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難的一種病證。
少部分患者便秘是由腸道及全身性疾病引起---器質性便秘;大多數便秘患者屬單純性(功能性)便秘,即由于排便反射失?;蜃枞鸬闹蹦c性便秘以及結腸蠕動緩慢引起的結腸性便秘。
二、病因病機
便秘的發(fā)生,除大腸本身功能失職外,凡脾胃、肺、腎諸臟的功能紊亂,均能引起腸道氣機失調、傳導失常而形成便秘。
(1)燥熱內結: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厚味,以致腸胃積熱,化燥傷津;或由于熱病后期,余熱留戀,津液不足,致使腸道燥結干枯,不能濡潤,傳導失常,以致大便干結,難以排出而成熱秘。
(2)氣機郁滯:憂愁思慮過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動,引起氣機郁滯不暢,于是通降失常,傳導失司,糟粕內停,不能下行而成便秘。
(3)氣血兩虧:飲食勞倦內傷或大病、久病、產后以及年老體弱,致氣血兩虧。氣虛則大便傳導無力;血虛則腸道失潤。亦可因發(fā)汗、利尿太過,或腎之真陰虧損,均可致腸道干枯,排便困難而成便秘。
(4)陰寒凝結:素體陽虛,或年高體弱,命門火衰,溫煦無權,陰寒內生,凝滯腸胃,陽氣不通,傳導無力,津液不行,大便為寒所滯,發(fā)為冷秘。
三、辨證論治
臨證首先要分辨虛實: 燥熱、氣滯不行為實;氣血不足、冷秘為虛。
治療時應針對其傳導失常,津液不足或不行,采用調理氣機,潤腸導滯之法。
施治原則
1)熱秘治則:清熱潤下。
2)氣秘治則:順氣解郁,行滯通便。
3)氣虛治則:益氣潤腸。
4)血虛治則:養(yǎng)血滋陰,潤燥通便。
5)冷秘治則:溫陽通便。
(一)、實秘的中醫(yī)治療
l)熱秘癥狀:大便干結,小便短赤,面紅身熱,或兼有腹脹腹痛,口干口臭。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
證候分析:胃為水谷之海,腸為傳導之官,若腸胃(陽明)積熱,耗傷津液,則大便干結;熱伏于內,脾胃之熱熏蒸于上,故見口干口臭,面赤身熱;熱積腸胃,腑氣不通,故腹脹腹痛;熱移膀胱,則小便短赤;苔黃燥為熱已傷津化燥;脈滑數為里實之征。
治法:瀉熱導滯 潤腸通腑。
方劑:麻子仁丸加味。
方藥:大黃30、枳實30、厚樸60、火麻仁30、杏仁30、桔梗10、生白芍30、黃芩15、玄參30、木香15、檳榔20、雞內金30、生甘草10。 (單位:克) 水煎,分三次空心熱服(大變通即止藥)。
又方:牽牛子為末,用皂莢熬膏為丸梧子大。每服5丸至7丸即通。有人體肥腸結,每十日大便一次,閉塞不通,百藥不愈。后用此方甚效。不可因牽牛性烈而乎之也。
陽明經熱盛:上癥兼見面大赤,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胸脘痞滿、甚或譫語、脈洪大者。考慮白虎湯加枳實、大黃等。方藥:生石膏120、知母30、大黃45、厚樸20、枳實15、檳榔20、生甘草10。(白虎湯方只要有生石膏就能成立,其它藥可根據情況替換。生石膏本身并不太寒,發(fā)邪氣的力道大,能把高熱退下來,將熱邪從汗孔迅速排除,使身體熱度很快降至正常。 用量一定要大,小劑量發(fā)揮不到療效。 )
陽明腑實重癥:上癥兼見大便秘結,胸脘痞悶,腹部脹滿,硬痛拒按,甚則高熱譫語,苔黃厚而干或焦黃起刺,脈沉實,或熱結旁流,雖下利清水臭穢,而腹?jié)M不減,按之堅硬,口干舌燥,脈滑數。此為熱勢較甚,痞滿燥實堅者,可用大承氣湯----以軟堅潤燥,破結除満,蕩滌腸胃,急下存陰。加芒硝以瀉熱,潤燥,軟堅。方藥:大黃45、芒硝10(藥液烊化沖服)、生石膏120、知母30、人參10、枳實30、厚樸60、杏仁30、生甘草10。
(白虎湯為承氣湯的過渡期。陽明經之熱,燒到便秘干結,用石膏可解; 生石膏的解熱涼潤不一定只是氣分,血分也可用來消炎。知母是很能保水的植物,不容易干枯。但藥性只是涼、潤,并不能生水。 生水需氣—人參補氣生水。諸藥相伍快速通下,又不因瀉泄而耗氣。)
陽明腑實證多為前醫(yī)失治造成,一般初病無此癥。陽明無死癥,但是如果不知道使用大承氣湯,就仍然會有死癥出現。
痰火而閉者----栝樓、竹瀝
大便腐臭,肛門灼痛者加晚蠶砂;
傷津液者加生地、玄參、麥冬以滋陰生津;
郁怒傷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
燥熱不甚,或藥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鱗丸以通腑緩下,以免再秘。
2)氣秘癥狀:大便秘結,欲便不得,曖氣頻作,胸脅痞滿,甚則腹中脹痛,納食減少。苔薄膩,脈弦。
證候分析:情志失和,肝脾之氣郁結,導致傳導失常,故大便秘結,欲便不得;腑氣不通,則氣不下行而上逆,故曖氣頻作,胸脅痞滿;糟粕內停,氣機郁滯,則腹中脹氣;腸胃氣阻則脾氣不運,故納食減少;苔薄膩,脈弦為肝脾不和、內有濕滯之象。
治法:順氣導滯。
方藥:六磨湯加減。
木香15、烏藥20、九香蟲10、大黃30、枳實20、厚樸20、檳榔20、代赭石30、柴胡20、香附30、黃芩15、梔子20、桃仁20。(單位:克) 水煎,分三次空心熱服(大便通即止藥)。
