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好中醫(yī),中醫(yī)的四大經典著作是跨不過的一道門檻。四大經典在中醫(yī)發(fā)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對古代乃至現(xiàn)代中醫(y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yī)四大經典。也有部分中醫(yī)教材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當作四大經典。目前我們學校必修課采用后者教材。
家里書架上《傷寒論》已經購置多個版本,之前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一部分內容。涉及原文方劑的劑量也是困惑我已久。今日抽閑整理一下關于漢代度量衡方面的內容。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tǒng)稱。度量衡的發(fā)展大約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因地域和國情不同計量統(tǒng)計方式不同。
一.度:計量長短用的器具稱為度,上古時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的,例如寸、咫、尺、丈、尋、常、仞等,在這些名稱中,尺是長度的基本單位。一尺的長度與一手的長相近,容易識別,所以古時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識也'等的說法?!稘h書·律歷志》保留了寸、尺、丈三個,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進,這就是所謂五度。
二.量: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量器是封建社會計量農產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專用名稱有升、斗、斛、豆、區(qū)、釜、鐘以及溢、掬等,周代以前容量單位也是用人的身體計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兩手合盛的叫作掬,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單位?!稘h書·律歷志》對容量單位作了系統(tǒng)的整理,命名為龠yuè、合gě、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進(宋以后一斛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單位。石dàn本來是重量單位,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漢開始,石也作為容量單位,與斛相等?!秾O子算經》卷上說:'六粟為一圭,十圭為抄,十抄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這樣,六粟為一圭(一說,十粟為一圭),其余圭、抄、撮、勺以及合、升、斗、斛八個單位,都是十進。這種計算方法,自漢代以后一直都在采用。
三.衡: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漢書·律歷志》把銖、兩、斤、鈞、石這五個單位命名為五權,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南朝·梁·陶弘景《名醫(yī)別錄》曾說:'分劑之名,古與今異,古無分之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唐·蘇敬注云:'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可見自唐代起已把本作為貨幣的'錢'當作重量單位,并且'積十錢為一兩',宋代權衡的改制廢棄了銖、絫、黍等名稱,其重量單位名稱自大到小依次為石、鈞、斤、兩、錢、分、厘、毫、絲、忽。
綜上所述,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如下:
1.度(長度單位)
1 引 = 10 丈 = 2310cm
1 丈= 10 尺 =231cm
1 尺 = 10 寸 =23.1cm
1 寸 = 10 分=2.31cm
1分=0.231cm
例如古代說身高8尺=8*23cm=184c
2. 量(容量單位)
1斛=10斗=20000ml
1斗=10升=2000 ml
1升=10合=200ml
1合=2龠=20ml
1龠=5撮=10ml
1撮=4圭=2ml
1圭=0.5ml
1方寸匕=2.5ml
= 金石藥2.74g
=草木藥1g
半方寸比=一刀圭=一錢匕=1ml
【現(xiàn)代測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棗核大0.65 ml;棗大6 ml;雞子黃大10.6 ml;雞子大40.56 ml
一彈丸=一雞子黃=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細麻子=1280
3. 衡(重量單位)
1石=4鈞=29760克
1鈞=30斤=7440克
1斤=16兩=248克=液體250毫升
1兩=24銖=15.625克
1銖=0.65克=100個黍米的重量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匕= 金石藥2.74g
=草木類藥末約1g
1錢匕=1.5~1.8克
1分=3.9~4.2克
4. 特殊計量方法
梧桐子大=黃豆大
半夏一升=130g
淡豆豉一升=116g
杏仁一升=115g
桃仁一升=118g
芒硝一升=150g
吳茱萸一升=50g
五味子一升=50g
麥冬一升=(仲景方后注:陰干、去心)106~120g
赤小豆一升=150g
粳米一升=170g
火麻仁一升=(干燥生品)100~120g
百合一升=65~75g
蜀椒一升=50克
葶藶子一升=60克
虻蟲一升=16克
蜂蜜一升=250g
薤白一升=90~108g
酸棗仁一升=95克,
冬瓜子一升=50克
?蟲一升=約50g
小麥一升=130g
葦莖一升=約25g
薏苡仁一升=約130~140g
膠飴一升=250g
苦參一升=50g
芍藥一升=100g
橘皮一升=30g
百合一升=65~87g
瓜瓣一升=約45g
李根白皮,生梓白皮一升=約50g
葵子(冬葵子)一升=約120g
虻蟲30個=4~5g
?蟲10個=5.5g
栝樓實(即全瓜蔞)一枚,約45g
烏梅300個=795g(濕潤)干者300g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烏頭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g
梔子10枚約15g
枳實1枚約14.4克
石膏雞蛋大1枚約40g
代赭石如彈丸大,約20~30g
厚樸1尺約30~35克
竹葉一握約12克
大黃如搏棋子大一枚8.5g
大棗1枚3~4g
鱉甲手指大一片,約15g
甘遂三枚,約4g
百合1個32.4g
檳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貫眾1枚=60克,
僵蠶10條=5克
郁李仁20粒=1克 半升(100毫升)=70克
艾葉三把,約60g
訶梨勒(訶子)十枚,約64g
半夏14枚約12.5g
5. 舉例;
《傷寒論》12條桂枝湯方原文:
桂枝三兩(45g),芍藥三兩(45g),甘草二兩(30g),生姜三兩(45g),大棗12枚(36g)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此處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本人理解應該是指3次的劑量,換算成現(xiàn)代一劑桂枝湯劑量:
桂枝15g,芍藥15g,甘草10g,生姜15g,大棗4枚(12g)
以上資料僅供學習研究參考,不作為處方憑證。
歡迎熱愛中醫(yī)藥同仁一起探討學習。
叁薄荷20210411 17:1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