,濕困之征不具。氣短、乏力、面色萎黃,手足不溫,陽氣虛弱而不能通達;六脈沉緩無力,病在少陰一經,脈象沉緩無力,微脈之兆,“少陰之為病,脈微細”,午后發(fā)熱,少陰司事之時而作也。諸癥不涉少陰心經,病在足少陰腎經明矣。但諸癥所詔,又非單純少陰陽虛,緣其口唇紅赤,舌質淡紅;雖有陰虛之象,又見陽虧,腎之陰陽俱虛矣。陰陽俱虛,陽氣浮越而發(fā)熱。治法:當平補陰陽,方以地黃飲子加龍牡、磁石鎮(zhèn)潛。

處方:生地黃20g  山萸肉15g  石斛15g  麥冬10g  五味子6g  石菖蒲15g  云苓10g  肉蓯蓉10g  肉桂子3g  附子10g  巴戟天10g  生龍牡各30g  磁石30g。3劑,水煎服。

二診(2009年7月14日):服藥后,患兒午后低熱已稍見好轉,熱峰37.2~37.8℃,舌淡紅苔少,舌體瘦小,脈沉細,有效不更方,原方再進三劑低熱已全退。

[按語]“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相生、陰陽相抱,“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損及陽,陽損及陰,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弱,陰陽兩虛則陰陽分離,水虧不能券龍,龍騰陽浮而發(fā)熱。

脈微細者,少陰之為病。少陰之病,仲景論有兩類,一類是少陰里虛證,一類是少陰合并外感。少陰里虛證仲景又分兩種,一是陽虛寒盛,如真武湯證,二是陰虛熱盛,如黃連阿膠湯、豬苓湯證,至于陰陽兩虛仲景未述,后世之地黃飲則主治陰陽兩虛之少陰病,可補仲景之不逮。少陰合并外感仲景僅述陽虛合并外感,麻黃附子細辛湯爾,如是陰虛合并外感,則可用鄙人加味奔豚湯。

本例陰陽兩虛,陽氣浮越,治以滋陰溫陽,用地黃飲子加龍牡、磁石,納陽潛龍,以消浮游之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2)《傷寒論》第三百零二條解密
太少兩感之麻黃附子細辛湯證
腰痛治法并論萬病治法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301.4】歷代驗案
我如何認識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