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很節(jié)省,攢了很多錢,卻希望孩子能學會花錢,不要像自己一樣只會存錢,不懂得享受。另一位媽媽非常喜歡花錢買喜歡的東西,卻存不下錢,所以她希望孩子能養(yǎng)成存錢的好習慣。錢到底如何使用才好呢?很多家長有這樣的迷惑,也不知該教如何教孩子。
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我們該如何看待金錢。
對錢有恐懼是父母匱乏的童年的折射
我的一位朋友,十幾歲時和奶奶聊天,說起未來的夢想,奶奶忽然打斷他:想那么遠干嘛?長大了先給爸媽買個大房子吧,你看家里的房子多破啊……朋友當時非常震驚,他以前從不覺得自己家房子破,也不覺得家里窮,生活苦。但是從那之后,他對金錢有了一種恐懼和饑渴。長大后,他努力賺錢,幫父母買了大房子,但是對于錢的匱乏感和恐懼卻很難消失。
我們大部分人都有對于錢的恐懼。富裕的家庭,父母也會對孩子有一種擔心,怕孩子亂花錢,甚至對孩子哭窮。中國人經(jīng)歷了幾輩子的貧窮,那個匱乏感是祖?zhèn)鞯摹?/p>
所謂富足,社會化概念是金錢數(shù)量,但是本質(zhì)上來講,你不覺得缺就是富足。同理,你有再多的錢,如果感到缺,就是匱乏。
生命本身是沒有匱乏感的。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講,家只有九平米,他也覺得很大,直到有一天別人告訴他,這個房子太小了……孩子也沒有卑微感,因為他們沒有比較心。一個億萬富翁的孩子出生了,一個貧窮之家的孩子出生了,他們的哭聲和笑容一樣自然,小嬰兒不會覺得自己在窮人家就更苦,也不會覺得自己在富人家就更有優(yōu)越感。直到社會的眼光滲進來,這個孩子才開始有分別心。
我們要讓孩子感到幸福,首先盡量不要把對金錢的恐懼和匱乏感傳遞給孩子。我們不必去批判恐懼,只需要對恐懼有覺知,不選擇用恐懼的思維思考就可以了。
要讓孩子有主權感是金錢教育的第一步
一個媽媽說,兒子幼兒園開始去超市總是亂花錢,買一堆零食回家卻不吃,于是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她每個月給孩子一百塊錢,怎么花都行,但是花完就不給了。第一個月,兒子三天就花完了,后來跟她要錢買酸奶,她就沒有同意。經(jīng)過這次事件,她再給兒子錢,兒子都不舍得花了。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一個月給孩子一次錢有點不妥,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每天或者每兩天給一次錢比較合適。然而媽媽有一點做法很好,就是說話算話,并且尊重了孩子的主權,也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對于金錢有主權感,意思就是:我擁有錢。這是金錢教育最基本的一點。
如果孩子對錢有主權感,他就能夠自由去體驗錢。如果父母不給孩子主權感,壓歲錢都收上來,零花錢也全憑心情給,孩子沒有穩(wěn)定的對金錢的主權,那么他對金錢的概念也就發(fā)展不起來。
很多人對金錢沒概念,月光族,一個月五千也月光,一個月兩萬也月光,上大學之后也不知道怎么用錢,因為他對錢沒有概念。
生活中很多夫妻為了錢吵架,兩個人的錢存在一起,卻為怎么花而爭吵,很可能是小時候沒有體驗過錢,長大之后,兩個人都想體驗對于錢的主權感。
錢可以用來表達愛,也可以用來表達惡
金錢是流動的,從本質(zhì)上講,我們對金錢并不能夠擁有,只能使用。如同你在河里洗澡,你能說你擁有這條河嗎?能說你擁有身邊的水嗎?不能,它每刻都在流動,金錢也是。不論是存起來,還是花掉,錢只在你使用的那一刻是屬于你的,同時,錢是用來愛的,自愛,愛人。
社會上流行的對于錢的感覺,常常和愛無關。比如用錢代表身份,給一個生命貼標簽,將人分為富人和窮人,突出人和人之間的差別,這不是愛。比如把金錢當作成功,用來代表個人價值,這也不是愛。因為恐懼,爭奪和占有金錢,坑蒙拐騙、剝削人、壓榨人,那就更不是愛了。凡是處于這三種對金錢的態(tài)度當中,都不能因為金錢而快樂,只會因金錢而害怕,害怕別人跟自己爭。
所以,你用錢去愛,它就可以變成愛,它也可以體現(xiàn)愛。你用錢去做惡,花錢雇人殺人,行賄,詐騙,它就可以很惡。金錢什么都不是,全在你怎么看它。
我們給自己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讓自己感覺好,這個是自愛。我們用錢去體諒別人,幫助別人,支持別人,這是用錢來愛人。
如果你存了很多錢,并且愿意為自己或者愛的人把存的錢付出來表達愛意,那就是一件美好的事。同樣,平時花小錢錢買禮物犒賞自己,對朋友表達心意,那也很好。
重要的是,用錢來表達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