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一老師講《傷寒論》2021-10-24日課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晚上好,我們繼續(xù)傷寒論課程的學習。
我們去看第40條的條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渴,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第41條的條文: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氣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這個小青龍湯是非常的有名,也是我們常說的屬于千古神方之一,臨床上可以說是非常的常用,與這個桂枝湯、麻黃湯,還有小柴胡、半夏瀉心湯等等,都屬于比較著名的千古神方之一,我們如果把這個小青龍湯學好,對于臨床上一些咳嗽是非常的有效,我們只要把它一個辯證的要點抓住了,臨床上使用的機會是非常多的。
我們看一下胡希恕老師的解釋。
(1)傷寒,心下有水氣,只發(fā)汗則表仍不解,仍發(fā)熱而咳嗽,水氣在體內被激動,就會產生干嘔;水停體內不消化,就會產生干渴;水氣上逆,往上沖,吃東西就會產生噎(打嗝);水蓄在里面沒有往下走,就會產生小便不利,少腹?jié)M;水飲射肺,干擾了這個肺的運行,就會產生喘的癥狀。像上述所說的一些癥狀,都可以用小青龍湯主之。
(2)我們說的這個傷寒,就是有表證,但是體內如果有停水,只發(fā)汗解表不逐水,這個表證必然不解,而且由于這個發(fā)汗會激動里水。
單純的發(fā)汗,沒有一個主水的藥,就會激動里面的水飲,就會產生一些變證。之前有一個方子我們學過的,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這個條文,也是有水飲的一個條文,這個是胡希恕老師,因為是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原文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我們去看一下劉渡舟老師的一個論述。
劉老說,這個41條的條文,是論述了外寒兼有里飲的一個證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是對小青龍湯證外寒內飲的一個病機的概括,發(fā)熱一證,代表了表不解,應該還有惡寒無汗,身疼痛等傷寒表實的見證;心下胃脘部原有寒飲之邪內停,也就是心下有水氣;寒飲擾肺,肺氣、胃氣上故見干嘔;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見咳嗽;水飲之邪,變動不居,可隨三焦氣機升降出入,因此上有眾多或然之證。水飲不化津液,故見口渴但不欲飲水,水走大腸,清濁不分,故見下利;水寒滯氣,氣機失暢,故見噎;水飲內停,氣化不利,故見小便不利,或少腹脹滿;寒飲迫肺,肺氣上逆,故見喘。咳、喘、渴、噎都是上焦的證候,干嘔是中焦的證候,小便不利,少腹?jié)M下利是下焦的證候。證候雖多,關鍵都是水氣所致。心下有水飲,外有表寒,治以小青龍湯,外散在表之寒邪,內消心下之水飲,這是發(fā)汗消飲表里兩解之法。
小青龍湯乃麻黃湯去杏仁,加干姜,細辛,五味子,芍藥,半夏所組成。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桂枝可增強宣散寒邪,通暢陽氣的作用;干姜配半夏溫化中焦的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氣;細辛味辛而上溫上中下三焦的功效。從藥物分析,小青龍湯在內又有溫通三焦,通治上中下三焦寒飲的功效。由于恐怕藥物辛散太過,耗陰動陽,損傷正氣,故用炙甘草甘溫以守中扶正;芍藥酸斂以護肝陰;五味子酸斂,以護腎陰!使本方有溫散寒飲而不傷正氣的特點。
從張仲景治療寒飲的規(guī)律來看,在治療肺胃寒飲的時候,常把干姜、細辛、五味子三藥合用,對于寒飲咳喘有很好的效果。干姜、細辛可直接入肺,散水寒之邪,五味子也可入肺,收斂肺氣之逆,一收一散,散中有收,正邪兼顧,對消散寒飲止喘、止咳定喘十分得力。因此,在使用本方時,要特別注意這個配伍的方法。
本方外散表寒,內消寒飲,為表里兩治之方。不過,如果沒有傷寒表證,僅僅是寒飲內停,而證見咳喘者也可使用。如金匱要略把小青龍湯用于溢飲即支飲,可醫(yī)咳逆以息不得臥等。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凡內有寒飲而造成咳喘的病人常有下述的臨床表現(xiàn):水寒郁遏陽氣,則面色多見青色或黝黑之色,或下眼瞼處出現(xiàn)青暗之色,謂之水色;寒飲阻滯營衛(wèi)氣血運行不利,則面部可出現(xiàn)對稱性的色素沉著,謂之水斑;水氣停留于皮下,則見面部虛浮,眼睫青腫,謂之水氣水色。水斑水氣的出現(xiàn)是使用小青龍湯時的望診依據(jù)。另外,這類病人多見弦脈與水滑的舌苔。
小青龍湯證的咳喘系寒飲射肺所致,往往咳而多喘,而且這種寒飲之痰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咳吐大量白色的泡沫樣痰,落地成水;二是咳吐冷痰,自覺痰涼如粉,痰色是蛋清樣半透明,而且連續(xù)不斷。相比較而言,燥痰或熱痰,膠黏難吐,不難鑒別。此外,病人還常有短氣、憋悶窒息之感,重者則咳逆倚息,不得平臥,更重者則咳喘時涕淚俱出,極重者,甚至會因水氣上沖而突然暈厥。因屬寒飲為病,故天氣暖和時則病情緩解,天氣寒冷時則加重發(fā)作。