若氣逆嘔吐者,可加半夏、旋覆花;
若七情郁結,憂郁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歡皮疏解郁;
若跌仆損傷,腹部術后,便秘不通,屬氣滯血瘀者,可加桃仁、紅花、赤芍之類活血化瘀。
(氣實而閉----檳榔、木香)
(二)、虛秘的中醫(yī)治療
氣血虧虛便秘:多見于中老年人,或久病復后及產婦之人。臨床上其共同特點均為氣虛無力推動大便,血虛則腸失其濡潤,兩者相因,便秘乃成。就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在其程度上有所不同,又往往相互兼存。
3)氣虛癥狀: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短氣,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晄白,神疲氣怯。舌淡嫩,苔薄,脈虛。
證候分析:氣虛為肺脾功能受損,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雖有便意,臨廁須竭力努掙,而大便并不堅硬;肺衛(wèi)不固,腠理疏松,故掙則汗出短氣;脾虛則健運無權,化源不足,故面色青白,神疲氣怯;舌淡苔薄,脈虛,便后疲乏,均屬氣虛之象。
治法:益氣升陽 健脾潤腸。
方藥:黃芪湯加味。
生黃芪120、火麻仁60、陳皮30、生白術60、杏仁30、枳實30、升麻20、柴胡15、白蜜30(沖服)。(單位:克) 水煎,分三次空心熱服。
若氣虛較甚,可加人參、白術補益中氣。
若氣虛下陷脫肛墜脹者,用補中益氣湯(方中柴胡、升麻協同黃芪益氣舉陷)。
若肺氣不足者,可加用生脈散;
若日久腎氣不足者,可用大補元煎。
氣虛而閉---人參、郁李仁
4)血虛癥狀:大便干燥秘澀或干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脈細。
證候分析:血虛津少,不能下潤大腸,故大便秘結;血虛不能上榮,故面色無華,唇甲色淡;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血虛不能滋榮于腦,故頭暈目眩;舌淡,脈細澀為陰血不足之象。
治法:養(yǎng)血潤燥。
方藥:潤腸丸加減。
桃仁40(去皮)、羌活20、大黃20、當歸20、火麻仁50、熟地20、枳殼20、桑葚20。白蜜40(沖服)(單位:克)水煎,分三次空心熱服。
為增益療效,可加玄參、何首烏、枸杞子、知母養(yǎng)血潤腸,滋陰降火。
若血虛內熱,可加知母、胡黃連等以清虛熱。
若陰血已復,大便仍干燥者,可加杏仁、郁李仁、枸杞子更有助于潤滑腸道,以利通便。
若腹脹甚者,加厚樸、枳殼。
5)氣血雙虧便秘癥狀:形體消瘦,神疲懶言,倦怠乏力,脘腹脹滿,大便少而不快,或形細如筷,或數日一行,或便意甚頗,排便乏力,屢至囿不下,終至脫肛不收,痛苦異常,面色晦暗,舌苔薄白,舌體胖暗等。
證候分析:其本屬氣虛血虧,運化無力,腸失所需,腑氣不通。氣血在生理上相互生化,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演變,氣血虧虛之便秘尤為多見。
治則:益氣養(yǎng)血通便為要。
方藥:益氣養(yǎng)血潤腸方。
生黃芪90、黨參20、白術40、當歸30、白芍30、肉蓯蓉30、杏仁20、紫苑30、升麻30、生甘草10。(單位:克)水煎,分三次空心熱服。
老人氣血津枯而閉---人參、鎖陽、麥冬、郁李仁;倍當歸、生熟地。
6)冷秘(陽虛)癥狀:大便艱澀,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晄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腹中冷痛,熱溫則減,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遲。
證候分析:多責之于脾腎陽虛不能益氣化津,以致水氣互結,不能濡潤大腸,使其排泄糟粕的正常職能不及,蓄而為患。陽氣虛衰,寒自內生,腸道傳送無力,故大便艱澀,排出困難;陰寒內盛,氣機阻滯,故腹中冷痛,喜熱怕冷;陽虛溫煦無權,故四肢不溫,腰膝酸冷,小便清長;面眈,舌淡,苔白,脈沉遲,均為陽虛內寒之象。
治法:溫陽振脾,通調腸腑。
方藥:濟川煎加味。
肉蓯蓉30、當歸30、牛膝20、澤瀉15、升麻10、枳殼10、肉桂15、胡桃仁20、薏苡仁30、熟附片20、紅參6、麻子仁20、雞內金30。(單位:克)水煎,分三次空心熱服。
若老人虛冷便秘,可用半硫丸;
若脾陽不足,陰寒冷積,可用溫脾湯;
若腎陽不足,陰寒積滯型便秘 治宜溫里散寒,通便止痛。方藥:大黃附子湯。
若心腹絞痛,口噤暴厥屬大寒積聚者,可用三物備急丸攻逐寒積。
綜上,從便秘類型來看:1、熱秘、氣虛、氣血虧虛便秘適當考慮肺不降,大腸不排;故伍以宣肺降濁之藥。2、氣秘、血虛、冷秘多不考慮肺,只考慮大腸。
附:診斷要點
1)排便不暢,糞質干燥堅硬。
2)排便次數減少,每2~3天或更長時間1次,無規(guī)律性。
3)可伴腹脹、腹痛等癥。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