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別忽視簡化字的社會價值
周虎城
繁簡之爭又起。在昨日的政協(xié)文藝組討論會上,馮小剛、張國立等委員打算聯(lián)合提交一份關于在校園課堂里教學部分繁體字的提案。馮小剛舉例說:“我們經常說‘親愛的’但‘親’和‘愛’的意思,現(xiàn)在有多少人知道?從繁體字就能看出來。繁體的親是一個親加一個見,意思是親要相見,愛是在現(xiàn)在的愛的基礎上,中間加了個心,所謂愛有心。而我們現(xiàn)在是親不見,愛無心”。張國立則建議在學?;謴蛶资畟€、或者一兩百個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
也有不少反對聲音。有人說,學會了簡化字再去熟悉繁體字并不困難,簡化字不會成為我們今天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障礙;還有人說,如今孔子學院在全球推廣漢語,恢復繁體字不利于外國人學習漢語。其實,繁體字也好,簡化字也罷,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澳門、臺灣使用繁體字,沒有妨礙他們邁入現(xiàn)代社會,新加坡、馬來西亞參照中國大陸推行簡體漢字,現(xiàn)代化也一樣如火如荼。這說明什么?說明簡繁之爭并沒有必要抬高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存廢的高度上,簡繁之爭只是簡繁之爭。
漢字的發(fā)展歷程有一個從繁到簡的過程。從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后的篆書,再改為隸書、楷書,可以說漢字的簡化是歷史的一種趨勢。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簡體字了,那時叫“俗體”。何謂俗體呢?大抵就是民間群眾用的字,俗嘛!漢字這物事在古代屬于高雅用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習漢字是有門檻的,古代的文盲比例也是頗高的,這是歷史,不能不承認。簡化字的出現(xiàn)便利了普通群眾學習文化,這是簡化字的社會功績。
不獨中國如此,韓國也如此。韓國過去也使用漢字,早在殷商時期,漢字就傳入了古朝鮮,其后經唐朝的傳播,漢字已經成為韓國的主要文字。卻也由于漢字的復雜性和門檻,漢字基本上為韓國知識分子所用,普通老百姓則很難使用,會不會漢字一度在韓國成為是不是知識分子的界限。到了中國明朝時期,韓國則進入了李氏朝鮮時代,那時他們出現(xiàn)了一個酷愛文化的世宗李裪,世宗不僅熟稔漢文,而且為了讓平民百姓也學習文化,他依據該國民眾的發(fā)音特點,編纂了《訓民正音》,發(fā)明了朝鮮諺文書寫系統(tǒng),開始形成朝鮮民族獨特的書寫文字。到了樸正熙執(zhí)政時期,雖然他本人漢字功底頗佳,但傾向于廢止?jié)h字,也造成了后來漢字在韓國的沒落。雖然如此,韓文相對于漢字,顯然是簡化又簡化的文字,卻也讓韓國民眾借此提高了文化水準。當然,現(xiàn)在韓國又有人主張恢復漢字教育,認為漢字也是其國家文化傳統(tǒng)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是后話。
談中韓兩國這段歷史,是為了說明簡化字在掃除文盲、提升民族文化水準上發(fā)揮過的重大作用。但這并不是否認繁體字的偉大。中韓兩國都出現(xiàn)了復興古代漢字的風潮,這是正常的,是在文字全面普及之后的修正與恢復。作為中國而言,捍衛(wèi)漢字文化的博大精神,不需要講什么價錢,中國學生多認識繁體字、多懂一點古代文化,是好事。然而好事也需要過程,簡體字已經約定俗成,是法定文字,那怎么辦呢?筆者以為,不妨在學校開設繁體字興趣班,讓學生擁有選擇權吧。只要是學習文化,愛好什么字體都不關鍵,關鍵是能夠依照自己的能力去學到更多的知識。
至于意義的拔高,其實無甚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