個人去運用這個小青龍的一個經(jīng)驗,就是通常都會有一個表證,會有跟麻黃湯類似的一個癥狀,會頭痛怕痛怕冷,甚至渾身疼痛,咳嗽比較厲害,咳出一些清白的痰,或者泡沫樣的痰,脈是浮緊的,或者有點弦數(shù)的,舌苔呢,通常是水滑胎比較明顯。
小青龍湯的醫(yī)案,我以前應該是有寫過的,不過一下子沒有找到,但是我把用的是苓甘味姜辛夏杏湯的醫(yī)案的一個舌像發(fā)出來,就是小青龍湯的一個舌象,跟這個差不多,有的是可能比這個還要嚴重,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她的舌像有水汪汪的這種感覺。我這個醫(yī)案它沒有表證,但是有咳嗽、白痰,這是一個痰飲咳嗽,就用的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其實它是一個小青龍湯的一個化裁方,因為沒有表證,所以說麻黃桂枝這些都去掉了。
我們去看幾個醫(yī)案,通過這個醫(yī)案去加深一下對條文的理解。
我們看一下清朝的名醫(yī)吳鞠通的一個醫(yī)案。一個僧人,42歲,他兩邊的脈是弦脈和緊,辨證為寒飲,它表現(xiàn)為不欲飲水,喉嚨癢,痰是清稀的,不是粘稠的,屬于一個寒飲。咳嗽而嘔吐,是胃陽衰,這個寒飲承之,是所謂的一個胃咳;背部覺得惡寒,老想穿著厚衣服坐在這個火邊,這個一個陽虛的癥狀。臉色是淡黃色,發(fā)出微微的青色,唇色淡白,這是非常明顯的寒象。用的是一個小青龍湯,去了麻黃杏仁,加了枳實、廣皮、杏仁、生姜湯主之,服此方十數(shù)帖而愈,用這個小青龍湯做一個畫化裁,吃了十幾天就好了。
第二個醫(yī)案,是清朝的名醫(yī)徐靈胎的醫(yī)案。松江王孝賢夫人,素有血證,時發(fā)時止,發(fā)則威受,又因感冒變成痰喘,不能著枕,日夜伏機而而坐,就是不能躺臥,只能夠趴在這個機上而坐著睡。當時有常州名醫(yī),調治無效,就請徐靈胎診治。徐靈胎就說,這個是小青龍證啊!這個常州名醫(yī)法丹書說,我固然知道,但這個夫人素有血證體弱,這個麻黃桂枝不可用。徐靈胎就說,急則治其標,若更喘數(shù)日,則利弊矣,且治其新病,愈后再治其本病可也。法丹書說,誠然,病家焉能知之?治本病而死,死而無怨,如用麻桂而死,則不究病本無治而恨麻桂殺之矣,我乃行道之人,不能任其究,君不以醫(yī)名,我不與聞,君獨任之可也。曰,然服之有害,我自當之,但求先生不阻撓耳!徐英胎就說,如果出了問題,我來承擔,就是你不要阻礙我就好了。然后就給他開了小青龍湯。飲畢而氣平,就枕終宿得安!就喝下去之后,氣就平了,就可以就枕平臥,一晚上過去就安下來了。然后以消痰潤肺,養(yǎng)陰開胃之方以調之,這個體乃復舊。所以說,作為一個醫(yī)生,臨證的時候真的要膽大心細,要不然的話,明明是一個小青龍的湯證,這個名醫(yī)都不敢去使用。
我們去看一下這個云南名醫(yī)吳佩衡的一個醫(yī)案。李某男,年四旬余,昆明人患痰飲、咳喘病已八九年。經(jīng)中西醫(yī)屢治未愈,診其脈,左弦右滑,兩尺弱,心脈細短,肺脈滑大,按之則空,舌苔白滑而膩。面色青暗,目下浮起如臥蠶,咳痰,氣喘而短,胸悶痰稀,頭疼目眩,食少無神,喂食酸冷,渴喜熱飲而不多,小便短赤,渴食則遺尿,入夜難眠。行臥為艱,值陰雨天寒尤甚,就是行臥都艱難,遇上這個陰雨天氣,寒冷更加嚴重?!督饏T要略》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吳佩衡啊吳老就給他用了小青龍湯一個化裁方,用了制附片20克,細辛四克,麻黃三克,干姜15克,法半夏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三克。次日復診,昨天服一劑,頭疼咳痰稍減,痰較前容易咳出來,乃就原方加倍分量,服后痰多,咳吐如涌,這個痰非常多,咳吐出來如泉水樣涌出來,說明這個痰是非常的多,胸悶減,喘息較平。服二劑后,頭痛若失,喘息平其大半。服用三劑后稍能時行臥已較輕便,謂痰多,氣仍短,小便短長而仍赤。此乃濕痰飲邪得陽藥運行,在上則由咽喉氣道而出,在下則隨小便而去,乃病退之佳兆也。仍然照前方加減治之。這個分量比較大,附片用了100克,細辛十克,半夏十克,干姜40克、上好的肉桂十克,肉桂是研末泡水后兌入,茯苓30克,桂枝20克,五味子三克,甘草十克服。用二劑后,咳喘平息,痰已經(jīng)變少,再用三劑后,胸悶氣短均愈,飲食倍增,弦滑之脈已平,膩胎已退。惟精神未充,后以苓桂術甘湯加附子、黃芪連進十劑,遂得痊愈。這個醫(yī)案也是非常成功的醫(yī)案,患者患痰飲咳喘病已經(jīng)八九年,是一個非常難治的疑難病,吳佩衡老師用的小青龍湯的化裁,所以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醫(yī)案,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
好了,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我們今天晚上就講到這里。這個小青龍湯的一些辯證要點和細節(jié),我們通過之前的講述,應該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我們回去之后,再把我們分享的幾個醫(yī)案再去好好的看一下,就能夠有一個更深的體會。
謝謝大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